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鼎,字禹铸,安徽贵池人,清·康熙年间儿科大家,著有《幼科铁镜》一书。 该书在儿科诊治上有其独特的见解,正如凡例中指出:“凡治婴儿病……惟以望颜色、审苗窍六字为大主”,“病纵难知,瞒不过颜色苗窍。” 现就该书以脏腑气血为中心结合苗窍颜色辨证归纳如下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临证指南医案》目门医案共有二十三则,体现了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对眼病辨治的特色,本文试作浅析。 一、治外障用卫气营血辨证 《内经》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审视瑶函》曰:“目为窍至高,火性向上,最易从窍出。”外感六淫中,眼最易受风火二邪侵袭,且风火俱为阳邪,性多温热,故临床表现类似外感温热病的症候,患眼红赤肿胀,疼痛流泪,及全身热象。卫气营血辨证,不仅是对热性外眼病进行辨证治疗的一种方法,而且还能反映出热性外眼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用以区别病情之轻重。因此,叶氏治外障眼病多崇卫气营血辨证。临床常见  相似文献   

3.
争论概况自《内经》提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治则以来,注家蜂起各抒己见,看法各异,使学者莫衷一是。今择其有代表性的几家意见,陈述于下:如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说:“阴经受邪,流入阳经,是为阴经为本,阳经为标,疗其本者,疗于阴经,即阳病疗阴也”。唐·王冰  相似文献   

4.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云:“ ……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文承上段在表之温邪挟风,治用辛凉轻剂加薄荷、牛蒡之属,以透风于热外。否则,风温阳邪化燥伤津,就将出现本段所述之变化。但其中“水主”作何解释?各  相似文献   

5.
王琦教授倡导“主病主方”论治疑难病,认为变应性鼻炎的病机主要是患者平素为过敏体质,伏热蕴肺,复感外邪,外邪引发肺中伏热,热气灼肺,肺通调水道功能受损,津液凝聚为痰饮清涕,火性炎上急迫,迫清涕外流于鼻窍,导致鼻的宣通固摄功能失常。其常用具有脱敏散邪、清肺养阴、宣通鼻窍作用的脱敏止嚏汤治疗变应性鼻炎。  相似文献   

6.
西苑读书记     
天明则日月不明 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王冰注谓:“天所以藏德者,为其欲隐大明,故大明见则小明灭,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则日月之明隐矣。所喻者何?言人之真气亦不可泄露,当清净法道,以保天真;苟离于道,则虚邪入于空窍。”后世注家亦一直沿用其说。 我觉得“大明”、“小明”之说不可通。古代文献中,皆称太阳为“大明”。如《礼记·礼器》云:“大明生于东”,郑玄注谓“大明, 日也”:《周易·系辞》云:  相似文献   

7.
赖新生将干眼病机分为气血不充、清阳不升、湿浊上犯、阴火袭窍4个方面,针刺治疗以“通元”为根,取任脉、手足及眼周等处穴位以引气归元,养精明目;中药内服以“脾胃”立法,谨守病机,辨证处方,外治内服结合,针药并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说起“治未病”,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它在预防医学上的重要意义。但是,中医学的“治未病”并不仅仅限于是一种预防思想,它更是一种治疗思想,而且是从较高的理论水平上研究提高疗效、更好保护机体的卓越的治疗思想,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治未病”的涵义和“治未病”思想对外感病治疗的指导意义,作如下论述。 一、“治未病”的涵义 “治未病”一语的提出,最早见于《内经》,其后,《难经》、《金匮要略》亦有论述。  相似文献   

9.
明·张景岳,平生治重温补疗虚,尤其是善用熟地黄,负有盛名,被誉为温补派之大师,有“张熟地”之美称。其著作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等。现就张氏应用熟地黄试作浅探。1 扩熟地黄之炒用 驳滞腻之嫌疑《类经附翼·真阴论》说:...  相似文献   

10.
食疗有时能起到类同药疗的效果,而且病人乐于接受,易于掌握,颇受群众欢迎。现就中医文献中有关食疗的认识,作一粗略整理。 一、食疗的作用 《素问·六节脏象论》指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胃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就概括了饮食的营养价值。尤当病后气血不足,功能衰退,需要调补时,食疗更显得重要。《素问·脏气法时论》又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说明食疗又以谷食和畜食的补益作用较好,果食和菜食次之。中医治疗虚证时,一贯强调“药补不如食补”,“三分医疗,七分营养”,这就要求医生尽可能利用食疗,以促进药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病治》。此14字非错简、衍文等主观性错误,亦非半夏功效的客观性错误,而是指半夏通过祛除肺脾的病理产物,顺气化痰以佐助黄芪而间接达到补益作用。补法并不局限于气血阴阳虚实补泻,只要顺应脾升胃降的生理特性,调整不平衡的气机,最终达到阴平阳秘,均可认为“补”法。  相似文献   

12.
汉代"以孝治天下"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汉代自武帝“崇尚儒学”以后,思想上主要采用的是儒家的“孝治”,两汉都号称“以孝治天下”。汉代从刘邦起就“重孝”,后来“孝”是汉初的辅助治国思想:惠帝表彰“孝梯”,吕后“举孝授官”,文帝置《孝经》博士。汉代“以孝治天下”是武帝确立的,武帝在“孝治”上的重大举措有二:一是确立了用人上的“举孝廉”,另一是解决同姓王分封制弊端的“推恩令”。后来,汉代统治者不断完善了有关“孝治”的立法。汉代“孝治”的原因,主要是由当时的同姓王分封制、小农经济和“黄老之治”走向失败,以及对汉初“孝治”的成功经验的总结决定的。汉代“崇尚儒学”主要不是《五经》,而是《七经》,《七经》中最重要的又是《孝经》。《孝经》是汉代的必读经,从中央到地方都要“置《孝经》师”,用人“举孝廉”,《孝经》还是社会教化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以内伤积损为基础,风、火、痰、气、瘀为主要病理因素,其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犯脑,神窍闭阻。仝小林将其归为“四焦八系”中的“顶焦髓系”病范畴,创新性地应用“态靶因果”辨治方略论治脑卒中,动态把握各阶段特征,因时而异,在分期论治脑卒中的基础上,宏观“调态”,微观“定靶”,筛选靶方靶药,态靶同调以期提高临床治疗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14.
霸权治理与全球治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庞中英 《外交评论》2009,26(4):16-20
美国治理世界? 《孟子·滕文公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段著名的话,我国国人一般集中争论谁是“劳力者”和“劳心者”或者“食人”和“食于人”的区分。其实,从政治学的角度,“治人”和“治于人”的关系比“劳心者”和“劳力者”的分别更重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以法”和“依法”,“法制”和“法治”概念之间的差异入手,着重论述了工会实施“依法治会”的现实意义和主要内容,并从“依法治会”的外部环境分析了现行《工会法》的滞后与工会会员意识薄弱对依法治会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监”必须以完整的监狱法律体系为前提 ,目前困扰“依法治监”工作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治”思想的作怪和监狱立法的粗糙性。解决“深化依法治监工作”的对策是尽快完善以《监狱法》为核心 ,及其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规章。“政府”、“监狱机关”和“监狱干警”要切实按照监狱法律规定严格执行 ,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以确保依法治监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7.
新闻真实性既是新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论题,也是新闻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1947年,《晋绥日报》自发掀起的反“客里空”运动。以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对新闻失实现象进行检查和纠正,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这一自下而上发起的运动。是延安整风运动对新闻工作者进行教育的继续和发展,不仅奠定了《晋绥日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住,还使“客里空”一词成为中国假新闻的代名词延续至今。现在,距离当年《晋绥日报》发起的反“客里空”运动已有60多年了,而“客里空”依然猖獗.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反“客里空”运动,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望面色     
望面色,是医生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了解病情的诊法。由于面部皮肤的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如《内经》所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故面部肤色之荣、枯可反映脏腑精气之盛衰,从而推断病情之善恶。 1.常色、主色、客色:健康人面部皮肤的色泽谓之常色。其主要特征是:光明润泽,含蓄不露。常色表示人体气血津液充盈、脏腑功能正常。凡人之种族所具有的正常皮肤颜色谓之主色。若因环境、气候等改变而致肤色相应变化谓之客色。主色、客色具有常色特征者,均属正常面色。  相似文献   

19.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风门》汇集历代医家治疗中风的思想。金元之前,《黄帝内经》等记载以风邪外中为主,认为中风为外感所致;金元时期,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三人主张内伤生风,认为中风为内伤所致;金元之后,对《黄帝内经》中风理论与“三子”中风理论之辩论展开,以王安道、张介宾为代表者,认为当分论“真中”“类中”,而以虞抟、喻昌为代表者,则主张合论“外感中风”与“内伤中风”。治疗规律则是以治外分浅深虚实,治内别火盛寒盛、气虚血虚,预防主张“节饮食、戒七情、远房事”。  相似文献   

20.
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明·嘉靖、万历间安徽休宁县人。孙氏治医,以《内经》、《难经》、《周易》为旨,根据人与自然相应的观点,指出人体“非气不运”,生命在于气之“恒动”。本文试对其“气动生命观”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