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经络体外循行的交叉问题, 手六经循行,秩序井然,表里对称。足六经则出现循行交叉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交叉是与各经病候有关。如肝经是动“丈夫溃疝,妇人少肿”,胆经是动“心胁痛不能转侧”。为了贯串其循行路线,不免与邻近经络交叉,经络表里互通,各经有自己的走行路线,也有与邻经互通的路线,所以虽然交叉并不影响每经的由首至尾的循行,经络在人体是上下循行、内外交织的纲状分布,并不影响交叉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冲脉是奇经之一。“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素问·骨空论》),“其上者出于颃颡,……其下者注足少阴之大络,……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趾间”(《灵枢·逆顺肥瘦》)。冲脉通过经络与心、肾、脾、胃相络属。冲脉秉先天肾气...  相似文献   

3.
<内经>、<难经>中提出络脉的概念及相关内容,可作为络脉理论的奠基之作.至汉代<伤寒杂病论>问世,络脉理论应用于临床,络病证治初见端倪.其后至明清以前,众多医家对络病理论及临床做出了一定贡献,使其得以持续发展.明清时期,以喻昌、叶天士为代表的医家,使络病学说的发展达到一个高峰,承前人之所成,启后世之法门.现代医家将络病学说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络病学说增添了现代化气息,为其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肺络脉体细小,多气多血,病邪易入难出的生理特点为肺络癥瘕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系统性硬化症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总属肺络虚损,痰瘀搏结,终成癥瘕,闭阻于肺络,使肺络气机进一步受损,日久耗气伤阴终致肺体痿弱不用。治疗上应根据疾病发展阶段,早期辛散透邪开玄府,中期祛瘀消癥通肺络,晚期荣养肺络调脏腑,以达到虚复、痰化、瘀除、癥散、瘕消之效。根据中医学“络脉学说”“癥瘕理论”和肺脏的病理生理特点,以“肺虚络瘀,肺络癥瘕”病机观为理论指导,结合现代临床科学研究,分析肺络病变在系统性硬化症合并肺间质纤维化发展中的作用,为临床辨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经方实验录》中大承气汤证医案体现了曹颖甫对大承气汤证的认识及其临床应用特点,即以《伤寒论》所载条文的脉证为主线,同时参考胃足阳明脉的循行及其“是动病”“是主病”的证候,尤其注重审察病源和辨别表里。  相似文献   

6.
基于络病理论,癌性疼痛的核心病机是络虚邪瘀,具体病机变化分为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痰湿阻络、热毒滞络、络虚不荣。在癌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中,肿瘤微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络脉及其中气血津液的具体变化引起癌性疼痛的过程与肿瘤微环境及其中发生物质转换、信息传递并产生疼痛的过程相类似。络气郁滞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络脉瘀阻与低氧微环境、痰湿阻络与酸性微环境、热毒滞络与炎症微环境、络虚不荣与免疫微环境分别具有相关性,肿瘤微环境可能是癌性疼痛络病病机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元气化生异常,内生瘤毒是恶性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毒生病络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瘤毒内生,肿瘤即形成,瘤毒促生络脉,耗伤气血,虚、瘀、毒兼夹。早期肿瘤多无特殊表现,正气尚存,应以清瘤毒为主,兼扶正气;中晚期肿瘤多瘤毒流散,气血亏虚,正气已虚,以扶正气为主,兼清瘤毒。瘤毒促生络脉,应积极运用虫类药清除瘤毒,减少络脉无序增生,并综合考虑肿瘤不同时期特点,有针对性地用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络病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一门独特的学说,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和现代临床应用中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指导意义.但对于温病中的络脉病变的治疗方法没有系统的整理研究.温病是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具有发病迅速,病情较重的特点,而且在病变过程中每易引起各系统的功能障碍和功能衰竭,甚至动风痉厥等严重症状,导致死亡或者遗留严重的后遗症.而这些病变皆与各种原因引起的络脉病变有关,因此,研究温病中的络脉病变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对于络病学说和温病的防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阳虚络阻证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常见病理类型,阳气不足、络脉瘀阻是其基本病机,临床表现既有阳气不足的"正虚"证候、又有瘀血阻络的"邪实"证候,温通经脉、活血化瘀是其基本治法,黄芪桂枝五物汤、补阳还五汤、参芪通络汤是其常用的方药.  相似文献   

10.
《灵枢》中手三阳经病候未提及脏腑,且相应腑病治疗中未包含手三阳经腧穴。从手三阳经经脉命名及循行、标本根结及合治内府理论角度,发现大肠、小肠、三焦与手三阳经气的联系不如与足三阳经气联系紧密,临床相应腑病治疗也多选取下合穴,而非手三阳经腧穴。但《灵枢》手三阳经病候某种程度上是大肠、小肠、三焦主病的代称,且手三阳经腧穴对相应腑病亦有疗效,只是临床较多用于治疗外经病。  相似文献   

11.
脾不独主运化 "脾主运化”是脾脏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此说于今人已成准绳,今之方书已皆释为脾对于水谷具有消化、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每论及此,皆以<黄帝内经>之说为依据.<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然细考之,则难以令人信服,<素问*六节脏象论>所云"转味而入出者也”之功能乃脾、胃、大肠、小肠等脏腑相互配合而共同产生的,非独脾也;<素问*经脉别论>着重强调了脾之转输、布散精气的作用,而其化物功能则未明言,不能以错简遗漏之说释之,因经文已明言"游溢精气,上输于脾”,可见,饮食物在未经脾运化之前已化为精气.因此,"脾主运化”确实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2.
搜集与“胃络”相关的书籍和条文,按照《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注家、临床医家、西学东渐的影响4个层次,梳理“胃络”应用及其内涵的演变过程。“胃络”在应用及内涵演变过程中有两条清晰的发展线,其源头分别来自《黄帝内经》“胃之大络”和“肠胃之络”。后世注家主要围绕“胃之大络”进行阐释和发挥,临床医家则主要是在“肠胃之络”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应用,尤其是叶天士在胃络与胃关系的确立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西学东渐以后,“胃络”的内涵逐渐向解剖、实证转化,这一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所论述的脾在形态、位置、色泽等方面,更接近于西医学脾、胰两脏的结合;在生理功能方面,脾的"主统血,为谏议之官"功能与西医学脾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系统中的作用有相似之处,脾主"主运化,为仓廪之官"的功能和西医学胰的功能有密切联系;在用药规律方面,归脾经的药物,对胰腺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糖尿病的中西医治疗方面,很多归脾经的药物都具有调节胰岛功能或促进胰岛再生作用;西医学研究认为,脾脏可提供成体前体细胞,促进胰岛细胞再生.中医学的脾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西医学的脾、胰二脏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中医辨证及病机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虚证为病机之本,以肾虚为主,兼及肝脾亏虚,阴阳失调;实证为病机之标,以痰瘀为主,兼及风火;虚实夹杂为病理之常,多见肾虚痰瘀阻络;热毒损络为病理之甚,多见于各种危急表象.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两部古代医书中经脉的命名、循行特点、与之相关病候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发现两部灸经与《灵枢·经脉篇》中经脉命名相似,与经脉循行方向大体一致,《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载疾病症候及所主疾病较为简单,而《灵枢·经脉篇》则较为系统,灸经与《灵枢·经脉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6.
李平认为元气化生异常、正气亏虚、瘤毒内生、络脉病变是恶性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基于对肿瘤发生发展传变的认识,其提出“稳化生、扶正气、清瘤毒、调病络”治疗恶性肿瘤,即通过稳定元气化生的环境,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结合各种清瘤毒治疗手段,调节肿瘤患者络脉瘀滞或过度增殖的病理状态,以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魏福良以辨病为纲,辨别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特征,确立疾病诊断;以辨经为络,明晰经络归属;以辨证为法,将颈椎病分为风寒湿邪阻络、气血瘀滞经脉、气血两虚夹瘀、气阴两虚夹瘀、脾肾阳虚夹瘀、肝肾气血亏虚、痰湿凝阻经络诸型。辨病、辨经、辨证结合取穴治疗颈椎病可辨清病位所在、脏腑归属、经络定位、证候区别,使针灸操作应用更规范,选取穴位更精准,补泻方法更明晰,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表里同病是指患有太阳表证的同时,兼有本经或他经内脏病变者。表里同病形成因素包括邪气因素和体质因素两方面,发病方式为合病与并病以及素有内疾、复由外感引发表的里同病。其证治类型可分为:表里同病,病位偏表,先治其表;表里同病,里证重急,治里为先;表里同病,病势较缓,表里同治。其证治特点为首辨病机,顾护正气。  相似文献   

19.
周德宜主任医师,是安徽省的名老中医,年近八旬,治医五十余载,学验具丰,尤精于针灸临床,其刺络放血法独具特色。笔者随周老临诊,受诲颇深,兹将周老刺络放血疗法,举述梗概,以冀发扬。 一、分部剌络放血法 该法是据发病部位来选穴施刺放血。病发于头部,刺太阳穴;病发于脐部以上者,刺尺泽或曲泽穴;病发脐以下者,刺委中穴。诸穴位于表浅的大静脉处,宜刺;《灵枢·九针论》曾说,太阴、厥阴、太阳经,均为多血之经。血多者宜出血,太阳穴为经外奇穴,治头面诸疾有奇效,尺(曲)泽、委中为合穴,多主脏腑疾患,故周老觅而用之。临  相似文献   

20.
在国家科研攻关项目招标中,我院计算机应用研究室和针灸经络研究所的“计算机舌象识别系统研究”和“十四经循行感传循行路线检测及经络机理实质研究”两个课题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