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痛初探     
虚痛初探沈定余(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合肥230038)关键词虚痛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而以疼痛为主证的一类疾病,中医称之为痛证。对于痛证的发生,中医学理论有一个总的概念:“不通则痛”。即指人体气血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产生郁滞...  相似文献   

2.
痛证从肝论治三则张登莲(安徽省宣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242000)关键词头痛;肋痛;痛经;肝;辨证论治痛症与肝有关。因肝主藏血,主疏泄,一旦其功能失调,可导致气滞、血瘀、水停、风动、出血等病理变化,而引起痛证(如胀痛、刺痛、隐痛、寒痛、热痛等)。对于痛...  相似文献   

3.
浅析妇科血瘀证梁文珍(安徽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合肥230061)关键词:血瘀证;妇科杂病;病理;辨证;治疗中图法分类号:R271.1;R255.7血瘀证及对血瘀证的治疗,在妇科领域尤为历代医家所关注。因妇科疾病,究其症状,不外是血、症、痛、带四大主证...  相似文献   

4.
地鳖虫治疗痛证临床举隅刘翠华,邢金芳(安徽省淮南市第三人民医院232033)关键词痛证;地鳖虫;辨证论治地鳖虫原名度虫,味咸,性寒,有小毒。其功效逐瘀破积,通络,理伤止痛。笔者近年来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此药治疗多种痛证,疗效尚满意,兹举验案三则,以供参...  相似文献   

5.
疑难杂证之治,从气血入手,疏通血气,着眼于通畅气机,平衡气血,必使气机升降出入得宜,为从气论治之要;并且要在活血之中以动求静,力展从血论治为枢。但临床上必须十分重视从气血双治,以便求得平衡,为杂症诊治之核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慢传输型便秘(slowtransitconstipation,STC)中医证型与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intestinalpeptide,VIP)、P物质(substanceP,SP)的关系,为中医辨证客观化寻找证据。 方法 纳入肠道实热证、肠道气滞证、肺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津亏血少证STC患者各15例,另随机选取1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VIP、SP水平。结果 STC患者血清VIP和S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STC虚证患者血清VIP和SP水平显著高于STC实证患者(P<0.01); 3种虚证(肺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津亏血少证)患者血清VIP及SP水平比较,以及2种实证(肠道实热证、肠道气滞证)患者血清VI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肠道气滞证患者血清SP水平显著低于肠道实热证(P<0.05)。结论 血清VIP、SP水平与STC中医证型有关,有利于鉴别STC虚证和实证。  相似文献   

7.
156例气血虚证血红蛋白量的回顾分析王建青(安徽中医学院中医诊断教研室合肥230038)关键词:气虚证;血虚证;气血两虚证;血红蛋白中图法分类号:R223.4;R228;R556.7血红蛋白(Hb)量是西医诊断贫血的一个重要指标,曾有人对贫血的证型进...  相似文献   

8.
魏福良以辨病为纲,辨别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特征,确立疾病诊断;以辨经为络,明晰经络归属;以辨证为法,将颈椎病分为风寒湿邪阻络、气血瘀滞经脉、气血两虚夹瘀、气阴两虚夹瘀、脾肾阳虚夹瘀、肝肾气血亏虚、痰湿凝阻经络诸型。辨病、辨经、辨证结合取穴治疗颈椎病可辨清病位所在、脏腑归属、经络定位、证候区别,使针灸操作应用更规范,选取穴位更精准,补泻方法更明晰,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参麦注射液为主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48例丁碧云胡业彬汪爱华(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合肥230031)关键词:参麦注射液;真心痛;冠心病;气虚血瘀证中图法分类号:R256.22;R544.41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系住院患者,符合1979年9月上海召开的全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挖掘并总结严季澜辨治心血管病的临证经验。方法 将严季澜诊治的311例心血管病患者的详细病历资料录入Microsoft Access 2010数据库中,对症状、药物等中医药名词按照国家或行业标准进行规范化处理,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0数据透视表以及Sql Server 2008 R2数据挖掘功能对一般资料、证型以及用药等进行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311例心血管病患者临床可见单证型、两证型及三证型;其总病机为本虚标实,虚者以气、血、阴、阳亏虚为主,实者以气郁、内热、痰浊、瘀血为主;病位主要在心、肝、脾;基础方为调肝养心汤。结论 严季澜常采用调肝养心汤并结合辨证论治治疗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1.
喉源性咳嗽是指平素有慢性咽喉或鼻咽部疾患,受寒、感冒或其它诱因致咳嗽;主证以干咳或咳而少痰、咽痒微痛;或伴有吸冷空气、油烟及其它异味刺激时咳嗽加重。西药抗炎止咳等治疗不理想。1992~1998年3月笔者自拟利咽止咳方共治疗45例,小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2.
痒证既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伴发于多种疾病中。可分成虚实两大类型。实证多系风、热、湿、毒、虫所致,多与肺、心、脾三脏有关;虚证则因饮食劳倦,七情内伤引起的气血不足,肝肾阴虚,冲任失调所致,多与肝肾二脏有关。实痒治宜祛邪为先,可予疏表祛风,清解通利之品;虚痒治宜扶正为主,可用调补气血之品。虚实兼挟者则应标本兼治。兹以虚实为纲,分述证治如下: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医八纲及脏腑气血辨证理论对81例HLD患者通过望、闻、问、切进行辨证分型,结果表明,HLD可初步分为肝肾阴虚、气血两亏,湿热内蕴,痰蒙心窍,痰火扰心五种常见证型,统计学处理显示各证型间年龄无显著差异,但在病程上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阿托品穴位注射治疗结石性疼痛25例徐为群,郑林珠(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合肥230031)关键词阿托品;穴位注射;痛证;胆石症;肾结石;输尿管结石1991~1994年,我们选择性对25例结石性疼痛患者采用阿托品穴位注射,缓解疼痛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大黄始载于《本经》,谓其“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历代医家都十分推崇大黄,而妙用大黄者当推仲景为第一人。细察《金匮要略》、《伤寒论》方剂,大黄入方30首,其中《伤寒论》15方,《金匮要略》15方。仲景用大黄,所蕴法度,寓意颇深,证之于临床,疗效颇验。今不揣冒昧,对仲景应用大黄探析如下。 1 用途 1.1 泻下攻积大黄具有较强的泻下攻积作用,仲景治疗阳明腑实证,釜底抽薪,急下存阴。大承气汤中,大黄泻下实热,芒硝润燥软坚,厚朴、枳实破气导滞,为泻下峻剂,适用于肠腑燥实重证,患者日晡潮热,手足氵戢然汗出,谵语烦躁,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至喘冒不得卧,舌苔老黄,焦燥起刺,脉沉迟实。小承气汤用大黄、厚朴、枳实,以宣通气机,轻泻实邪,和降胃气,为泻下和剂,适用于肠腑燥实较轻,患者不大便或大便硬,谵语潮热,腹部胀满或痛而不甚,舌苔黄垢,脉沉实而滑。调胃承气汤以甘草甘缓养胃,大黄泻下实热,芒硝润燥软坚,为泻下之缓剂,适用于邪热初传阳明,肠中燥热,胃气不和,患者不大便,腹胀满,或热结旁流,蒸蒸发热,心烦,谵语等。另外,麻子仁丸以麻仁润肠燥,芍药滋脾阴,大黄、厚朴、枳实行气泻实,杏仁降肺气,为下法润剂,适用于脾约证,患者胃中有热,脾阴不足,脾的输布津液功能被约束,以致肠中干燥,大便秘结,患者无潮热腹满疼痛等证,仅有大便秘结,不宜承气汤攻伐,而宜麻子仁丸润下。  相似文献   

16.
周某、女,44岁。1980年11月2日初诊。患者右侧臀部沿大腿后侧放射至脚跟持续性疼痛,历时3年。曾在县、地区级医院确诊为坐骨神经痛。经针灸、理疗,中、西药长期治疗无效。近月来,疼痛逐渐增剧,就诊前已不能起床活动。痛时宛如针刺,翻身或咳嗽痛剧,行动时腰向一边弯曲。诊见面色白,形体不充,食欲极差,不渴,小便清长,白带多且稀。脉象沉细,苔白。中医诊为痹症,证属气血双亏,营卫运行涩滞,风寒湿凝于筋骨。治以温补和阳,  相似文献   

17.
老年咳血从郁论治举隅钟怡就(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515041)关键词:老年咳血;郁证;辨证论治中图法分类号:R255.7咳血为老年常见病证之一,其病位在肺,但与脏腑气机郁滞密切相关。《丹溪心法》指出:“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强调气血郁滞是导致许...  相似文献   

18.
杨骏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即肝肾亏虚为本,气滞血瘀为标,提出“补肾不忘活血,活血不忘补肾”的治法,强调临证时需根据肾虚和血瘀的主次,或以补肾为补,活血为辅,或以活血为主,补肾为辅。常取夹脊穴止痛,取督脉经穴和背俞穴补阳,取任脉经穴补气补阴,取交会穴疏通气血,并注重针灸并施。  相似文献   

19.
便秘是临床常见病、难治病,以虚型及虚实夹杂型为主要证型。魏志军认为便秘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治疗应以“调和阴阳”为原则,运用调节气机、攻补兼施、调和气血、健补脾阳等方法,使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肠腑通畅。  相似文献   

20.
全国名老中医胡国俊业医50余载,在肺癌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认为肺癌多以正虚为主、兼有邪实,既有肺局部病变,又有全身病变;各种药物治疗易损伤脾胃功能。胡国俊提出培元固本、扶正祛邪,整体调协、辨证论治、顾护脾胃、激活生机的治疗理念,临床用药多从扶助正气、调理脏腑、调和气血、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入手,并重视精神调摄在肺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