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匮》水气篇第25条指出“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由于本条叙证简略,对于越婢加术汤证的临床表现,尤其是有无汗出,医家有以下两种认识。 1.认为汗出很多:如五版教材《金匮要略讲义》提出,根据《中风篇》附方《千金》越婢加术汤主疗中有“腠理开,汗大泄”,可知越婢加术汤证是有汗的,而且汗很多,汗多的原因,是由于内热所迫。 2.认为无汗:如《医宗金鉴》:“皮水……若表实无汗有热者,则当用越婢加术汤。”现代医家何任教授的《金匮要略新  相似文献   

2.
肺的特性为宣发、肃降。仲景宣肺,最常用麻黄、石膏,兼以细辛、防风之类。盖因肺之宣发阻遏,多表现为皮表郁闭,清气不敷之象。无论是“头痛发热,身痛背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麻黄汤证,还是“寸口脉浮而数……风舍于肺,其人则咳”的咳嗽上气证,或湿热壅积,毛窍郁闭,“身必发黄”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和麻黄醇酒汤证,还是外湿犯表,“身痛发热,面黄而喘”的麻杏苡甘汤证、麻黄加术汤证和“纳药鼻中则愈”轻证……,均以肺气不宣为主要病机。尤其是内邪外寒交迫,更易阻遏宣发之性。如大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越婢加术汤、越婢加半夏汤等方  相似文献   

3.
"面目乍赤、乍黑、乍白"出自《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篇,为狐惑病证候表现之一。后世医家对面目证候的病机论述多推崇赵以德之论而作"虫蚀"解。现行《金匮要略》教材将该句释义为面部和眼睛的颜色一会儿变红,一会儿变白,一会儿变黑。通过对"面目""乍""蚀"字的剖析及对狐惑病病因的探讨,发现该病与虫蚀无关,而是与脾胃湿热气虚而化火相关,并应将原句释义更正为"面部的颜色有的红,有的白,有的黑"。  相似文献   

4.
明代医家缪希雍,字仲淳,著《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书中《吐血》篇所载“吐血三要法”,对吐血的论说独树一帜,为后世医家所推崇。现谈谈对这一治法的粗浅认识。 一、对“吐血三要法”的理解 《吐血》篇中的医案,有咳血,齿衄及吐血案,可见本篇的“吐血”,是泛指血从口出者。其“吐血三要法”是:  相似文献   

5.
晚期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晚血)肝硬化腹水属祖国医学蛊胀、单腹胀、症瘕积聚的范围,是中医四大疑难杂症之一。《灵枢·玉版篇》视之为“逆症”,历代医家均认为是“难治”或“不治”之证。朱丹溪曰:“其病胶固”,张景岳谓:“病成单臌,终非吉兆”。笔者在过去应用辨证分型论治132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的基础上,拟订以益气活血药组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条文中“柴胡证”及“但见一证便是”应当如何理解,后世医家各持异议。其中以成无己为代表,认为当是“或然诸证”;陈修园认为“一证”即是少阳提纲证;以恽铁樵为主一派认为当以“往来寒热”为是;以刘栋为代表一派认为“一证”即96条原文的四大证之一。  相似文献   

7.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第98条,用以和解少阳之邪,为少阳病的正治方法。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乃为小柴胡汤证的四个主证,也是运用小柴胡汤的主要依据。《伤寒论》专论小柴胡汤主治范围的条文达15条之多,并设小柴胡汤的加减变化以及变方等。 后世医家对小柴胡汤大加发挥,如程郊  相似文献   

8.
[摘要]医家创方,指的是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针对某些病证首次总结出的方剂,或者是根据前人方剂再结合自己临证经验化裁出的方剂。首载方,是指在某位医家书籍中记载的方剂而在其之前医籍中未见记载的方剂。新安医家创方或首载方的选择标准包括:作者明确自称创方者;方剂出自新安医籍,未见于其他医籍者;众多方源中,新安医籍最早记载者;方名相同而来源、组成和功效均不相同者;工具书中未见来源于新安医籍记载,所载方剂组成、功效均相同,但成书晚于新安医籍者;见载于新安医书,但工具书中方源漏列者。  相似文献   

9.
现行本《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篇名为“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为了叙述的方便,姑称为《金匮要略·痰饮篇》。该篇开头便说:“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据此,痰饮乃四饮之一,与悬饮。溢饮,支饮的概念大小一致。既然如此,痰饮何以能作为四饮的总名而命篇呢?疑问即由此而起.通过这一番考证,方知《金匮要略》中作为篇名的“痰饮”本作“淡饮”,从明朝开始才改用现名的。  相似文献   

10.
《证因方论集要》是清代新安医家汪汝麟的著作,该书秉持“证各有因,因各有方,方各有论”的主旨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丹溪学说盛行江南,滋阴降火曾有滥用之嫌,部分新安医家对因偏执苦寒误治坏证或迁延不愈者,善用温补之法,凭脉辨证,据脉用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温补”,均“以脉为准”。这种“温补重脉诊”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对临床诊治危重证候,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主任张志秋医师,年近八旬,行医、任教五十余载,学验丰富,善用攻下,临证应用大黄尤有独到的经验和见解。本文仅举述点滴,以飨读者。 大黄素有“将军”之称,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明代张景岳推其为“良将”。在临床上张老甚为赏用。他指出:“《伤寒论》,《金匮要略》有30个方用到大黄,可见古人应用之广,对于寒、热、虚、实之证均可配伍治病。  相似文献   

13.
明清医家将命门与肾脏相区别,认为两者虽紧密联系但命门偏于作用全身脏腑经络,且提出命门火衰是泄泻的病因病机之一。以“命门”“泄泻”等关键词对明清医籍检索,筛选出可治疗命门火衰之泄泻且理法方药俱全的方剂有五味子散、五神丸、四神丸、加减四神丸、八味丸、温肾汤、右归丸与椒附丸8首,方中均配伍补命门药。对8首方剂进行分析发现,五味子散、四神丸、加减四神丸等偏于补肾阳,且补益强度依次递增;五神丸、八味丸偏于补肾阴;椒附丸、右归丸、温肾汤等同补肾阴肾阳,其中右归丸、温肾汤补益作用较强。方剂中炒五味子配炒吴茱萸、补骨脂配核桃仁、附子配肉桂、花椒配硫黄、花椒配附子等能补命门之火,为临证处方用药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4.
对《伤寒论》苓桂术甘汤证,后世医家各有诠释,但并无统一认识,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及临证所得,试作探析. 1 前贤观点存疑 《伤寒论》67条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对此证的认识在"脉沉紧”之前后文关系及主治证上后世医家有三种观点.其一,认为苓桂术甘汤证仅适用于心下逆满、起则头眩、脉沉紧等证,不包括"身为振摇”,认为"身体振摇”是真武汤证.如丹波元坚、柯琴、张路玉等.其二,认为"身体振摇”与"心下逆满,头眩”等都可用苓桂术甘汤.如尤在泾、成无己、喻嘉言.  相似文献   

15.
《灵枢·营卫生会篇第十八》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历代医家大多认为这十二个字赅尽了上、中、下三焦的生理功能特点,莫有疑者。然细析之,不难发现,“中焦如沤”仅仅言明胃的腐熟食物功能,而不能囊括“中焦”的全部生理功能,故笔者认为其中文字有讹错,“沤”字应改为“枢”,当是“中焦如枢”,特陈管见。  相似文献   

16.
清代医家叶天士,在确立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同时,也相应地提出了诸证期的治疗治则。他在《外感温热篇》中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寥寥数言,概括了温病辨证施治的总体规则。在这里,“透热转气”显然是作为营分证的基本治法提出来的。这里的“透”,是指透泄营分邪热,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言,既指病邪的由里达外,又象征病证的由深转浅。  相似文献   

17.
明代新安医家孙一奎对中风一证多有创建。其认为中风的病因是“血病、痰病为本,外邪为标”,是由于外感与内伤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应简单以“内风”与“外风”分类。对于中风的治疗,孙一奎认为应以养血除风、顺气化痰为主,主张内外同治,不可偏废。此外,孙一奎对中风的先兆症状非常重视,强调饮食起居的慎养。  相似文献   

18.
在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述及下利条文有60多条,方有20余首。现综合分析如下:一、实热型:多由邪热侵犯肠胃;或素体阳盛,邪从热化所致。其中,有太阳病误下邪陷阳明的葛根芩连汤证,少阳邪热内迫阳明的黄芩汤证,阳明府实、热结旁流的承气汤证,肝经湿热的白头翁汤证。1、太阳病误下邪陷阳明之葛根芩连汤证:表证误下,邪热内陷,阳明热盛,迫津  相似文献   

19.
中医“水毒”概念的不同诠释伴随医学实践与认知的不断发展而产生。《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等医籍记载了“水毒”表示水中虫毒及其所致疾病的概念;宋代以来,水毒内伤用于阐释不同疾病的发病机制,感染水中虫毒以外之毒而致病也为医家所关注;日本江户时代,崇尚张仲景学说的古方派医家吉益东洞基于“万病一毒”的病因观,提出以“水毒”诠释《伤寒论》《金匮要略》相关方证、药证,其门人弟子及折衷派医家又进一步扩大了“水毒”的诠释范畴;晚清民国时期以来,中日医学交流使“水毒”用于诠释张仲景医籍相关诊疗机制逐渐为中国医家所接受;中西汇通语境下,外感水毒与多种传染性疾病、内伤水毒与泌尿系统疾病等产生了密切联系。诠释学效果历史与视域融合的理念有助于理解、解释“水毒”概念之演变,并在医学实践智慧指导下更好地将这一概念应用于临床诊疗与学术研究中,推动“水毒”概念的传承与创新诠释。  相似文献   

20.
清·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是近代医家推崇的温病学名著之一。该书凡例中说:“首卷历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始。”称为原病篇。原病篇相当于全书的总纲,此篇引《内经》原文十九条,内容涉及温病病因、病理,诊断、治疗诸方面。其中针刺治疗热病条文有七条,尽管如此,但吴鞠通在上、中、下三焦篇中却没有一处是用针刺治疗温病的。那么,原病篇刺热内容与吴氏治疗温病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