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若星  繁星 《检察风云》2014,(12):70-71
陈冬梅老人突然去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三个月后,刘凯与父亲在整理母亲床铺时,发现了一本以母亲名义开户的银行存折。存折显示,存款有15万元,须凭密码支取。然而,母亲走得匆忙,哪来取款密码?可没有密码,银行就不同意取款。  相似文献   

2.
《中国法律》2009,(4):36-38,94
2007年10月9日,原告王永胜在被告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河西支行(以下简称中行河西支行)办理长城电子借记卡(以下简称借记卡)一张,该借记卡为无存折卡,借记卡业务登记表背面附有管理协议书及借记卡章程,载有“持卡人应妥善保管密码,因密码泄露而造成的风险及损失由持卡人本人承担”的内容。2007年12月2日晚,案外人汤海仁等五人到中行热河南路支行的自助银行纲点,  相似文献   

3.
在一家银行开立了银联信用卡,却在另一家银行取款时被犯罪嫌疑人窃取了信用卡的信息和密码.随后,犯罪嫌疑人多次在这两个银行利用窃取的信用卡信息和密码盗取持卡人的存款.持卡人在找不到犯罪嫌疑人的情况下,以银行疏于管理为由,将两家银行同时告上了法庭.那么,持卡人的损失,该由哪家银行承担,还是该由两家银行共同承担呢? 2009年5月28日,经过江苏省淮安市两级法院的审理后,终于有了终审答案.据悉,因银联信用卡跨行被盗用引发的官司,在江苏尚属首例.  相似文献   

4.
犯罪嫌疑人李冰,男,19岁,系招商银行业务员。1996年12月,李冰利用办理“一卡通”储蓄卡的申请登记及存、取款的工作便利,采用猜测试验的手法获得储户张某的“一卡通”密码,再将自己的“一卡通”储蓄卡上的磁条信息改写成张某的磁条信息,然后用改写的磁卡及获得的密码到分行的自动取款机上取出张某的储蓄款1.5万元占为己有。关于本案的定性,有三种分歧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应定盗窃罪。理由是:李冰虽为银行工作人员,但是其从自动取款机上非法取出1.5万元不是利用职务或工作上的便利,而是利用工作形成的便利条件,暗中复制储户磁…  相似文献   

5.
刘凯 《天津检察》2008,(3):29-30
拾得信用卡并在自动取款机上取款的行为应如何认定,刑法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主张应认定为盗窃罪,另一种观点主张应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笔者认为应认定为盗窃罪,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6.
人在家中,银行卡却于凌晨在外地被支取数万元,持卡人认为这是伪卡交易,银行应偿还其损失,而银行对持卡人的主张则不予认可。双方各执一词,为此对簿公堂。居中裁判的法院,又该如何认定?  相似文献   

7.
案情简介张某系某酒店餐厅领班,其工作职责是接待顾客用餐等服务工作。2005年5月20日晚,张某在为顾客龚某付费刷卡结账过程中,偷窥到龚某输入的银行卡密码后,在龚某将银行卡交其刷卡结账时,趁机持龚某的银行卡至附近银行终端ATM自动取款机一次性提取现金人民币1800元。同年6月至7月间,张某又使用同样手法,在偷窥到顾客刘某、王某、庞某等人的银行卡密码后,分别持上述人员的银行卡到附近银行终端ATM自动取款机提取现金,共计人民币2.93万元。上述钱款均被其用于个人消费。  相似文献   

8.
一、基本案情 王某与刘某系恋爱关系。交往中,王某经常花刘某的钱。2009年6月19日,二人在某旅馆开房,当晚发生性关系。次日,王某又向刘某要钱,取钱时,王某一直想看刘银行卡的余额和密码,刘某不让,王某很生气,二人分开后,王给刘打电话、发短信叫刘回旅馆,  相似文献   

9.
案情简介2010年12月23日中午,成某陪同刘某用银行借记卡取钱时,记下了刘某输入的密码,起意盗窃。当日下午,二人在某网吧上网,成某的男友栗某等人也随后来到网吧。成某趁刘某离开时,秘密窃取其包内银行卡后与栗某一起离开网吧。成某与栗某先在附近银行ATM机上用该卡取款5000元,后乘出租车离开。在车上,栗某从刘某  相似文献   

10.
利用他人遗忘在ATM机内并已经输入密码的信用卡取款或转账,不属于将他人的遗忘物据为己有的侵占行为,不构成侵占罪;被告人无需输入密码骗取银行验证,不具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必备特征,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该行为具有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本质特征,数额较大的,应以盗窃罪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1.
利用他人遗忘在ATM机上运作的信用卡取款。是指行为人利用他人插入ATM机中并且已经输入密码的信用卡处于运作状态的有利时机。从ATM机直接取走他人卡上现金,据为已有的行为。利用他人遗忘在ATM机上运作的信用卡取款的行为。既不是单纯的民事违法行为,也不是刑法意义上的侵占他人财物的行为和信用卡诈骗罪,行为人主观上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同时采取的是秘密窃取私人财物的方式取得财物的行为.应以盗窃罪认定。  相似文献   

12.
基本案情 赵某与张某系工友.某日,赵某欲使用信用卡取钱,但因其不会操作ATM机,故请张某帮忙取钱并告知密码.于是赵某、张某共同前往取款.赵某请张某将卡内的4万元全部取出.在最后一次取钱时(此前张某已经按照赵某的要求先在ATM机上取了6000元,后又在某商业银行的柜台取了2万元,此26000元已全部交给赵某),张某先取出4000元交给赵某.  相似文献   

13.
[案情] 2002年4月26日,杜某在某机关办公楼走廊地面拾得信封一个,内有户名为刘某的中国建设银行龙卡、存折和取款密码。当晚,艾某在中国建行某办事处的自动柜员机上输入密码后取款100元。随后,杜某将该卡可以取款的情况告知艾某,两人共同在本地另三个银行营业处的自动柜员机上先后用该卡取款共计14600元。15日后,失主刘某发现装有龙卡及存折的信封丢失,挂失时被告知卡内存款已经被人支取,遂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经半月侦查将两人抓获,追回被提取的现金14700元并发还失主。公安机关对杜某与艾某刑事拘留后,经检察机关批准实施逮捕。 [审判] 本案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后,检察机关向法院提起公诉,指控被告人杜某、艾某犯诈骗罪。法院认为公诉机关指控两名被告人  相似文献   

14.
[案情]2010年9月19日下午,陈某因自己身份证忘带,便向朋友李某借身份证一起到工商银行办理工行卡一张,陈某设定好密码后向卡内存款20000元。10月22日,李某到工商银行用自己的身份证将该卡挂失,而后将卡内的20000元转入自己的卡中。陈某于10月9日去银行存钱时,发现卡被挂失,钱被取走。之后,陈某通过李某的亲人联系到了李某,李某承认了此次事实,并在其亲人的劝说下,退还了人民币10000元,但逃避归还余款直至被抓获归案。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用卡产业的不断发展,各类与信用卡相关的犯罪日趋严重,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形形色色的与信用卡相关的犯罪,由于法律规定不甚明确,对犯罪的正确认定带来一定困难。北京市东城区检察院结合实践中的案例,邀请法学专家就行为人捡拾信用卡后恶意取款、转账的行为应如何处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对《人民检察》今年第5期刊登的讨论案例,笔者倾向第二种意见,认为张某的行为应定为侵占罪。张某捡拾郑某掉落于其办公桌底下的存折并到储蓄所领款占有的行为的非法性是显而易见的。之所以对张某的行为出现三种不同认识,关键在于对郑某不慎掉落在自己办公桌下面的存折...  相似文献   

17.
[基本案情]2004年2月22日22时许,张某乘其同事王某不备,从其包内窃得一张银行借记卡及身份证,卡上存有人民币7000元。回家以后,张某告诉其丈夫路某,称其捡到一张银行借记卡及身份证。第二天,路某与张某共同在自动取款机上根据身份证号码试出了取款密码,并共同取走人民币5000元。[分歧意见]张某盗窃他人银行借记卡并提取了现金,其行为构成盗窃罪没有异议,但对路某的行为如何认定存在以下四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路某、张某共同构成盗窃罪,路某虽然不知道银行借记卡是偷来的,但他与张某共同试出了取款密码,积极协助张某非法占有了他人现金50…  相似文献   

18.
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骗取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由于信用卡诈骗案件中的受骗人与被害人往往并非同一人,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大多将其归属为“三角诈骗”或“三者间的诈骗”。在实践中,经常发生行为人拾得他人遗失或遗忘在ATM自动取款机上的银行借记卡,然后利用有效卡号、密码,或者使用其他非法手段(如一并拾得的被害人的身份证)猜配借记卡密码等资料,通过ATM银行终端设备占有被害人钱款的案件。①对于此类案件如何定性,是审判实践中颇有争议的问题之一。一、信用卡涵义的刑法解释19…  相似文献   

19.
私人密码在电子商务中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私人密码在电子商务中是一个关键性的系统控制要素,其技术性和法律性应当受到同等的重视。私人密码具有私有性、唯一性和秘密性特点。应当设立私人密码一经使用即认为其进行了交易并应承担相应责任的原则,但应以软件密级程度过低、及时挂失或者系统遭黑客攻击为例外。在特定情形下,应适用公平责任。  相似文献   

20.
[案情]陈某趁同事刘某家中无人之机,请来开锁师傅打开房门后进入室内,盗走现金900元和活期存折一个.离开现场后,陈某电话约王某见面,告知自己偷了一个存折,并叫王某用该存折从银行把钱取出来,自己得六成,王某得四成.因该存折没有设置密码,二人于当日将存折上的19200元取出,并按事先约定的比例分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