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望舌苔     
舌苔即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观察其色泽和形质对了解疾病的性质以及判断病情的进退具有重要意义。 一、望苔质 1.看润燥可了解津液的变化。正常舌苔润泽而不滑,干湿适中。如过于湿润,苔面水滑,称之滑苔,主病寒湿或湿痰;如苔面望之干枯,扪之无津,称之燥苔,主病热盛津伤。  相似文献   

2.
肝气一词,含义多种,在使用中存在混乱现象。有的为生理性名词,指肝之脏气,即肝的机能活动。《内经》中所说的肝气,就是这种意义。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者木始治之,肝气始生”,“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灵枢·脉度》中“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和《灵枢·天年》中“五十岁,肝气始衰”之“肝气”,都是指肝之脏气。有的以“肝气”概括肝气之病的病理及多种肝气病证名称。如李冠仙在《知医必辨》中说:“五脏之病,肝气居多, 而妇人尤甚。”“治病能治肝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素问·阳明脉解篇》“厥道连脏则死,连经则生”,此之“厥逆”指阳明厥逆,由阳明热盛、邪热内郁、气机壅遏而致;其“脏”、“经”指阳明之脏(腑)、经;“连胜则死”,指病在阳明之腑胃及大肠,为有形燥热证,病情重;“连经则生”指病在阳明之经,为无形实热证,病情轻;“死”、“生”是相对病情轻、重而言。  相似文献   

4.
急则治其标浅析刘家义(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教研室济南250014)关键词:治标;治则;辨证论治中图法分类号:R242标本之治,取决于病之缓急。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病情稳定,当以治本为法,即所谓“缓则治其本”;病情危急之际,应以治标为要,即所谓“急...  相似文献   

5.
盛国荣教授临症五十余年,擅治疑难疾患,而对于慢性病症的治疗深有研究,远近求医、通函问病者,应接不暇。本文介绍盛老治疗胃脘痛的经验。盛老认为“百病皆生于气”,尤其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乃人身升降之枢纽,为仓廪之官,主纳食消谷。盖胃禀冲和之气,稍有偏胜,每易成病,古人有“六腑以通为用”之说,治疗胃脘痛则以“通则不痛”而立论。盛老尝云:“通之之法……虚者补之,寒者温之,气陷者升之,气郁者舒之,火热者清之,湿阻者化之,食滞者导之,痰凝者开之,血淤者行  相似文献   

6.
痰是人体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津液代谢异常的一种病理状态和病理产物。它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引起多种疾病,其致病之广泛,有谓“百病之源,皆生于痰”,即可见一斑。然而在痰病发生的机制上,以往多注重肺、脾、肾三脏的气机失调,而略及与心、肝二脏的关系。本文试就心肝痰病的病机及证治作一初步探讨,错误之处敬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7.
《内经》除在《素问·三部九候论》中详述遍身诊脉法外,又在《素问·五脏别论》中阐发了寸口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即所谓“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歧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这段文字强调的是:气口为太阴,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胃,变见于气口,故气口为五脏主。为此,清·徐灵胎《难经经释》指出:  相似文献   

8.
程道南主任中医师,擅长于中医内科、妇科,尤其治疗胃痛颇有经验,临床上运用活血化瘀、升清降浊、调和肝胃等法,效果卓著。兹就随师临证之心得体会简介如下。 一、活血化淤 胃痛之证,虽然初起因于气者颇多,然太阴常多血少气,阳明常多血多气。胃痛日久,气病犯血,即俗称“久痛入络”而致气滞血瘀。临床主证为,胃痛呈针刺状,痛位较固定,拒按,少食,食后痛甚,病情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望舌为主了解原发性肝癌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73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使用标准化舌象采集环境获取其临床舌象,由医学专家给出舌象诊断,使用条件Logistic回归对肝癌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筛选。结果:舌色按由淡白、淡红到红进行分类,结果显示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主要与肝癌临床分期(OR=3.607,P=0.000)、舌形异常(OR=3.295,P=0.005)、舌下脉形状(OR=1.558,P=0.008)和血清总胆红素水平(OR=1.008,P=0.015)有关;而舌色按紫与不紫进行分类,结果显示舌色也与肝癌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密切相关(OR=1.989,P=0.047)。结论:舌体胖大、舌下脉增粗或迂曲、舌色见紫、肝癌临床分期进展和血清胆红素水平过高均为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以舌象观察为主可望作为一种预测肝癌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简捷方法。  相似文献   

10.
既往认为胆是一个“藏而不泻”的奇恒之腑 ;然而 ,胆是一个“泻而不藏”的脏器 ,不应属于奇恒之腑 ;《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中的“胆”乃“膻中”之误 ,“膻中”是奇恒之腑 ,“凡十一脏取决于膻中”。  相似文献   

11.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19(2001)01-0010-01   《中医诊断学》本科教材脏腑辨证部分,有“心肾不交”一证,该证是以心烦失眠为主症而伴有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头晕目眩,或遗精、梦交等表现的一个证候。病涉心肾两脏,而称其为“心肾不交”是否恰当则值得推敲,就此剖析如下。 1 心火肾水是否相交   “不交”的前提是本应“相交”,笔者认为,教材解释心肾两脏的“相交”就颇存在问题。其解释是:“心为火脏,心火下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为水脏,肾水上济心火,使心火不亢。水火互济,则心肾阴阳得以协调,故有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之称。”[1]心在五行划分中虽属火,但称“心为火脏”,其所具有的火之温煦功能到底有多大?是否真的“下温肾水”?众所周知,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严格而言,当是两肾所藏之元阳(命门之火,又称真火),为一身阳气之本,包括心脏在内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元阳的温煦,而心脏并无多少温煦能力,所谓的火脏之称实来源于五行的机械归类,因此,不存在心火“下温肾水”,更不存在它使“肾水不寒”的问题。肾虽在五行属水脏,落实到具体功能而言,主要是指对水液代谢的调控能力,而其本身应为水火之脏,内藏真水真火,真水真火滋润温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由此可见,只有肾火(命门之火)对心脏有温煦功能,即“肾水暖心火”,而心脏对肾脏没有这一作用,肾脏也由其本身所藏之真火暖煦。所以“心火暖肾水”、“心火肾水相交”之解显然有误。  相似文献   

12.
心主血,藏神,为君主之官,乃五脏六腑之主。临证所见,或本脏本经发病,或它脏它腑影响,常常出现心阳虚颓、心阴亏损、气血两衰、心火亢盛以及虚实兼挟等病理变化。本文试将仲景对心病的论治方法,归纳讨论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临证指南医案·肝风篇》曰:“经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它不仅概括了肝的生理功能,同时也总结了肝的病理变化的特点。所谓“体”,一般是指实体或实质:“用”是指作用和机能.肝为藏血之脏,血为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内寄相火,为“风木之  相似文献   

14.
“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实指肾与膀胱总揽卫气昼夜的循环。肾在阴分之中为太阴,称为“阴中之太阴”,太阴肾主卫气夜行于内之五脏,故“太阴主内”非指太阴肺经主营气循行。  相似文献   

15.
麻黄汤主寒伤营,治营病而卫不病;桂枝汤主风伤卫,治卫病而营不病;大青龙汤主风寒两伤营卫,治营卫俱病,由此而成“三纲鼎立”之说,对后世影响颇深,实有探讨之必要。兹就个人所见,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有关“气”的医学研究,近些年来较为活跃和颇有进展,因此对“气”的多学科研究的方法和途径有必要加以探索。 一、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对“气”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综合研究。一般说来,在条件具备时,应结合人体生理、解剖、病理、诊断,治疗和方药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性探讨。如为条件所限而只能抓住某一个环节予以研究时,虽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部分问题,但分析归纳或形成结论时,则应根据辩证的、能动的和整体的观点,不忽视实际存在的其它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如气脱是由于气血精津伤损过甚,致脏腑阴阳离决,失其相济相抱之常,功能趋于脱绝衰竭,有虚脱、暴脱及五脏脏气虚脱的不同,故诊治时,首应分清其病因、病机,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7.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脏腑之一。脾胃有病常可影响它脏,它脏有病亦可通过调理脾胃而获效,故研究脾胃病的特点及治法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脾胃病的主要特点是: 一、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指出了阳明病多实,太阴病多虚,及其病因。《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论伤寒”的辨证论治方法。体现了寒热同形同病规律。所谓寒热同形,指“寒有寒象,热有热象,今则反之,寒见热象,热见寒象,外形虽同,而病之本质实非,这叫寒热同形”;所谓寒热同病,指“寒有寒象,热有热象,真寒真热,两气并见,是为同病也。...  相似文献   

19.
从脊柱及督脉的解剖学位置、主病主症及病因病理等多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脊柱退行性病变与督脉主病的相似、相关性关系,提出“脊柱退行性疾病之病机主要责之于督脉”的学术观点,认为脊柱退行性病变主要因为“督脉气衰,阳气不振”,并制定了“温补肾督,通督达气”的治疗大法,且拟出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专方。认为对脊柱退行性病变的研究应建立在对祖国医学经典理论深入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临床兼症而精确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0.
由我院承担的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舌像识别系统”于1990年12月在合肥通过省级科研鉴定。专家认定该系统属国内首创,在运用多学科研究中医舌像识别系统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该课题组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先进的光学、电子学、计算机和图像处理等技术研究舌诊,攻克了“舌像分割处理”、“舌像的彩色重视与恢复”、“舌色色彩标定”、“舌纹理分析”、“配合舌像识别系统的医理研究”、“舌像识别专家系统的建立”、“舌像数据库”等技术难关,在3年多的临床诊断研究中共收集舌像904例,建立国内第一套真彩色舌像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