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热证可灸"与"热证贵灸"的机制.方法:复制炎症、细菌与病毒感染等5种"热证"大鼠模型.观察灸治"肾俞"穴对其细胞因子、自由基、免疫功能、神经递质等方面的影响,分析灸法对"热证"是否"可灸"与"贵灸".结果:艾灸有抗炎、抗感染和抗病毒作用;能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与释放;纠正自由基代谢紊乱;抑制胸腺细胞凋亡,提高免疫功能;改善"热证"大鼠的微循环;调节中枢神经递质水平,促进内环境稳定.结论:艾灸对"热证"大鼠有行气活血、扶正培元、解毒化瘀的作用.艾灸的抗炎免疫作用可能是其主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汪机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新安医家。汪机一生勤于临证,著作颇丰,〖JP2〗其针灸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针灸问对》一书中。汪机在《针灸问对》一书中观点纷多,主张遵从经旨、“治病无定穴”、针灸必先诊脉、针法“有泻无补”、灸主温阳、无病忌灸等,并且勇于批判诸家之说,包括《金针赋》针法、“子午流注”针法、针灸补泻手法等。  相似文献   

3.
天灸、发泡灸及敷贴法辨析马仁智,王纪常(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系合肥230038)关键词:天灸;发泡灸;敷贴疗法天灸、发泡灸及敷贴法均属外治法。但它们又有各自的内涵,不应混淆。兹辨析于后。天灸,又名自灸,亦称冷灸。是指将药物敷贴于一定的穴位,由于药物的刺激...  相似文献   

4.
肥胖是目前众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针灸治疗肥胖疗效肯定。针灸可有效减轻体质量和改善葡萄糖和脂肪代谢紊乱,其中中枢调节在针灸减肥中具有重要作用。针灸治疗肥胖的中枢机制不仅包括对传统的“摄食中枢”和“饱食中枢”的调控,还与下丘脑中的多个核团、多种神经细胞、神经递质的异常及中枢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5.
长学制班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试验的重点班种,学生具有基础较好,整体水平高,知识吸收快,理解、推理及思辩能力强等特点。针灸课程的教学通常安排在学生系统学完中医各基础理论课程之后,才开设的一门临床课程,它包括《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以及《针灸治疗学》等内容,其  相似文献   

6.
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探讨有关著作著述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动因,以便准确地判定该书在学术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地位,更有效地评价作者的学术思想。本文拟对清代新安医家吴亦鼎的《神灸经纶》作此方面探讨。1历史背景纵观清代针灸史,初期针灸之术发展尚快,以《...  相似文献   

7.
新安医家对针灸理论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汪机提出“灸治疮疡”“治病无定穴”理论;吴崑将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相结合,按照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分别取五输穴,且补注《金针赋》;郑梅涧提出“开风路针”“破皮针”“气针”之三针说,编写针灸歌赋;徐春甫倡导针药并用,尤其推崇灸法;王国瑞提出“穴法相应三十七穴”,首创“透穴针刺”法。新安医家针灸学术思想对丰富针灸学术理论和指导临床实践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明代新安医家汪机主张针灸必以《内经》、《难经》为本,并对后世诸家针灸之书中违背经旨、“错杂紊乱,繁冗重复”之处,提出了批评。其针灸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针灸问对》一书中。认为金元医家朱丹溪提出“针法浑是泻而无补”的观点不无道理,指出经中所言补法,即张子和所谓祛邪扶正、去旧生新之意。此外,汪机重视灸法的应用,反对无病滥灸;强调施针疗疾,必先以诊视为务;要求医家临床施治,“当知圆机活法,不可守经无权”。汪机的针灸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为针灸医学的正本清源、拨乱纠偏、传承光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针灸疗法对于前列腺肥大症并非任何情况下都有效。根据笔者的经验,针灸治疗有效者主要是第一期(刺激症状期)和大部分的第二期(残尿发生期)的早期患者;至于残尿量超过30ml以上者,或已发生尿闭者,就不能单纯用针灸疗法来处理了。在发生尿闭而针灸无效的情况下,就必须用导尿法来解除患者痛苦。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几乎没有到针灸科来治疗的,所以针灸治疗的主要对象是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相似文献   

10.
百会穴是临床常用穴,历代医家对百会穴的针刺疗法、艾灸疗法、狭义外治疗法有较多论述。历代文献中,百会穴针刺疗法以浅刺为主,泻法居多;除一般针刺以外还存在火针、刺血等疗法。艾灸多为三壮、七壮、五壮每次(或每日);一般为7次(或7日)每疗程;总灸量一般为七七壮;艾炷一般为小炷型;除直接灸以外还存在隔姜灸、温针灸等疗法。百会穴外治疗法有药物外治法、药物-艾灸外治法、药物-按摩外治法、药物-针刺外治法、药物-蜞针外治法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灸对克罗恩病大鼠结肠Ⅰ、Ⅲ、Ⅳ型胶原蛋白合成及转化生成因子-β(TGFB)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在建立克罗恩病大鼠模型基础上,进行针灸治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黏膜Ⅰ、Ⅲ、Ⅳ型胶原表达;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脾脏、结肠组织TGFβ mRNA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I、Ⅲ、Ⅳ型胶原及脾脏、结肠TGFβ mRNA表达均异常升高,隔药灸治疗可明显抑制克罗恩病大鼠纤维化进程,降低结肠Ⅰ、Ⅲ、Ⅳ型胶原及脾脏、结肠TGFBβ mRNA表达。结论:结肠组织纤维化是克罗恩病大鼠的主要病理表现之一,隔药灸治疗大鼠克罗恩病肠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是通过下调克罗恩病大鼠结肠TGFβ mRNA过度表达,从而阻断或抑制细胞外基质(Ⅰ、Ⅲ、Ⅳ型胶原)的合成,促使其组织结构与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2.
灸法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灸法的核心是得气,得气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灸温是激发得气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临床多以温热无灼痛、皮肤红晕作为灸温的要求,只有定性,缺乏定量,艾灸得气率低,艾灸疗效没有充分发挥。本文从艾灸得气最佳灸温研究入手,采用温度觉分析定量技术,揭示了悬灸激发得气的最佳灸温是42℃。在此基础上,将最佳灸温参数转化为临床可操作的温控施灸灸温标准,并以督脉悬灸为例探讨了温控施灸装置的研发与临床应用,证实了临床温控施灸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该项研究为临床灸疗温控施灸提供了新思路,为灸疗标准化、精准化推广应用提供了新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悬灸得气与否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差异,为临床辨敏施灸提供科学依据。〖JP〗方法 纳入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肿胀型)患者60例,依据在悬灸过程中患侧内、外膝眼穴有无得气现象(热感透至膝关节腔内)为标准,将患者分为得气组34例和非得气组26例,每日悬灸1次,每次悬灸时间为40 min,共治疗30 d。分别于治疗结束后即刻与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后即刻和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关节周径和临床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得气组关节周径和临床症状总积分均明显小于非得气组(P<0.05);得气组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非得气组(P<0.05)。结论 悬灸治疗肿胀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悬灸得气者的即刻和远期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非得气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热敏灸机器人雀啄灸得气效应的优势。方法 选取28例符合阳虚体质诊断标准的受试者,每位受试者按照随机顺序分别接受热敏灸机器人操作的神阙穴雀啄灸与温和灸。以得气激发率、得气潜伏期、得气累积时间、得气总积分、得气类型频次以及肢端升温阳性率为评估指标,观察两种不同施灸手法的得气效应差异。结果 与温和灸组比较,雀啄灸组得气激发率更高(P<0.05),得气更快(P<0.05),得气更强(P<0.05),得气累积时间更长(P<0.05),更易激发舒适情感体验与自主神经反应(P<0.05),更易激发肢端升温(P<0.05),且在灸30 min时表现更明显(P<0.05)。结论 热敏灸机器人雀啄灸具有得气快、得气强、舒适情感体验与自主神经反应明显等独特效应。  相似文献   

15.
“灸贵调脏”是华佗《内照图》灸治要诀之一,即候脉识病,辨证施灸,选择五脏背俞穴为主制定灸方,根据病情轻重灸药并用,采用综合灸法,注重调脏为先,兼药治六腑,调整五脏六腑平衡。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中国针灸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调节作用,对失眠症能进行有效的治疗。虽然针灸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已被证实,但在寻求治疗失眠症更有效方法时发觉,应用耳穴注射利多卡因治疗能获得显著的疗效。一、病例:所有患者都是非卧床的,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两部古代医书中经脉的命名、循行特点、与之相关病候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发现两部灸经与《灵枢·经脉篇》中经脉命名相似,与经脉循行方向大体一致,《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载疾病症候及所主疾病较为简单,而《灵枢·经脉篇》则较为系统,灸经与《灵枢·经脉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图法分类号R241.3寒热证是中医八纲辨证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其中热证更是临床上常见的证型。热证的形成机理很多,有阳胜则热、阴虚生热、阴盛格阳于外则热、气虚生热等;证型有实热、虚热、真热假寒、上热下寒等;治疗有清热泻火、滋阴清热、清泄里热、清上温下等...  相似文献   

19.
毒品泛滥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毒瘤,毒品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稳定,因此脱毒研究也就成为医学界的热点和重点。1970年代国外已经开展了针灸脱毒的研究工作,我国随后也开展了针灸脱毒的实验与临床研究。针灸作为脱毒的辅助疗法,具有安全、有效、方便等特点。现将近年来针灸脱毒的实验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临床施灸建立温度控制标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方法 选取16例慢性腰背痛志愿者,分别保持42 ℃、41 ℃、40 ℃、39 ℃灸温照射督脉的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记录得气感应出现前期的时间、艾灸得气累积时间、艾灸得气积分。在此基础上,研制督脉温度控制施灸装置,并比较督脉温度控制施灸装置与传统隔姜督脉灸的得气效应。结果 灸温为42 ℃时,艾灸得气的前期时间短,得气强,与其他灸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灸温42 ℃组与灸温41 ℃组得气累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灸温40 ℃、39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隔姜督脉灸组比较,督脉温度控制施灸装置组艾灸得气前期的时间显著缩短、艾灸得气累积时间显著延长、艾灸得气积分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最佳灸温施灸可以缩短艾灸得气前期时间、增加艾灸得气持续时间,提高艾灸得气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