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曰:“妇人怀娠腹中(疒 ㄎ)痛,当归芍药散主之。”“(疒 ㄎ)”《说文》作“(疒 ㄐ)”,腹中急痛也。妊娠腹中急痛乃流产先兆,故本方治(疒 ㄎ)痛以安胎乃仲景用方之本旨。  相似文献   

2.
胞阻刍仪     
胞阻,中医妇科病名。首载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其云:“……有妊娠下血,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意言胞阻指妊娠下血腹痛。而后世对此病有歧义。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云:“夫漏胞者……亦名胞阻。”《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则云:“妊娠腹痛,名胞阻。“《女科综要》又云:“妊娠腹痛,又称胞阻、子痛……。”《中医妇科学》五版教材中则言:“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小腹疼痛者,称为妊娠腹痛,亦  相似文献   

3.
西方将哲学称作“形而上学 (metaphysics)”,“meta”和“physics”缺一不可。“形而上学”不能“形式化”,“时间”与“自由”进入“形而上学”,也不能“形式化”。“时间”不可分割,但“时间”与“自由”皆有“度”。“自由”有“你我他”,“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同时这也是“存在”的状态———“人自由者”的一种特殊“存在状态 (Dasein)”。“人”作为“Da sein”是“有死者会死者”,以“死”来划分“时间”的“维度”。“生死”这一过程,就是“自我”的“现时在世”。然而,“死”仍提示着“他者”。在“Dasein”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度”中,“未来”居于核心的地位。“人”作为“自由者”,是“创造者”。“自由”的“创造”,使“非存在”成为“存在”。“自由”之“创造”,使“未来”成为“希望”。“希望”又使传统哲学范畴的地位发生变化,“可能性现实性”如同“自由必然”一样在理解上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4.
西方将哲学称作“形而上学(metaphysics)”,“meta”和“physics”缺一不可。“形而上学”不能“形式化”,“时间”与“自由”进入“形而上学”,也不能“形式化”。“时间”不可分割,但“时间”与“自由”皆有“度”。“自由”有“你我他”,“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同时这也是“存在”的状态———“人自由者”的一种特殊“存在状态(Dasein)”。“人”作为“Da sein”是“有死者会死者”,以“死”来划分“时间”的“维度”。“生死”这一过程,就是“自我”的“现时在世”。然而,“死”仍提示着“他者”。在“Dasein”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度”中,“未来”居于核心的地位。“人”作为“自由者”,是“创造者”。“自由”的“创造”,使“非存在”成为“存在”。“自由”之“创造”,使“未来”成为“希望”。“希望”又使传统哲学范畴的地位发生变化,“可能性现实性”如同“自由必然”一样在理解上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素问·阳明脉解篇》“厥道连脏则死,连经则生”,此之“厥逆”指阳明厥逆,由阳明热盛、邪热内郁、气机壅遏而致;其“脏”、“经”指阳明之脏(腑)、经;“连胜则死”,指病在阳明之腑胃及大肠,为有形燥热证,病情重;“连经则生”指病在阳明之经,为无形实热证,病情轻;“死”、“生”是相对病情轻、重而言。  相似文献   

6.
Jus是礼 ,JusCivile是不下庶人礼 ,JusGentium是可下庶人的礼。JusCivile的核心内容是政治权利而不是财产权利和家庭权利。随着庶人的消亡 ,不下庶人的礼和可下庶人的礼都不得不消亡。日本人发明的民法 ,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 ,体系上是荒唐的 ,根本不能和JusCivile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7.
血府逐瘀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由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川芎、柴胡、桔梗、牛膝、甘草等药组成。王氏用以治疗胸痛、噎膈、不寐、多梦、呃逆、心悸等血瘀症。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妇科因瘀血而致诸症颇效,兹举数例验案如下。 一、胎死不下 李某,31岁,农民,1986年7月22日入院。患者停经5月余,小腹作坠伴发热七、八日。月经以往尚正常:14(10)/(30~45),末次月经:2月16日,生育史:3—0—0—3,上节育环5年,这次停经后无明显“早孕”反应,故自以为闭经,未经诊治。平素带多、色黄、气秽,常感阴痒。面色暗滞、苔黄腻、舌暗红、脉细弦且数。体温39℃。妇检: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的人格美与统一战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是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由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作用的综合所构成的人在社会中的定位和社会对其所作的科学定评的客观综合标度。人格不能据人的一时一事而判定,而只能是纵观其一生或至少占其一生主要和重要阶段的内外综合标度,“盖棺论定”就是可作为评判人格的命题。人格既有全过程的综合度又有终结度。周恩来的人格就是一种过程性和终结性的统一质。所以周恩来的人格是生死为一的人格,即:既要努力为生,也要努力为死。这里表明一方面在“生”的过程中,致力于崇高的目标,倘可为这目标而“死”侧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细,甚至栓塞,引起心肌血液供应障碍的一种疾病。由于心肌缺血缺氧,临床上以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胸闷和呼吸不畅为其主要症状,久之可导致心肌的梗塞和坏死,出现危象或发生猝死。在中医典籍中对上述症状的描述是很多的。《素问·藏气法时论》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说:“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难经·六十难》  相似文献   

10.
不孕症是妇科临床常见症,其病因十分复杂。或为先天肾气不充、精血不足而不能摄精受孕;或为后天气血不和、痰湿阻滞而难以融育成胎。笔者认为,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导致的不孕症后,中医辨治的重点要放在肝郁上,现结合临床辨治不孕症的经验教训,谈谈自己的体会。1病案例...  相似文献   

11.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法则。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对临床各科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溃疡病出血的治疗也不能例外。溃疡病出血,是现代医学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大体上属于中医的“吐血”、  相似文献   

12.
宋元时期李杲创立的内伤学说,治病重在调理脾胃,增益元气,对内伤诸证别树一帜,给后世中医学术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就此学说作一初步探讨,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1180~1251年),金之真定(今河北保定市)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初呆母婴疾,为众医杂治而死,迄莫知为何证,呆自伤不知医理,遂捐千金从易州张元素学,尽得其法,而名乃出于元素上,卓为医学大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健胎液对胚泡着床障碍小鼠着床期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于妊娠第4天9∶00利用米非司酮建立胚泡着床障碍小鼠模型,予健胎液进行干预,于妊娠第4天21∶00处死小鼠,观察小鼠胚泡着床率及平均着床胚泡数,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清及子宫组织雌二醇、孕酮的含量,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子宫ERmRNA、PR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着床率和平均着床胚胎数均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模型组子宫内膜发育不良,中药组子宫内膜的发育与正常组相似;3组血清及子宫组织的雌二醇和孕酮的含量无显著改变;中药组子宫ER mRNA、PR mRNA表达均较模型组显著提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健胎液通过促进子宫内膜发育,调节胚泡着床障碍小鼠子宫组织ER、PR基因的表达,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利于胚泡着床。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作为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是生的悬欠,是生的一种可能性。人“生着”就是在“讨回”死,人“生着”也就在“死着”。只有体会到了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的真实本然性的意义才能在最单纯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一种自我依据的单独的实存的终极关怀,找到一种高度精神性或宗教性的归宿,借以建立自己的人生信念与生死态度。  相似文献   

15.
先兆流产属中医“胎漏、胎动不安”范畴,是妇科常见病。笔者采用活血养血、止血安胎之调血安胎汤治疗先兆流产45例,疗效较满意。1 临床资料45例中,第1胎42例,第2胎3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41岁,平均29.8岁,2~30岁23例,31~36岁18例,37~41岁4例。妊娠时间:38~50d27例,50~70d15例,70~110d3例。流产次数:第1次39例,第2次5例,第3次1例。诊断依据:妊娠期间,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可伴有腰酸、腹部胀坠作痛;妊娠试验呈阳性反应,B超探查示胎动正常,并与停经月份相符。2 治疗方法调血安胎汤:当归9g,川芎4.5g,白芍、仙鹤草、旱莲草、阿胶…  相似文献   

16.
安乐死不能理解为“无痛处死” ,它不是“无痛致死术” ,也不是“特殊的死亡方式”。安乐死是一种优化的死亡状态 ,应当具有四个特有属性 ,其本质不是授人以死 ,而是授死者以安乐。安乐死可以分为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  相似文献   

17.
流动党员,一面面流动的“红旗”;流动党组织,一一个流动的“倨垒”——加强外出流动党组织建设,云梦县委大胆创新.闯出了一条新路。“加强外出流动党组织建设,不仅让流动党员安家、安心、安责,而且让外出流动党组织成为务工人员的维权平台、创业就业的帮扶平台、企业老板的培育平台、招商引资的服务平台。”云梦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林小冰说,“在异地他乡,流动党员‘流而不失’,流动党组织‘流而不散’。他们各展其才,不断释放新的‘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8.
早在审订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试用教材《中医各家学说》(以下简称“三版《学说》”)时,与会者曾就学派划线以及医经、经方学派是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为此,该教材在《编写说明》中“希望兄弟院校教师和从事中医各家学说研究的同志,在教学和研究实践中,不断提出意见”,以便“继续修订或补充”。笔者通过反复阅读《中医杂志》1981年第11期“中医各家学说若干问题的探讨”(以下简称《兼评》)和  相似文献   

19.
一 什么是“差生”?2002年全国十杰教师董大方曾经这样说:“优点尚未被发现的学生叫‘差生’。花不美不能怪花,应该怪养花的人。同样的花,为什么在他的手里就养得枝繁叶茂,在你的手里就日渐枯萎?”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这些话明确地告诉我们:“差生”是谁“制造”出来的呢?是教育,是教师。  相似文献   

20.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逐问”以“莫服”而告终。“莫服”,或者是没有查到书写、刻石的黔首(老百姓);或者查有其人而不服;或者御史认定了“谁”但偏离实际。从紧接“莫服”文意之后,便是“尽取石旁居人诛之”的记述来看,“御史逐问”的重点,始终在刻石地周围。这里,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在“逐问”之前,之中,乃至于之后,对刻石即书写、雕刻的笔迹,会有或深或浅地分析研究和实际运用──这种运用,甚至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