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脏腑之一。脾胃有病常可影响它脏,它脏有病亦可通过调理脾胃而获效,故研究脾胃病的特点及治法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脾胃病的主要特点是: 一、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指出了阳明病多实,太阴病多虚,及其病因。《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  相似文献   

2.
劳绍贤教授在治疗胃肠疾病过程中,总结出"症为标、证为本、病为枢"的理论,在辨证论治基础上,证、症、病结合,不泥守古方,充分吸纳现代医学的成果与手段,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病.  相似文献   

3.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一旦脾胃有病,往往又可影响到其它脏腑。因此,认真研究脾胃病的证治,是十分必要的。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有关治疗脾胃病的理法方药,从古到今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很值得学习、效法。笔者不揣浅陋,将学习原著体会例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院徐经世主任医师,系安徽省名中医,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导师,从医40余载,深钻医理,注重实践,擅治胆、胃病,尤其在治疗胃脘痛方面颇具匠心,选药精当,疗效显著,现将徐师治疗胃脘痛的经验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5.
李东垣作为“补土派”的创始人,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其对“阴火”的认识为后世用“升阳法”治疗脾胃亏虚证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李东垣根据伤饮、伤食之病机不同,提出上下分消化饮、内消积滞的不同治疗思路,并且顺应四时升降浮沉之性以加减用药,强调药物酒制对于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马骏强调脾胃在五脏六腑中的主导地位及固护脾胃之气的重要性,认为脾胃病的根本病机是中焦脾胃升降失衡,用药注重润、燥、刚、柔与寒、热、温、凉的权衡搭配,临证时重视体质辨识,将体质因素与致病因素当作辨证论治的重要参考依据,在临床上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胃病胃寒热证时胃黏膜象的差异.方法:选择132例慢性胃炎患者,根据辨证分组,其中对照组48例,胃寒组43例,胃热组41例分别在胃镜下观察胃黏膜糜烂、色泽和出血点的多寡及轻重程度,并计分.结果:胃热组胃黏膜糜烂、色泽和出血点计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胃寒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热证、无明显寒热证、胃寒证胃病患者胃黏膜炎症程度依次减轻.  相似文献   

8.
胃病的平衡理论认为,胃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攻击因素增强与防御因素减弱所致.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c,HP)是主要的攻击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9.
沈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安徽中医学院外聘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工作近30年,在脾胃病和风湿病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师从沈鹰主任攻读硕士学位,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择其要者录于下.  相似文献   

10.
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不论在热病还是在杂病方面均有丰富的辨治经验。在他的代表著作《温病条辨》中,即附有疟、痢、疸、痹、便血、咳嗽、疝、瘕等证的理法方药。在其临床诊籍《吴鞠通医案》中,更能充分地反映他治疗内、妇、儿各科杂病的技艺。本文就吴氏治痢理法方面,结合后世的临床,试述于后,抑或俾益于吴氏学术经验的学习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工作应用体表导联无创伤电极记录胃电图的方法,从针刺前后健康人与某些胃病人胃电水平的对比,进一步观察与分析针刺对人胃电水平的双向调节作用,并探讨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的相对特异性。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45名健康人为青年学生,经体检均未发现有胃肠道疾病。胃病人91例,包括胃溃疡12例,十二指肠溃疡15例,浅表性胃炎23例,萎缩性胃炎22例,胃癌19例,均经胃镜、细胞活检病理切片和钡餐检查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中医诊疗信息的数字化和诊疗全过程的智能化.方法:采用粗糙集合作为数据挖掘工具,提取中医胃病诊疗信息潜在的诊断规则.结果:将所得规则在胃病的各证候诊断上进行临床验证,得到较好的结果.结论: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中医诊断,有助于挖掘中医诊疗信息内在知识和规律,为中医发展的现代化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吸取《黄帝内经》的祛邪思路及当时的医疗经验,采用汗、吐、下法使邪从上窍、下窍、汗孔而出,并用清法治无可汗可下之证,攻邪时注意顾护正气和津液,过用或误用攻邪则及时救弊。《伤寒论》使祛邪理论渐趋完善,并将其贯穿于外感病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对临床合理使用祛邪方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服药方法的正确与否,是确保临床取效之重要一环。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列有服药法专篇。本文特对此作一归纳与探讨。 一、据病服药法 是指根据疾病的病位、病势、病性等情况不一,确定不同之服药法则。 1.据病位:依据疾病所生部位,制定不同的服药法则。所言疾病部位包涵了疾病在上在下在表在里等。如“病在胸腹已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腹已下者先服药而后食。 此即据病之所在上、下不一,规定药、食先后之序。夫病在上者所以先食而后药,盖欲延长药物停留上部之时间,使药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胃炎康胶囊对慢性胃病患生长抑素内分泌细胞(胃窦D细胞)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酶链亲合素过氧化酶复合技术(SABC)对患治疗前后胃黏膜组织的D细胞染色,观察治疗前后D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变化。结果:经胃炎康胶囊治疗后,患胃窦黏膜D细胞阳性数及强阳性率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性。结论:胃炎康胶囊对慢性胃病患生长抑素D细胞有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致的传染病。临床常见,至今犹乏特效治疗,笔者从“黄疸”、“胁痛”、”积聚”、“鼓胀”等范畴,学习前人治本病的经验,运用辨证施治,经历近半个世纪的临床摸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今拟列几个专题,总结成文,借以与同道交流。  相似文献   

17.
张福忠教授医坛耕耘四十余载,学验俱丰,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方法独特,临床疗效显著。从师学习期间,深得教益。乳腺增生病是发于乳房部位的非炎症性、非肿瘤性疾病,约占女性乳腺疾病的75%,可发生于青春期开始后任何年龄的女性,以20~40岁多见,中医称本病为“乳癖”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是一部具有实用价值的中医内科经典著作。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从整体观念出发,运用脏腑经络和四诊八纲等中医基本理论,创立了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对内伤杂病的治疗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和贡献。笔者认为,《金匮》一书中,仲景关于杂病的治疗原则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咳嗽是内科的常见病证,临床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韩明向教授祛风法治疗外感咳嗽的学术经验,笔者已撰文总结.内伤咳嗽除肺脏自病外,多由他脏及肺所致.  相似文献   

20.
邵荣世教授是第三、四、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40余载,学验俱丰。其运用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低热不退、口腔溃疡、面部痤疮、尿路感染等病证,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