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仁汤始载于吴鞠通《湿病条辨》上焦篇,由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组成,用甘澜水煎服。本方乃吴氏师承叶天士湿温案用三仁之原意,阐发而创制。方中杏仁辛苦开上,宣畅肺气,通调水道;蔻仁芳香苦辛,善宣中焦,醒脾化湿;薏苡仁甘淡导下,渗泄湿热而益脾;配以苦温除湿、理气消满之半夏、厚朴和淡渗利湿及透热之通草、滑石、竹叶。诸药合之,轻疏灵动,具有开上、宣中、渗下之功,使三焦宣畅,湿热分消,邪去正安。在临床应用中,凡因湿邪或因湿与热合,致三焦气机不畅、升降无权、清浊失司者,下之则伤脾、寒之则湿凝、滋之必助湿、温之易化热、汗之则伤阳、燥之则伤阴,然以三仁汤随证加减治之则无上述弊端,不但  相似文献   

2.
遗精一症,前贤各有论述。发病之因,大都认为不越乎肾虚不能固摄,或君相火旺,湿热下注而扰动精室;究其病理则责之于心肝肾三脏。在治疗上,历代医家大多用宁心益肾,滋阴泻火,填精固摄,清热利湿等诸法,方药以知柏地黄丸、三才封髓丹、六味地黄丸、安神定志丸、右归丸、水陆二仙丹、金锁固精丸之类;湿热下注者则以萆  相似文献   

3.
笔者运用补中益气法调治妇科多种疾患,常获理想的疗效,现介绍于下,供同道参考。 一、湿浊阻络 宜升清降浊 人之清气不可一刻不升,浊气不可一刻不降,而脾气则为清升浊降之机括,阴阳交泰之枢纽。若脾气受损,清气下陷,浊气上逆,则湿浊内聚阻于冲、任、带等诸脉。妇女冲任带脉均喜正气相通,最恶邪气相犯,若清气不能濡养,湿浊反而内扰,则可引起经行泄泻、带下、恶阻、子肿、转胞、阴挺等病,拟以补中益气汤化裁为治。  相似文献   

4.
湿为阴邪而有内外之分,其为病乃以内湿多见。《内经》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指出了人体内水液的代谢过程及其脏腑调节。在生理情况下参如果各脏腑功能正常,各司其职,升其清阳,降其浊阴,取其所需,排其所弃,升降出入有序,气化功能循常,不断进行新陈代谢,水湿自归于膀胱,由小便排出体外,何能聚湿成疾!湿的成因主要由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升降之机失常所致。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5.
慢性湿疹患者的易感体质类型是特禀体质、湿热体质,慢性湿疹的病机要点为血分湿热毒瘀,有湿毒、热毒偏重之别,有瘀热、血热之异。在治疗上运用辨体治本、辨病治标相结合的诊疗模式,分期论治,即进展期以辨病治标为主,治以清透湿热、解毒散瘀之法,并辨别湿毒与热毒、瘀热与血热之偏重;静止期以调体治本为主。从特禀和(或)湿热体质与血分湿热毒瘀论治慢性湿疹时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妇科杂病多例,均收到了较好效果。现举验案四则如下。 一、阴 肿 高某,女,38岁,已婚,工人。阴部(右侧大阴唇)红肿疼痛两天。伴有肋胁胀痛,尿赤便秘,脉弦数,舌质红、苔黄腻。辨证为肝经湿热下注,治法清肝泻热利湿,拟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生地、车前子各12g,栀子、黄芩、连翘、泽泻各9g,甘草3g,金银花30g。三剂而愈。 按;阴肿,亦称阴户肿痛。发病部位属于肝经之分野。多因气机不调,郁怒损肝,肝病及脾,脾虚失运,湿蕴化热,湿热下注,致阴户肿痛。宜用清热泻肝利湿之剂,湿热去而病自愈。  相似文献   

7.
肺的特性为宣发、肃降。仲景宣肺,最常用麻黄、石膏,兼以细辛、防风之类。盖因肺之宣发阻遏,多表现为皮表郁闭,清气不敷之象。无论是“头痛发热,身痛背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麻黄汤证,还是“寸口脉浮而数……风舍于肺,其人则咳”的咳嗽上气证,或湿热壅积,毛窍郁闭,“身必发黄”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和麻黄醇酒汤证,还是外湿犯表,“身痛发热,面黄而喘”的麻杏苡甘汤证、麻黄加术汤证和“纳药鼻中则愈”轻证……,均以肺气不宣为主要病机。尤其是内邪外寒交迫,更易阻遏宣发之性。如大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越婢加术汤、越婢加半夏汤等方  相似文献   

8.
湿温病是属于湿热性质的外感病,它不仅和因寒致病的伤寒病性质截然有异,而且与一些属温热性质的温病亦有一定不同,由此而决定了它们在治法上的不同特点.这可从疾病的各个主要阶段体现出来:病之初期,邪气在表,法应解散,但伤寒之辛温发汗,温热之辛凉解肌,均不宜于湿温病;病之极期,伤寒之攻下燥粪,温热之增液通腑,也不宜于湿温病;疾病末期,伤寒之辛热助阳,温热之咸寒养阴,亦不能尽为湿温病所用。因此,自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湿家忌汗、不可以火攻之之后,  相似文献   

9.
赖新生将干眼病机分为气血不充、清阳不升、湿浊上犯、阴火袭窍4个方面,针刺治疗以“通元”为根,取任脉、手足及眼周等处穴位以引气归元,养精明目;中药内服以“脾胃”立法,谨守病机,辨证处方,外治内服结合,针药并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吸取《黄帝内经》的祛邪思路及当时的医疗经验,采用汗、吐、下法使邪从上窍、下窍、汗孔而出,并用清法治无可汗可下之证,攻邪时注意顾护正气和津液,过用或误用攻邪则及时救弊。《伤寒论》使祛邪理论渐趋完善,并将其贯穿于外感病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对临床合理使用祛邪方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薛雪(1681~1770年),字生白,号一瓢,江苏吴县人。薛氏博学多才,性格高雅,洁身自好,淡于功名。潜心于岐黄之术,以医为毕生之业。对湿温病证治,心得尤深,辨证治疗匠心独具。《湿热病篇》是其代表作,该书对湿热病证的论述,详尽而精辟,是温病学发展史上系统而完整地阐述湿温证治的最早文献,李清俊赞尝:“其见之也确,其言之也详,其治之也各得所宜。”如果说在外感病领域里,叶天士补充了张仲景之不足,那末薛生白又弥补了叶天士之不足,使温病学说渐臻完善。观就薛氏辨治湿温病的学术思想及其主要特点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叶天士(1666~1745)在祖国医学史上不仅以温病学家著称,而且对内科杂病亦颇有建树。对于疸病的治疗足可开人心窦,以为后学津梁。现就《临证指南医案·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版)剪录数案,归纳成八法,试析之。 一、宣腑湿热法 疸有阳黄阴黄之异,病位有在脏在腑之分,虽病因皆以湿得之,但湿之转化具有双向性,一从火化为阳黄治在胃,一从寒水为阴黄治在脾,治脏治腑二者不容混淆。临床所见阳黄者多,治腑的方法也较纷繁,医者常用攻下,或者执一清利,每致阴阳两伤而变生他证。叶氏深明其理,提出:“当宣腑湿热,但不宜下”,如:  相似文献   

13.
王乐陶教授诊治胸痹证的临床经验吴毅彪(安徽中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合肥230038)关键词胸痹;辨证论治笔者随师临床3年,深得教益。本文仅就老师诊治胸痹证的临床经验作一整理。1辨治经验1、心气不充,气机着滞治以益心气而和络此类患者临床表现以胸闷不舒,或心...  相似文献   

14.
临床上湿热病,因其湿性氤氲淹滞,与热相合则如油入面,故病势常缠绵难愈,治病也深感棘手。笔者重温吴鞠通《温病条辨》,觉吴氏于湿热合邪证治,别具心得,颇给人以启发。本文试就其中有关论述,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湿热病在卫气阶段时,氤氲之湿与邪热相合,热寓湿中,湿蒸热外,湿得热愈盛,热得湿更炽,屡见高热不退,治疗颇为复杂,运用清透法则多可奏效。兹举例说明其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6.
肾小球肾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与感染有关的免疫反应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水肿、蛋白尿、高血压等。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护理上注重从肺施护,对本病的治疗、预防有积极的作用。下面就从肺施护谈谈自己的临床体会。 一、发病特点 临床观察表明,肾小球肾炎的发生,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多与外邪侵袭有关,常在感受风寒、风热或湿热之邪后发病。肺外合皮毛,外邪侵袭,常由皮毛而犯肺。正如《素问·咳论》所言:“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因此,  相似文献   

17.
甘草在《伤寒论》一书中应用甚广,遍及三阴三阳六经,涉及条文130多处,所载113方除禹余粮丸无药一方外中有甘草达70方,占62%。或为君臣,或为佐使,配伍谨严,各显其效。因此,探讨仲景对甘草的运用,对我们今天研究甘草在临床上应用有一定裨益。现将《伤寒论》中对甘草的运用试述如下。甘草的功用一、斡旋升降脾胃居于中焦,是升降运化的枢纽,脾主升、胃主降,上下升降有序,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  相似文献   

18.
屯溪已故名老中医方泳涛(1903~1979),字起沂,原籍歙县人。业医五十余年,治病擅内、儿科,对外感热病诊治,尤多心得,深得病家之信仰。曾著有《方泳涛医案》(为自印本,尚未公开出版)一书,惜书未刊而人离去。其部分验案曾被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妇科学》选入,现就方老治疗热病医案。选其一二,并浅析之。 一、湿热案 许某,女,53岁,农民,1968年6月10日初诊。体温38.5℃,湿热内侵,发为寒热,因未慎荤,湿腻愈深。面容黯晦,腹胀便秘,尿赤,口渴  相似文献   

19.
对3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验案进行总结,分析其中医病机和证治特点。患者多因感受湿毒之邪所致,病位在肺,涉及其他脏腑。用药宜选苦辛、芳香、淡渗之剂,药性清灵,重在醒脾运化,忌用寒凉克伐之剂。疫疠湿毒之邪可从寒化而伤阳气,或从热化而成湿热,又或从燥化而伤阴,故临证须把握动态变化,疫病的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需灵活辨证,考虑情志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顺应异法方宜,重视舌象辨证,才能做到精准施治,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脾主升清运化,胃主受纳降浊,肌肤营养离不开脾胃功能的正常。脾虚易生湿,湿易与风、热、毒相兼为患,风、湿、热、毒之邪侵淫肌肤,则皮肤或痒、或红、或肿、或痛、或流滋。张杰认为,皮肤病的治疗应重视健运脾胃,调整脾胃气机升降,则湿浊可化,风无所依,热无所附,寒无所生,皮损可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