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日所见的《神农本草经》资料,其来源一是各种本草所录的《神农本草经》资料,二是各种类书及其他诸书所引《本草经》资料。 现今各种本草所录的《本草经》资料,其来源皆出于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以下简称《证类本草》)黑底白字的文字。 《证类本草》白字《本草经》文的来源,向上追溯,是由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的朱字通过唐代苏敬《新修本草》、宋代马志等《开宝本草》、宋代掌禹锡《嘉佑本草》而被保存在《证类本草》中的。  相似文献   

2.
《本草备要》(以下简称《备要》)系。清代著名医家汪昂(公元1951年—?)所著。汪氏早年业儒,饱读经书。于31岁弃儒业医。在无师授情况下自学本草,博览经史医籍,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博采众长,为己所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存的各种《本草》,都是本着《唐新修本草》而增删的,这是因为我国在唐末五代时,从古代传来的各种《本草》都已丧失。宋代所修成的《本草》,是以《唐新修本草》为蓝本。不过,宋代的《唐新修本草》  相似文献   

4.
什么叫做“七情”?古人把单味药的应用以及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 七情从什么时候开始记载的?是从《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开始的。《本经》序例中有七情的记载,由于原书已佚,它的内容还保存在今日《证类本草》的白字中。兹以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所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以下简称《证类》)中的白字研究之。  相似文献   

5.
一、概况 唐代本草,主流方面有《唐本草》、《蜀本草》;旁支方面有民间药本草、临床药性本草、食物治疗本草、地区性本草、便于读诵或检索本草、便于识别药物的图谱本草及药物炮炙、药物异名、单味药专著等。 1.主流本草 《唐本草》由唐政府组织苏敬等22人于公元695  相似文献   

6.
《证类木草》是《大观本草》、《大全本草》、《政和本草》的统称。它们的版本极多,因版本不同,其黑字白字分书则难免互有出入。本文选用以下几种《证类本草》版本研究之。 《大观本草》用日本安永四年(1775)望草玄据元大德六年宗文书院刊本翻刻,简  相似文献   

7.
五代是中国大分裂时期。北方曾换五个小朝廷,局势动乱,战争频繁,使得社会遭受大破坏,因此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后蜀、南唐、吴越地处南方,成为五代时期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所以后蜀有《蜀本草》、南唐有《食性本草》、吴越有《日华子本草》等。现将五代时期的本草著作及其特点介绍如下。 1.《蜀本草》:由后蜀广政年间(938~965)蜀主孟昶命翰林学士韩保昇与诸医工用《唐本草》及《图经》相互参校删定注释而成,初名《蜀重广英公本草》,简称  相似文献   

8.
明朝徽州祁门人汪机编撰的《本草会编》早已亡佚,但借助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辑出的71条,发现《本草会编》的内容有纠错、解释、心得、评议、摘引、置疑等特点,这些正是得到李时珍肯定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本书作者是南唐(937~975)陈仕良所撰。《嘉佑本草》所引书传云:“《食性本草》伪唐陪戍副尉,剑州(今福建南平县)医学助教陈仕良撰。”《中国医学人名志》云:“陈仕良,唐·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民国时期本草类著作著录存在一些差错:《四川省之药材》甲乙种被误认为一种书;《良药与毒药》《本草用法研究》《汉药新觉》《中国药物新字典》等7部书籍的成书或出版时间有误;《食物常识》《中药之科学原理》《药物与验方》等5部书籍的编撰者或出版者有误;《药物要义》《药料注释》等8部书籍遗漏藏书地信息;《药物要义》《应用本草分类辑要》2部书籍的版本有遗漏;《药性辞(字)典》《国药字典》《应用药物辞典》3部著作的书名著录有误;《四川省之药材》《临床药典》《药性辞(字)典》3部书的分类不当;误收《食物须知》等9部西药著作。  相似文献   

11.
由儒入医的陈嘉谟在《本草蒙筌·序》中,念念不忘儒学之道,把《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与《六经》、《尔雅》相比拟,实质上既阐明了医学与儒学在学术上的通约性,也阐明了集撰本草以“发《素》、《难》治病之玄机”的重要性,并针对时弊提出了“医责通变,药在合宜”的观点,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先生以八十高龄撰成《本草蒙筌》,的确“嘉惠后学之心盛矣”,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份责任和担当,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揭示《唐本草》在编纂时,把陶弘景所并条的锡铜镜鼻、文蛤、薤、赤小豆四条分出,使《唐本草》中的《本经》药由365种增加为369种。后又把陶弘景分条的麻子归并到麻条中,又误升麻为别录药,使369减少两种,就成367种。《证类本草》沿袭《唐本草》旧例,其白字《本经》药总数亦是367种。又由于三品位置移动,所以《证类本草》白字《本经》药三品位置皆不符上品120种,中品120种,下品125种的要求。本文以《本经》三品定义,对照《本经》各药条文内容,重新确定各药三品位置,拟定一个《本经》目录。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须行的药典,是我国唐代的《新修本草》。唐《新修本草》颁行于公元659年(显庆4年),比欧洲最早的佛罗伦萨药典(1498年出版)或有名的纽伦堡药典(1535年颁行)都要早8~9百年。  相似文献   

14.
《本草品汇精要》原名《御纂本草品汇精要》(以下简称《品汇》),完稿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由当时太医院判刘文泰等奉敕撰辑。原书共四十二卷,分玉石、草木、人、兽等十部,按《本经》体例,每部又分上、中、下三品,载新旧药物一千八百一十五种,并绘有彩色图谱一千三百八十五幅。当时稿存内府,没有刊行,1700年清康熙帝又敕太医院吏王道纯等重新绘录,并增续集十  相似文献   

15.
一、李当之著有《药录》的依据 李当之与吴普同为华佗弟子,吴普是三国时魏人,则李当之亦应是魏人。李当之著有《药录》和《本草》。据《隋书经籍志》所载《桐君药录》条下注云:“梁有《李当之药录》6卷”《太平御览》引书目  相似文献   

16.
采用本草文献研究并结合实地调查方法对川乌头和草乌头的分化源流进行考证.发现唐以前统称为乌头;川乌头与草乌头的分化始于宋代临床方书,并在宋末被本草书籍明确记载;明代总结了二者功效的差异,确立了草乌头在本草中的地位.提示川乌头、草乌头分化的内在原因是生态环境差异,而四川地区乌头的栽培是直接原因,人工栽培间接导致草乌头药用部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藏,元·赵州(河南赵县)人,约生于公元1200~1264年,曾与李杲同受业于张元素,因其较李杲小20岁,故后又从李杲学,尽得其术。著有《医垒元戎》、《阴证略例》、《汤液本草》、《此事难知》等。本文拟就《阴证略  相似文献   

18.
《本草二十四品》为陆懋修所著,为清末综合性本草著作,共24卷,将297味中药按功效分为24类,每味药下首列药性,次记主要功效,再集中论述主治应用,末尾指出用药禁忌,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辛未(1931年)冯汝玖重抄校补本内容完整、错误较少、校勘精当,更适合阅读学习。  相似文献   

19.
《本草经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是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草经》)为基础,加上魏晋名医记录,进行注释的资料。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市)人,生于刘宋元嘉29年(公元452年),卒于梁大同2年(536年)。陶氏生平著述极多,大部份属于道家的。医学著作亦有若干种,如《补阙肘后百一方》3卷,《效验方》5卷,《太清草木集要》2卷,《陶隐居本草》10卷,《本草经集注》7卷等。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内一般都认为,1989年李提摩太在《万国公报》上节译基德的《社会进化》一书为马克思之名见诸国人之始,事实并不是这样,美国人伯尔纳写了一本《1907年以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的书,书中对1907年以前中国社会主义学说的传播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