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望舌质     
舌质即舌的本体,为舌的肌肉脉络组织。通过诊察舌质的颜色、形态,能了解脏腑精气盛衰存亡,判断疾病预后转归。 一、望舌色:正常人舌色淡红而活泼润泽,不滑不燥。如舌色浅淡,甚或全无血色,称为淡白舌,主病虚寒。舌色鲜红,称为红舌,主病实热或虚热。舌色深红称为绛舌,主邪入营血或阴虚火旺。舌色红中带青色或蓝色,称为紫舌,乃淤血凝滞,主病有寒热之分。另外,在望舌色时还需注意观察舌色之死活。所谓“活色”,即隐隐红活,虽病而脏气未败,病情尚轻;所谓“死色”,即干晦枯瘘,乃脏气不至,病情深重。  相似文献   

2.
病人口味的改变如同舌质、舌苔变化一样,也可以据此了解脾胃功能状况,分辨病性,病位、并推断疾病发展趋势。现就其临床意义作一研讨。 一、前贤对口味的论述 对于口味,前贤有极为丰富的论述。如《素问·奇病论》曰:“病有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  相似文献   

3.
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篇,由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肉桂、附子组成,具有温补肾阳之功效。笔者临床应用该方治疗多种老年病收到良好效果,兹举两则于后,以供参考。 一、肺心病水肿 李某,男,68岁,退休干部,1990年2月20日就诊。素有咳喘病史30年,近6年来咳喘加重,动则喘甚,畏寒肢冷,面浮肢肿,腰以下肿甚,按之没指,兼有心悸。诊见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质淡紫,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证属阳虚水泛,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不仅承袭了《内经》正常人脉象浮、沉与四季变化相关的观点,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生理状态下人体脉位与体格、精神状态有关。作为病脉,浮脉主表证、阳热亢盛证、虚证、痈疡病,提示阳气来复;沉脉主里证、湿邪。浮沉之脉位变化可以反映疾病发展趋势。这些论述对后世浮脉主表证、虚证,沉脉主里证的脉诊理论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湿疹一病,中医文献记载颇多。如浸淫遍体滋水淋漓的称“浸淫疮”;发于耳部叫“耳旋疮”;在腘窝等处的称“四弯风”;在肾囊部的称“肾囊风”;发于小腿部,由于下肢静脉曲张引起者称为“静脉曲张性湿疹”;患于乳晕部的称为“乳晕部湿疹”。以上临床统称为湿疹。 湿疹之病,在临床上往往缠绵难愈。其病因,外因多由风、湿、热客于肌肤引起;内因多由脏腑失调,肝胆郁火,脾湿不化,血虚风燥所致。  相似文献   

6.
肺阳虚证是指肺阳不足、机能衰退及一系列温煦失职临床表现的概称。肺阳虚证总以畏寒肢冷、短气、神疲、咳嗽不已、痰涎清稀或色白如泡沫、胸闷不适、面色白、虚浮或自汗、易于感冒、唇舌色淡、苔白滑腻、脉沉细无力为主证,亦即在肺气虚的基础上兼见寒象。关于肺阳,历代医著中都有记载,但对肺阳虚证的研究甚少。笔者收集了1994至2005年以来有关肺阳虚证的研究文献,对其作一综述。1病因病机的研究王德春[1]对肺阳虚证病机认识较深,认为其形成机制主要有以下3方面:①温煦不足,肺系虚冷;②化气无权,大气衰少;③津液不化,聚而为水。刘灿康[2],程…  相似文献   

7.
角膜病是致盲的主要眼病.祖国医学认为角膜病变多与肝经有关,但亦有从脾肾论治的。笔者于1982年底以前对130例角膜炎患者进行辨证论治,痊愈率达60.76%,兹报道如下。一、辨证分型 1.风盛型:多见于角膜炎的初期,病变多在浅表,全身可有恶寒、发热、苔薄、脉浮等证。治之应疏邪退翳。常用药物:如羌活、防风、川芎、白芷、柴胡、黄芩、白术、木贼草等。参考方:如羌活胜风汤、八味大发散等。  相似文献   

8.
麻黄汤主寒伤营,治营病而卫不病;桂枝汤主风伤卫,治卫病而营不病;大青龙汤主风寒两伤营卫,治营卫俱病,由此而成“三纲鼎立”之说,对后世影响颇深,实有探讨之必要。兹就个人所见,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有关治脾论述颇详,书中有方可循。有法可效,一直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和沿用,对后世影响颇大。笔者就上述二书中有关条文,整理归纳出“治脾六法”,浅谈如下: 一、温中补虚法:适用于中焦虚寒证。主证:脘腹冷痛,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呕吐泄泻,或虚劳里急,心悸虚烦.舌淡苔白,脉缓无力等。病机:脾阳不振,健运失职。治则:宗“寒者热之”,“虚者补之”,立温补法,  相似文献   

10.
热可清雾化剂是我院中医内科张道宗教授经验方.具有解表祛邪、清热解毒之功.临床用于温热病初期,邪在肺卫,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苔薄白或黄,脉浮数等症.  相似文献   

11.
服药方法的正确与否,是确保临床取效之重要一环。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列有服药法专篇。本文特对此作一归纳与探讨。 一、据病服药法 是指根据疾病的病位、病势、病性等情况不一,确定不同之服药法则。 1.据病位:依据疾病所生部位,制定不同的服药法则。所言疾病部位包涵了疾病在上在下在表在里等。如“病在胸腹已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腹已下者先服药而后食。 此即据病之所在上、下不一,规定药、食先后之序。夫病在上者所以先食而后药,盖欲延长药物停留上部之时间,使药力  相似文献   

12.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第98条,用以和解少阳之邪,为少阳病的正治方法。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乃为小柴胡汤证的四个主证,也是运用小柴胡汤的主要依据。《伤寒论》专论小柴胡汤主治范围的条文达15条之多,并设小柴胡汤的加减变化以及变方等。 后世医家对小柴胡汤大加发挥,如程郊  相似文献   

13.
历代医家对哮喘病病机的见解颇多迥异,对其治疗多宗“发时治肺”、“平时治肾”的法则。笔者为求索更好的治效,试就其病因病机、治疗法则等略陈管见,以期诸同道教正。 病因病机 一、历代医家的见解 1.主痰说:朱丹溪认为“哮喘专主于痰”。近代陈氏也认为“哮喘以痰为本病主”,因宿痰内伏,能反复发作,故不论其痰从何而来;发病之期应以痰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治疗必须达痰。  相似文献   

14.
《四库全书总目》“医家类”提出:“儒之门户分子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此说是有一定见解的,如刘河间主火,张从正主攻邪,李东垣主补土,朱丹溪主滋阴降火等,把他们的特点突出来了,主要成就亦反映出来了,便于人们概括地了解,亦有助于学习时把握重点。但仅仅就此而论,亦尚欠全面,即把分的方面讲得多了,而介绍他们之间在学术上的渊源与发展较少,会产生一些误会,甚至发生流弊。正如王好古所说的:学习张元素者,“或未尽张氏之妙,则瞑眩之药终莫敢投,至失机后时而不救者多矣;学习刘完素者,未悉刘氏  相似文献   

15.
《内经》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源泉。以《内经》病机学说指导临床,可收执简驭繁之诊断,从而得到正确治疗。兹举病案三则,以窥一斑。 1 上气不足之眩晕 眩晕症,《灵枢*口问篇》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上气乃指心肺之气,心为君主之官,肺主一身之治节,心肺气虚,宗气不足,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头乃诸阳之会,浊邪蒙敝清空,故脑窍失聪、眩晕等症作矣。本症临床特点为耳如蝉鸣,听觉失灵,头脑重胀,视物模糊,朝轻暮重,动则尤甚,严重时则心慌气短,呃逆呕吐清涎等。一般多见于中老年身体素质较差者,对此,采用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收效甚著。 例1.王某,男,1969年3月21日诊。患眩晕症1年,经诊断为梅尼埃病,时愈时发,病初发作较稀,近来发作频繁,多次经中西药物治疗,收效不理想。平时头昏耳鸣,记忆减退,纳差,疲乏无力,大便先硬后溏。发时感天旋地转,并呕吐痰涎,耳如蝉鸣,面色白光白,精神萎靡,甚则心慌气短,舌淡苔薄白,脉右细小、左弦细。证系心肺气虚,脾胃虚弱,清阳不能上升,浊邪不得下降,清空受蒙所致。治宜益气升清,降逆和中,蠲化痰饮。方宗益气聪明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党参、黄芪各30 g,炒白术、泽泻、蔓荆子、炒白芍、姜半夏各9 g,葛根、代赭石(先煎)各20 g,旋覆花、茯苓各10 g,升麻、陈皮各5g,生姜4片。服5剂眩晕即止。继以益气聪明汤合香砂六君子汤调理半月而瘥,此后未发。  相似文献   

16.
谢某,女,56岁,农民,1984年2月25日诊。患者严冬之时,头面蒸蒸,额上汗出如珠,白昼如是,夜寐方休,项下全身无汗,形体壮实,面红而赤,身目不黄,便干如羊粪,5~6日更衣一次,小便艰涩热痛,心烦,口渴不甚欲饮。上症至今已三月。前医曾投固表敛汗之剂,罔效。邀余诊之:脉洪滑,苔黄厚而滑。此乃湿邪与瘀热蕴结中焦,循经上越而致头汗出,予茵陈蒿汤合栀子豉汤加味:茵陈、滑石各30g,制大黄(后下)、厚朴、淡豆豉、木通各10g,生甘草6g。服3剂后头汗出减,大便2次,小便  相似文献   

17.
《战国策》和《说苑》等古籍都有曾子处费的记载。时以“费”为名之地有三 :一为夏禹之后所建姒姓古国 ,位于鲁国的西南部 ;一滑国都城 ;一为鲁季孙氏食邑 ,位于鲁国的东南部。曾子所处之费是哪个 ?滑国都城之费离鲁国太远 ,肯定不是曾子所处之费。有人说是季孙氏之费 ,从而得出曾子故里为费之武城的结论。这一结论漏洞很多 ,曾子所处之费实为姒姓费国 ,曾子故里在姒姓费国附近的南武城。一、关于古费国古费国 ,起初为赢姓 ,虞舜所封。《史记·秦本纪》 :(周 )孝王曰 :“昔伯翳为舜主畜 ,畜多息 ,故有土 ,赐姓赢。”“有土”就是被封于方国…  相似文献   

18.
素有"经营之神"之称的日本松下电器总裁松下幸之助有一次在一家餐厅招待客人,一行六个人都点了牛排。等六个人都吃完主餐,松下让助理去请烹调牛排的主厨过来,他还特别强调:"不要找经理,找主厨。"助理注意到,松下的牛排只吃了一半,心想一会的场面可能会很尴尬。  相似文献   

19.
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为了说明阳气失常在外感病发病中的重要性,举了四种外感病的病因病机及主证,即:“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此段论述颇为精当,然明代吴昆认为其中存有错简,在《吴注黄帝内经素问》中作了更动,把“因于寒”三字移至“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前,把“欲如运枢……”十二字移接上段,此改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现中医院校各版教材对吴昆的更动基本上都作肯定性的介绍。但愚以为吴昆此举是改是成非,且不说其无考证之据,仅从文理、医理上分析,也是不可笃信。  相似文献   

20.
呃逆,其病位在膈,古人责之于胃气上逆,其证有虚实之分,今人多从胃寒、胃火、气滞、停食、中虚及脾肾阳衰而分型施治。笔者从临床中体会到若以“脏腑相关”理论参入上述证治之中,疗效颇为显著。特不揣浅陋,介绍于次,就正于同道。 一、肃肺治呃 肺主一身之气,然其体用必藉谷气以自养。肺胃之气又同主于降。在病理上,肺胃亦相互影响,胃气上逆,必影响肺气之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