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地挂钩政策作为新的土地管理模式,更加重视人的因素,其不仅要破解城镇化用地难题,还要在实施中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确保农业农村农民的持续发展。法律是保障农民权益的基本手段。人地挂钩政策的实施,必须制定合理系统的法律规制。本文首先对国家和河南地方已出台的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立法进行梳理,针对试点地区人地挂钩前后出现的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机制和法律法规的缺失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为实现人地挂钩试点中农民权益的合理保障提供制度和立法支撑。  相似文献   

2.
“小产权”房的法律问题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背景下,由于各种利益的驱使, "小产权"房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不断扩大着市场份额.在受到购房者、房地产开发商、农民等各种主体的青睐时,它的法律风险也不断凸显出来."小产权"房与我国现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冲突性决定了其缺乏完整意义上的法律保护,同时也折射出我国现行立法的滞后性.从而有必要从国家宏观调控、利益协调机制以及农业安全和农民权益保护的多个层面进行制度安排,以期实现对"小产权"房的合理规制.  相似文献   

3.
土地是财富之母。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侵占农民集体土地权益之事时有发生。文章通过典型剖析,研究土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提出相关体制改革和立法司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消费者权益面临更为严重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完善消费者立法,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应当成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工作重点。立法方面,完善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基本法的保护消费权益的法律体系;司法方面,加大对消费者受损权益的救济力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对农民土地权利的保障一直没有停止,但是实践的窘态和理性的求证使人们认识到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权利保护功能的严重不足.从权利保障重于权利宣告的思路出发,考虑中国土地权利立法的历史沿革,借鉴国外先进的土地立法模式,从我国基本土地权利的现状出发去分析问题,逐步建立和发展农村土地用益物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良性运行制约机制,大力培育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在征收征用农民土地房屋时应给予农民公平的补偿,正确解决农民的就业安置和基本生活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朱迪斯·贝尔认为,现今的女性主义法学界没能有力地回应女性生活中所面临的严酷现实,女性主义学者们从主流的智识辩论中抽身出来,反而把自己边缘化了。在本书中,贝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新的女性主义法学框架——这一框架通过创造性的方式将女性主义与自由主义相结合,重新焕发了女性主义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伴随着全球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浪潮 ,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状况和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镇化取得了卓著成效。但是 ,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 ,某些盲目、不当的开发行为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必要而且急需。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的理念,涵盖了“以人为本”的法律价值体系的要求,揭示和弘扬了人的主体性的意义是法律价值中最根本的目的和追求精神。在法律价值范畴内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是法律价值的承栽者和终极目的,以人为核心开展法治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9.
保护警察执行公务是维护法律尊严、确保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警察执行公务的法律保护是对各种干扰警察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进行法律惩戒,以保障警察顺利履责并获得执法效果。对我国警察执行公务的法律保护,要从转变观念入手,从执法的全程对警察执法提供足够的法律保护,在对警察执行公务进行保护的同时实现对警察执法权益最大限度的维护。  相似文献   

10.
借鉴"SSP范式"的理论分析框架,政策转化为法律的制度构建目标应是,解决现行的制度缺陷,建构制度结构合理、符合制度安排的道德要求并且制度绩效良好的制度结构.从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要求来看,政策转化为法律的制度构建应该处理好党内关系,以及执政党与国家立法机关、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并要有利于使政策转化为良法,保障转化过程具备程序正义.为了保证转化后的法律质量,有必要建立对拟转化为法律的"政策品质审查制度";为顺利衔接政策与法律两种规范形态,必须设立完备的执政党"立法建议制度";为了实现转化程序的正义并保障转化结果的理性,应当建立体现正当程序要求的"正当程序制度".  相似文献   

11.
从法律体系构建、中国的社会现实、法律的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的冲突以及现行法立法缺陷等角度看制定专门的农民权益保护法十分必要。让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认识到其权利,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护,这也是对公民权益的最大保护。出台一部好的《农民权益保护法》,将大大增强我国农民借助国家法律实现自我保护的能力,使农民的维权行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降低农民在法律缺失状态下发生对抗性行为的频率,从而有利于农村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潜在的法律风险,主要是法律冲突风险、对外投资法律风险、税收法律风险、知识产权侵权风险。为有效推动战略的实施,促进沿线国家间和谐有序合作,必须构建法律协调机制,从宏观层面解决法律冲突与对外投资风险,从微观层面解决税收及知识产权侵权风险。  相似文献   

13.
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的,因而如何对待社会弱势群体也就成了任何社会都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保护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法律实质正义的基本要求,因而如何通过立法来加强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业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法律机制因其局限性而无法解决社会弱势群体利益需求的全部问题,但是法律机制在保护社会弱势群体方面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弱势群体权益保护工作已逐步纳入我国法制建设的轨道,但是我国对于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立法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基本内容应该围绕权利确认和权利保障展开,核心问题应该是在制度的构建方面努力。完善对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体系,将是我国今后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农民工在城镇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其合法权益屡遭侵犯。从法律的视角看,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如何维护外来工合法权益,已成为城市里各用人单位值得高度重视、政府有关部门应予高度关注的普遍社会问题,而真正使维护外来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除了社会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从法律、法规上完善对外来工合法权益的保护才是治本之策。本文拟就外来工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提出自己初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我国2004年3月14日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庄严地引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为人权的实现提供了宪法保障,开创了中国用宪法保障人权的新时代。人权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尽管我国的人权状况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国内法律中都有对人权保障的内容规定,但国内相关法律对人权的保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应不断完善宪法、刑法、行政法、刑事诉讼法的内容,来切实保障人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目标和过程体现在,通过一种解释体系的构建,实现对社会历史现实中主体形态以及主体行为运行目标和规则抽象性表达。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上述过程最终走向模型化发展趋势。具体到法律科学研究过程中,则直接体现在理论建模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实证分析方法的技术化路径的实现与应用,即从模型构建的角度看,在法律体系运行的分析意义在于对于一个实际对象的运行过程的分析和模拟之所以能够实现,关键在于如何发现既能准确表征又能有效模拟该系统演化规律的算法体系。实践中如何在模型数据的分析过程中,能够实现有效的运算方法体系建构与分析,从而达到以数据化体系模拟实际对象运行的目的,成为法律解释体系的“模型化”研究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我国法律职业的发展对于实现法治,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由于体制及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在我国的法律职业的发展中依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改革现行司法体制,加强法律职业的专业化,选择合适的内化途径和方法,加强法律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法律职业道德水平,合理配置法律资源,促进法律职业的均衡发展,重视法律职业问的分工与制约,保持监督与独立、监管与自治并重.  相似文献   

19.
“法律监督”探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法律监督关乎当前我国检察机关的定位,也是检察学的基础性问题。但这一术语既非我国特有,也非我国所独创。回顾上世纪50年代初以李六如为首的学者对苏联检察功能的概括,"法律监督"其实是"法律守护人"的流传和改造。  相似文献   

20.
洪芳 《工会论坛》2007,13(5):157-158
法律的客体是指法律规定的能够反映并能够决定法律关系性质的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一般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应具备客观性、历史性、有益性、可控性、法定性、稀缺性和地域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