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 “听说政府给我那读书的娃仔一些补贴,到底是钱还是东西,我们没看见啊。”在百色市田东县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个阶段,有群众提出这个问题。其实由县财政补贴给每个农村寄宿制学生的费用早就用到了学生身上,只是家长不知道罢了。但是群众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县领导的深思:党委、政府修路架桥,做的哪一件事情不是为了群众?为什么群众还不满意呢?我们做事情是不是真正做到了群众心坎上?  相似文献   

2.
备课卡片     
涵养与智慧成功的秘诀有学生问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怎样才能修学到他那般博大精深的学问。苏格拉底听了并未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哪些同学坚持了?”有九成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了…  相似文献   

3.
现在如果有人问:北京人都在干什么?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又是什么?人们肯定会说,那还用问吗?肯定都在做着与奥运有关的事情.谈论的也是与奥运相关的话题。可奥运之后,它能给北京留下哪些永远抹不去的“印迹”呢?  相似文献   

4.
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发出了“奥运三问“: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块奥运金牌?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如今前两问都已有了圆满的答案,眼下,人们都在为解答第三问而努力着。作为时代先锋的大学生。该以怎样的精神面貌来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呢?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80年代,村里人干活时都还在肩挑、手提时,小张竟然开上了手扶拖拉机。 大家都羡慕地说:“有了这个铁家伙,干起活来多轻松呀!”谁知他竟然一脸愁苦的表情,说:“轻松什么呀,我正烦着呢!”人们不解地问:“你还烦呀?那我们还活不活啦?”小张说:“你没看到城里停满了小货车吗?我正在为购买小货车还差钱而烦着呢。”  相似文献   

6.
柳延延 《传承》2012,(23):67-67
真正爱读书的人常常会说:我们热衷于做某件事情,难道就是因为这件事有什么实际好处吗?难道追求乐趣就不能作为最终目标吗?一个人读不读书、读什么书,常常可以成为了解这个人,以及他的思想水平的一个尺度。成年人将好书引荐给年轻人是最明智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于梅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当我问到于梅的情况时,小段居然反问了一句,令我很吃惊。她说:“你要打听哪个于梅?”“难道还有好几个于梅不成?”“对啊,”她说,“我知道有打工的于梅,拉广告的于梅,当报纸摄影记者的于梅,给我投过稿的于梅,最后是,给人做婊子的于梅———这话是别人说的。”“她们是不同的五个人吗?”“又是又不是。你到底想知道什么?”我多少明白了小段的言外之意,便笑着问:“我想知道她长得什么样?”“我就知道你准问这个。你们臭男人!我的回答是:无可奉告。因为没见过。”“我听你的话怎么这么别扭,酸溜溜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人的创先争优,不仅对我们党、国家和民族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世界也有重要意义。也许有同志会说:怎么扯得这么远呢。有这个必要吗?完全有必要。什么叫全局眼光、世界眼光?什么叫不就事论事?什么叫尊重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怎样看待大家奋力拼搏、辛辛苦苦取得的成绩?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换句话说,如何从更宽广的...  相似文献   

9.
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傲慢之心。比如,我们在大街上看到有一些乞丐,当他们看到一些豪华的车子经过,会不屑地说:“哼!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有几个臭钱吗?”即使身处社会底层的乞丐都会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傲慢之心,那么我们自己呢?我们这一路走来,伴随着鲜花和掌声,处处都听到别人的肯定和赞叹;我们的傲慢之心是不是也在不断地滋长而自己却毫无察觉呢?中国的“礼”就是通过各种礼节来折服一个人的傲慢之心。  相似文献   

10.
赶路要紧     
常常想起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行路的人,背上背了一只碗,走着走着,碗掉了,碎了。可行走的人头也不回继续向前走着。路人疑惑地问:“自已的碗掉了,为什么不理会呢?”行走的人这样回答:“碎了,拣起来又有什么用。赶路要紧!”  相似文献   

11.
1975年,福柯在法兰西学院的演讲《不正常的人》为我们勾勒出了“不正常的”人的谱系。“不正常的人”这个概念已经进入日常生活,他到底从何而来,他在历史上的祖先是谁?我们依据什么判断人的不正常呢?正常和不正常的标准来自何处?福柯在演讲中提出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那么传统文化对它有什么贡献呢?《论语》上孔老夫子曾经讲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在孔子去卫国考察的过程中,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这个地方人口已经很稠密了。”冉有就问:“既然人口很稠密了,那还能做什么呢?”孔子就说:“要富之。”就是要使他们富裕起来。已经富裕之后还要做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我叫王振海,是个农民,今年62岁,全家5口人。我从40岁起就”常年吃药养病,不能干重的体力劳动,家务活和田间活全压在老伴一人身上,家中还有3个孩子读书,家庭生活极为困难。为此,我经常发愁,治病要花那么多钱,3个念书的孩子需要那么多学杂费,全家东挪西借拉下那么多饥荒,什么时候才能还清呢?为了维持5口人的生活,我就和老伴商量,让3个孩子退学不念书了,面对这贫穷的家境,老伴无可奈何地答应了。其实为人父母者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学有所成,将来出人头地?可是这对我这样的家庭来说,好像白日做梦一样。当我要求3个…  相似文献   

14.
女性在就业或职业生涯中遭遇性骚扰或性侵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许多女性为了保住自己现有工作,或者为了得到一份新工作,会不得已委曲求全。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到底应不应该大胆地站出来,去指认那些侵犯者呢,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躲则躲,或者是怕丢人而当做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呢?  相似文献   

15.
4月5日,春暖乍寒,民进开封市委办公室主任张健与中科院郑州果林研究所的专家周曾强教授急急赶到开封县兴隆乡白楼村。等候多时的村民蜂拥而上,但一下子都呆住了,只见张健的一只胳膊又肿又粗,用绷带托着。村主任急切地问:“咋啦张主任?你的胳膊肿成这个样子怎么还来呀?”张健说:“时不等人,我心里急呀!” 事情还得从1995年夏季说起。当时张健在随机关干部开展“三下乡”活动时,曾为开封县蒋洼村学校送去一部分书籍。村民和学生接书的场面使她难以忘怀。她想:农民这么渴望科学文化知识,我们应该为他们做点事情。经过多次考察,…  相似文献   

16.
由“高处头不晕”看“为官”徐开君有记者问曾经过做泥瓦匠的前联邦德国总理舒尔茨:“总理先生,做国家元首与做泥瓦匠有什么不同?”他回答说:“二者都必须站在高处头不晕”。一句实实在在的话道出了为官的真谛:为官者当廉。勤、刚、正,居高位而头不晕,爱憎分明,一...  相似文献   

17.
小小 《新东方》2000,(8):75-75
1914年冬天.美国加州沃尔逊小镇来了一群逃难的流亡者。好心的人们给这些流亡者送去饭食,他们个个狼吞虎咽,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来不及说。只有一个年轻人除外,当镇长杰克逊大叔把食物送到他面前时,这个骨瘦如柴、饥肠辘辘的逃难者问:“吃您这么多东西,你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干吗?”杰克逊说:“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你来做。”这个年轻人的目光立刻黯淡下来,  相似文献   

18.
不帅的男人妻子为晚餐点起蜡烛时大呼“都结婚了还搞这些!”被响时继续埋头看报纸。连续三天都不叫一次对方的名字。从不提出去看一场电影。带工作和情绪回家。用刚收到的信擦漏墨水的钢笔。不美的女人下班后又累又不开心的丈夫抱怨不想当警察时捧喝“你不做这份工作还能做什么?”爬山嫌晒,看电影说问,上街怕人多,对什么都不满意,但又永远没有好建议。发脾气时翻出陈年旧账:那天呼你的姓张的女人是谁,到底找你什么事?一边在饭店进餐,一边唠叨这么多钱在家买菜自己做够吃半个月了。从来不懂善解人意为何物,也永远想不到,心情沮丧…  相似文献   

19.
于丹 《新东方》2009,(8):57-59
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都关心财富,但是财富又关联什么?财富不是最终的目的,财富能给人带来幸福,而我们今天最大的困难,就是财富和幸福不相等。有一些家财万贯的人也会忧心忡忡,有一些一贫如洗的人却会终身都洋溢着幸福,这是为什么呢?很多答案都在我们心里。  相似文献   

20.
枉为小人     
昔人有言:“君子落得君子,小人枉为小人。”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话的意思是:做个君子,又不要另外多做什么事,又不要特别下什么功夫,只消本本分分、坦坦荡荡做去,自然就是个君子了,所以说是“落得”的。这讨了多大便宜啊! 而做小人呢,动了多少心机,用了多少算计,使了多少手段,到头来还是什么没捞到,反而落了个小人之名,被人小看,你说说冤枉不冤枉? 这是劝人呢:做小人不划算,不如做个君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