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观念、家庭教育、经济背景、自然环境、教育投入等多重客观因素的制约,宁夏农村回族女性教育发展仍然缓慢。本文通过对宁夏农村回族女性教育发展中性别与公平问题研究分析,提出改变其女性教育公平和性别平等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2.
回族女性在经济变迁进程中,她们的视野、思想观念、精神面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仅在家庭生活,而且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都展现出她们独特的文化魅力。本文仅回族女性经济发展变迁来考证回族这一民族特点。证明回族女性经济发展变迁是回族社会适应周围环境及社会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女性人口迁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女性人口迁移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山西省农村女性人口的迁移与流动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既有观念的束缚,也有城市产业结构的制约。为加快女性人口的迁移和流动,大中城市要调整产业结构;制定地区发展战略要有性别意识,要充分考虑女性农村人口的迁移;要加强对农村女性的职业培训;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为农村女性人口提供更多的城市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女性人口流动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电视传媒作为最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之一对女性流动人口的积极影响作用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促使农村女性观念变革从而敢于走出农村到城市谋求发展;促进农村女性流动人口思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提高了农村女性流动人口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增强了农村女性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的自信。从女性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对城市化进程的实质性意义以及新生代女性流动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看,今后电视传媒必须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发挥好舆论监督、宣传导向、文化传承、寓教于乐的职能,编排和播出的电视节目要起到对流动女性的正面引领作用。要从正面宣传农村流动女性群体,在全社会范围形成有利于女性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5.
目前随着"三农"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农村义务教育普及过程中,女性的义务教育状况尤其受人关注.但是现阶段农村女性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却不容乐观,这其中有传统性别歧视观念的因素,也有政策法规的因素.本文从农村女性受教育难的现状入手,对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近代教会学校对福建女性启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本文从中国近代教会学校的历史现象中 ,分析教会学校教育对近代福建女性的启蒙和发展 ,以史为鉴 ,总结中国女性学校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改变观念、塑造人格 ,利用世界先进文化冲破封建文化的禁锢 ,使中国教育向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女性受教育状况逐步改善。然而,由于城乡二元制度性影响依然存在,导致了城乡经济文化上的差异,从而也导致了城乡教育的差异,其中尤以城乡之间的女性受教育水平差异最为明显,这势必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巨大的挑战。从协调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等方面进行努力,以缩小城乡女性教育差距,促进城乡女性教育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蔡素容 《世纪桥》2008,(5):55-5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女性受教育状况逐步改善。然而,由于城乡二元制度性影响依然存在,导致了城乡经济文化上的差异,从而也导致了城乡教育的差异,其中尤以城乡之间的女性受教育水平差异最为明显,这势必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巨大的挑战。从协调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等方面进行努力,以缩小城乡女性教育差距,促进城乡女性教育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农村女性遭受家庭暴力问题长期存在,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农村社会的性别观念和家庭伦理观念较为保守,农村女性在遭受家庭暴力时,因顾及颜面、害怕名声受损而选择忍气吞声。就法律制度而言,我国对女性权益的保护拥有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但由于某些原因使得女性权益的保障不能得到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福建省福清市农村女性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对沿海农村女性职业评价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沿海农村女性职业评价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权力和受教育水平是决定沿海农村女性职业评价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性别的差异以及年龄、学历和工作经历的差异对沿海农村女性的职业评价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伊犁农村回族由于民族差异和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农村教育体制、教育投入的机制与正在变化的农村经济体制和农村经济状况之间的矛盾等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致使他们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清,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对子女教育的投入相对薄弱,子女辍学现象严重等。本文旨在对伊犁农村回族中小学生受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2.
余立 《理论导报》2012,(10):24+27-24,27
农村女性政治参与是社会进步和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女性的政治参与,主要是指农村女性参与村委会,即村民自治的各种活动和事务管理的行为。目前,农村女性劳动力已占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作为农村社会主体组成部分,她们有平等参与基层自治的权利。农村女性政治参与的质量、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四川省成都市农村女性劳动力迁移流动情况的抽样调查为基础,通过数据统计描述,归纳四川省农村女性劳动力迁移流动呈现的基本特征及其目前的弱势处境,提出应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强化政府保护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职能,加强农村女性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促进四川省农村女性劳动力良性迁移流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逐步改变了代际之间的资源分配结构,农村青年女性的权利意识不断觉醒,主张权利的行为日益增多,"为权利而战"成为越来越多的女性青年的必然选择。权利的争夺,引发了社会失范的现象:农村青年女性的自杀率在转型期出现了一个"先迅速上升,后急剧下降"的演变轨迹。本文以实证调查的资料为基础,从农村青年女性权利观念表达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近30年来该群体的自杀率变迁过程,及其引发的社会后果,并对如何进一步降低农村自杀率问题做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张燕  熊玉双  梁珊珊 《唯实》2009,(5):73-77
教育公平问题正成为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农村教育公平机制在制度政策、投入经费等方面需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的问题对农村社会的发展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农村女性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今,农村女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面对农村女性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的现实,我们要借助新农村建设提供的契机,既要深入开展"双学双比"活动,以此来充分挖掘农村女性内在的潜力,又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她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广大农村女性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样,既能促进新农村建设,又能使农村女性得到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向红 《学习论坛》2007,23(9):51-53
河南作为一个劳务输出大省,女性劳动力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村潜在和现实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部分。加快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努力为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加强文化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女性的整体素质;发挥群团组织作用,使农村女性劳动力由自发转移为有组织转移;快速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加强维权,建立信息平台,优化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合理流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确定推进思路。为此,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农村女性人口流动的发展规划或专项规划;改革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并探索建立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维权组织;进一步实现中西部地区政府职能转变,深化相应的配套改革;积极探索为农村女性流动人口提供社会保障的具体形式;进一步提高农村女性流动人口自身素质的同时,社会应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村女性人口流动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中西部农村女性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进程,呈现出与中西部地区改革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相呼应的突出特点。其特征为成长性、实质性、复杂性、潜在性与边缘性。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农村女性人口流动的规模尚有扩大的空间.非正规就业将是今后农村女性人口就业的主要模式,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的可持续生计能力将日趋提高。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角色观,都是将女性和妻子——母亲相提并论。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和女性的角色自认,都是如此。由此而形成了“男尊女卑”的陈腐观念和“男主外,女主内”的陈规旧习。这种陈腐观念和陈规旧习,将女性束缚在家庭的狭小范围内,为女性能力的伸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