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鸣镝 《党史文汇》2009,(8):62-63
茅于轼先生有志于"为富人说话,替穷人办事".这让人很难理解.因为就常识而言,为一方办事,就必为这一方说话的.古语也有"孝当竭力,忠则尽命"的说法,语出蒙学<千字文>.在"国学"日昌的今天,大概小孩子也是懂得的.当然,茅先生不是小孩子,而是一位老者,不能以蒙学中的道理来要求,这也是自然的.但是,一边为这一方办事,一边又为仇方、敌方或者别一个什么方说话,或者,一边为一方说话,同时又为另一方(悄悄地,或者公开地、大张旗鼓地)办事,总感觉有点……至少是说话不专心,或者办事不尽心.反正感觉不对劲.  相似文献   

2.
“没有群众就没有我们的工作;为群众办事就是为自己办事;群众脸色好看了;就证明我们的工作到位了。”这是井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苏建赞经常说的几句话,也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不变追求。  相似文献   

3.
从外表看,他没有一点领导的派头,举止文质彬彬,办事沉稳干练,说话、做事,就连穿着都显得那么朴实.可他,对同志有一颗真诚的心;对群众,有一片贴心的情;对工作,有一股拼命的劲.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民心,赢得了赞誉.他就是大竹县庙坝镇人大主席杨兴洲.  相似文献   

4.
正据调查,半数以上的职场人士感到自己的上司沉默寡言,大部分人都因这种沟通困难感到困扰。当上司不愿多说话时,下属通常感到手足无措,甚至自咎于"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我是不是失去了他的信任""沉默是不是一种无形的惩罚"。对职场男性来说,由于男人的骄傲与尊严,这种沟通的沉默壁垒不仅难以攻破,反而会越筑越厚。要攻破壁垒,营造零障碍的沟通,就要正确认识"沉默综合征"。大伟的上司沉默寡言,下属做对的时候吝啬夸奖,  相似文献   

5.
近日,自称"替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的知名经济学家茅于轼称,"廉租房应该是没有厕所的,只有公共厕所,这样的房子有钱人才不喜欢。"难道防止富人介入廉租房的唯一途径,就是剥夺穷人享受独立厕所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好赌者     
《新长征》2005,(16)
一位下士调动工作,报到时带来了原上司带给新上司的一张字条:“此人好赌,如能戒,则是好士兵。”新上司立即问那下士:“你赌什么?”“什么都赌。比方说,我敢赌您右臂下有颗胎痣。如果没有,我就输给您一周的薪金。”“好!”新上司立即脱掉上衣,证明自己并无胎痣,随后接过了下士的一周薪金。事后,他洋洋自得地告诉下士的原上司:“你  相似文献   

7.
朱镕基其人,颇有魅力。原因之一,是说话非常有特点,且不说其办事作风,雷厉风行,只要一开口讲话,就会把人吸引。所以,当今中国,喜欢朱镕基且拼命学习他摹仿他说话的人,不在少数,惜乎不得其门  相似文献   

8.
刘澜 《当代贵州》2013,(29):65-65
经理人常常忘记,他们所要管理的"他人"中,也许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上司.他们等着上司来管理自己,而不是主动去管理上司.事实上,不要让上司管理你,而要让他被你管理.但是,你还不能让他有"被管理"的感觉.过于天真的经理人认为只要埋头苦干就行,过于世故的经理人认为只要拍好马屁就灵,这些都是对管理上司的误读.管理上司,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成果.  相似文献   

9.
收到一位朋友的来信,他在信中向我诉苦,说他的那位"混蛋"上司千方百计地挤对他。这本是我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我这位朋友机敏多才,而且性情刚烈,生就一把刀子嘴,上司既然少才缺德,不怕他、恨他才怪呢。为他颇感不平之后,却突然想到,照他的个性发展下去,于组织、于他人、于自己、于事业都没啥好处,遇上个跟他过不去的上司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相似文献   

10.
在平阴县东阿镇西山村提起赵化贞,没有人不佩服。不仅仅因为他是党支部书记.更重要的是他带领党员群众闯出了一条科技致富的新路子。 从加入党组织那天起.赵化贞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党的一分子,说话办事都要给大家做出子!他搞立体种植养殖富裕后带动周围群众致富.使西山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养殖专业村。  相似文献   

11.
说话也要看"火候" 在这个世界上,凡是没有分寸、没有尺度的事情,往往会过犹不及.与朋友相处,同样应注意分寸.你跟一个君子交朋友,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自己都要有尺度.  相似文献   

12.
三国时,袁绍有个谋臣叫田来,袁绍要出兵讨曹,他偏说不可,最后竟因不“会说话”而身首异处。古往今来,许多胸怀奇才、立身高洁的人,就因不会“说话”而壮志难酬。相反,一些无才无德,但“会”说话的人却八面受宠,飞黄腾达。那些会说话的入是如何说话呢?不外乎有这样几条标准:一是说好听的话。对上司的决策、行动、爱好等等,不论如何,你都要说好,不能说半个不牢。如那回丰,表主公说出兵,你干吗不说好,不旁征博引地证明袁主公决策的英明伟大,曹操那小于简直不堪一击,却偏偏要说会打败仗,这不是明摆着要找死吗!当然,对上司…  相似文献   

13.
上梁与下梁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古代政治家孟子也指出:“君主喜欢什么,手下人对此的喜欢就更加厉害。”为官者的德行好比风,而部下好比草,风向哪里吹,草就向哪里倒,君明则臣直。部下主要是看上司的行为示范,如上司的身不正、行不直,话说得再好也没有人信他那一套。孙策在平定江东时,每次冲锋陷阵,他总是在最前列,部下很为他担忧。他却回答说:“如果我不亲冒矢石,那么将士们又有谁会勇猛作战呢?”他能迅速扫平江东,奠定巩固的后方,不能说与其以身作则没有关系。隋炀帝虽文辞精美,道德仁义满嘴,却坏事干尽。…  相似文献   

14.
正重温焦裕禄同志的感人事迹,对照这面镜子,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大力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带头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这是焦裕禄精神的本质所在。他严厉批评粗暴阻止群众逃荒的工作人员,"干部不能光看领导的脸色,还要看看群众的脸色";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些感人肺腑的画面,真实地书写了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  相似文献   

15.
OK中国特警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义明,提起这个名字,人们不一定很熟悉.不过,如果撰写“中国特种警察史”的话,他作为我国特警大队第二任大队长、特种警察学校的第一任校长,不会不占有一席之地.侯义明,1.8米左右的个头,膀大腰圆,说话、办事干脆利落,从不拖泥带水,很有股斩  相似文献   

16.
文楚 《党史博采》2004,(7):14-19
初识蒋经国,贾亦斌深受赏识,他被蒋经国委以重任 1942年冬,已晋升少将的贾亦斌,由两位十分赏识他的上司--73军军长彭位仁和77师师长韩俊保举,投考陆军大学,入特别班7期.3年的"陆大"生活中,有两件事对他一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企业员工大都面临着一个如何与上司相处的问题。似乎作为下属,随时都会遭到来自上级的压力。上级的好恶、选择会影响员工的职业生涯。你若遇上一个“喜欢刁难人”的上司,上班成为一场恶梦。不排除你运气不佳,上司确实是个品质不佳的人。但有没有另一种可能———上司是不是在害怕什么?而你,是不是恰好成为他焦虑的原因?作为下属,要了解这一点:上司考虑的不完全是工作的成败,也包括自己的地位的稳定。上司担忧之一———被能干的下属取代小张是公司的顶级销售员,能力出众,为人又不错,颇得大老板赏识。但他的顶头上司显然很紧张———大老板见…  相似文献   

18.
正《论语·季氏》中记载着孔子的这样一段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意思是:君子有9件事情要经常考虑:看东西的时候要考虑是否看明白了,听事情的时候要想想是否听清楚了,待人接物时要考虑自己的脸色是否温和,对别人的态度是否恭敬,说话时要考虑自己的心里是否忠诚,办事的时候要在心里检讨是否认真,遇到疑难时应当考虑如何向别人请教,发怒时要想想可能会产生什么不良的后果,遇到财利时要想想自己是否应该得到。  相似文献   

19.
樊树林 《党史纵横》2014,(10):61-61
正人称"和平将军"的张治中,作为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自1924年追随蒋介石,逐步成为蒋介石的心腹重臣。特别是他担任蒋介石的侍从室主任(一处)多年,一直尽心尽力为蒋介石排忧解难,不辞辛苦,还往往换不来蒋的好脸色。因此,当时国民党政界不少人嘲笑他为蒋的"灶下婢"。而张治中的儿子张一纯在对父亲的回忆中曾讲到:"在蒋的面前肯说话和敢说话的人很少,而在军人当中,张治中算是最肯也是最敢说话的一个了。"也就是说,张治中并不是对蒋毫无原则地唯命是从,可谓"婢"而不"卑"。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主席的“四不”约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个别亲友去信想通过他找份工作干.他对秘书说:“我们共产党决不像蒋介石他们那样搞裙带关系,一个人当了官,沾亲带故的人都可以升官发财.否则,我们就会脱离群众,就会和蒋介石一样垮台.” 随后,他定了处理亲友托他办事的“四不”约法.他说:凡是要求我给安排工作的亲友一律谢绝,我这里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不写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