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霖,字师愚,以字行,为清代瘟疫学名家,籍贯为安徽桐城,约生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卒年不详。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余霖著成《疫疹一得》一书,并自序刊行,后经裴奉辰、庄锦制等多次重刻,得以保存至今。此书现存最早刻本为道光八年(1828年)延庆堂刻本,最佳版本是《续修四库全书》所收的清抄本。  相似文献   

2.
程玠,字文玉,号松崖,新安(今安徽歙县槐塘)人。早岁习儒。明·成化甲辰(1484年)得中进士。由于性好岐黄,并受其兄程琎(在当地业医,颇负乡誉)的影响,遂矢志学医,精研脉理,尤长于内、妇、儿科。撰有《松崖医径》,《眼科应验良方》、《伤寒集》、《医论集粹》、 《脉法指明》(后两种未见刊行)等书。以其传世的著作分析,当以《松崖医径》(以下简称《医径》)为其代表作。 《医径》共分上下2卷,原刻本已失,现存最早有明万历庚子(1600年)刻本(前附《伤寒集》1卷),藏于中医研究院图书馆。1936年浙江裘吉生先生编纂《珍本医书集成》时,收刊此书。建国后,此书未见印行,故流传不广。由于此书对临床医学多有贡献,兹作选介如下,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六韬》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成书于战国末期和西汉前期之间。到了宋代,此书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从更深的层面来看,《六韬》是一部政治书,其政治内容的核心是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4.
1979年,香港中外出版社出版了《华佗神方》一书,共22卷,301页,落款:“汉·谯县华佗元化撰,唐·华原孙思邈编集。”开卷还有“徐(大椿)序”、“沈(骧)序”,尤其“徐序”似更令人足信。此书销路甚广,不仅港澳,而且国内不少图书馆也纷纷订购,不少读者也怀着好奇的心情急欲看看这部所谓“始得复出于世”的华佗“秘籍”。 果真它是已被湮没一千七百多年的华佗“秘籍”?查阅《隋书·经籍志》,《通志·艺文略》、《本草纲目》皆载《华佗方》10卷。《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载《华佗药方》10卷。《宋史·艺文志》也载《华佗药方》一卷。而这些书,早已佚了。《中国医籍考》云!“《华佗方》,《隋志》  相似文献   

5.
《节斋公胎产医案》一书,旧题明·王纶著,为迄今所发现的王氏关于产后病论治经验的较为系统的文献资料。笔者披阅全书,深感其书论病简明清澈,遣方用药精切可法,于妇产科临床颇多裨益。现撷要探析如下。 一、版本及内容 《节斋公胎产医案》一书,原版早毁。查《医籍考》、《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皆无载。光绪二十五年《慈溪县志》卷四十七《艺文》有“《胎产医案》一卷,明王纶”之记载。近年张迪姣曾撰文提及王氏著有此书。但后世流传极少,笔者所见为  相似文献   

6.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清咼宗爱新觉罗·弘历命国史馆为“明臣之降顺者”另立《钦定国史贰臣表传》,叮嘱修纂官据实直书,瑕瑜不掩。此书最终定名为《贰臣传》。书中记述了明清鼎革之际的“贰臣”传记凡120篇(另有5篇为附传)。对于事穷势迫、力屈俘降的洪承畴、祖大寿、李永芳等51人,视为本朝“宣力之臣”,编入“甲编”。  相似文献   

7.
陶澍是清代道光年间的封疆大吏、干国名臣,左宗棠当时只是一个多次会试落第的举人。后来,左宗棠从原来的一位私塾先生,发展成为晚清有名的朝廷重臣,其一生成就与陶澍的赏识和鼓励分不开。一、因联而识结为忘年之交1833年(道光十三年),左宗棠第二次赴京会试落第后,只好仍执教鞭,  相似文献   

8.
林雅杰先生祖籍福建龙岩。世居广州。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任教员、讲师、副编审、研究员;后投身政界,任广东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数十年间,立足文史,旁涉书画,以书生本色而从政。编著有《南越陶文录》、《广东历代书法图录》、《中国历代书法碑帖集》、《艺海同舟》等多种。在繁重的政务之余,醉心于书法的临习与创作,五体皆能,尤擅行草。近日,先生将历年书作及书学文论选编成册,名日《闲窗书课》,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9.
《海南人大》2006,(11):37-37
江苏省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陆介标同志的《天职》一书近日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国公开发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为该书作序。顾秀莲副委员长在该书的《序》中指出:“《天职》一书围绕‘四应’,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这对于进一步理解人大代表的职责,对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代表工作,有一定的启发。希望此书能在人大的实际工作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韩非子》对后世的影响(一 )古代版本的流传前人读古书 ,最讲求版本。因为古籍流传几千年 ,不但由于保存不良而经常使一些本子造成错简脱文 ,而且由于各人转抄和翻刻时的疏忽与臆改 ,也常常造成各种错误。这样 ,搜罗各种版本加以校勘与择取善本就成了阅读、研究古籍的重要前提之一。因此 ,如果我们想要对《韩非子》作一些研究的话 ,也就首先要知道这部书的来龙去脉。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1 988年 1 0月版中张岱年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部分 ,认为《韩非子》以宋乾道年间的刻本为最古 ,原刻本已不存。明代的《韩非子》刻本较多 ,其…  相似文献   

11.
《新安名医考》“王国瑞”条考辨杜勇(安徽省庐江县乐桥医院231581)关键词:《新安名医考》;王国瑞;王开李济仁先生主编《新安名医考》一书收自晋以降新安名医600余人,考证详实,实为研究新安医学之力著。笔者在参阅该书时,发现书中“王国瑞”条有关内容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书中,邓正来先生从知识内部视角和先验知识批判为特征的“知识一法学”路径论证了“中国法律理想图景”实是“西方法律理想图景”在中国特定时空中的镜像。然而,邓先生的知识路径实是知识一元论,其结果导致了以“作为知识的法学”取代“作为法学的知识”作为其论说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一、郑玲与《母教录》① 时称“郑莫”,被誉为“西南巨儒”之一的郑珍,是清代道光、成丰、同治年问贵州最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和书法家。郑珍在学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猎涉了经学、文字学、史学等,著述颇丰,代表著作有《巢经巢经说》、《仪礼私笺》、《轮舆私笺》、《说文逸字》、《说文新附考》、《汉简笺正》、《遵义府志》、《郑学录》等。著名学者章士钊先生在《访郑篇》中赞羡道:“西南两大儒,俱出胖柯巅。经巢⑦尤笃实,巅述纷云烟。……公承礼堂业,足抗先人玄。文始及名哲,所企在渊源。何时眼忽明,穹老餍钻研。”文学上,  相似文献   

14.
梁治平先生的《死亡与再生:新世纪的曙光》一文对伯尔曼先生的《法律与宗教》一书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篇代译序,它更是一篇《法律与宗教》中国化了的预言性文章.文章不乏真知灼见,虽属说理性文章,但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见解力不仅为我们概述了《法律与宗教》一书的思想精髓,而且为我们开启了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法律与中国宗教的大门.文章中富有深刻思想性的“我们的危机”的观念,不仅对《法律与宗教》一书中所提的西方的“整体性危机”一词有了中国化的透视,而且也形成了对生活于现代法制下国人的警醒.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何家弘副教授最近出版了《审讯与供述》,《刑事证据大全》两本译著。这两本书都是何家弘先生组织国内青年学者翻译,由其审校定稿的。《审讯与供述》是根据美国弗雷德·英博教授1986年的版本译出。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审讯的策略和方法,书中提出的“九步审讯法”,以心理分析和行为分析为基础,充分运用各种计谋,对我国从事侦查、  相似文献   

16.
网络的出现,为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新的路径,网络环境不断改变着图书馆的运作模式,同时也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王红玲、张齐增、孙孝诗等共同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项目研究成果《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以下简称《网络》)一书,已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此书历经数年,倾注作者的心血。纵观全书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一书中几个重要问题之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桂钿先生在与吴锋先生合著的《董仲舒》一书中认为 :文翁“起学堂”在“文帝末年” ;汉武帝尊儒采纳的是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 ,而且“尊儒是假” ;“董仲舒在所有被推荐的贤良中排在第一位” ;《天人三策》的第一策是武帝专为董仲舒一个人出的考题等。其实 ,文翁“起学堂”在“景、武间” ;汉武帝尊儒主要是田在武帝六年所为 ,应当说“尊儒是真” ;董仲舒即使参加了“召贤良” ,也不会在对策前就被排在第一位 ;《天人三策》的第一策应为公共试卷。  相似文献   

18.
李登辉在去年 5月发表了他的集中宣扬“台独”谬论的《台湾的主张》一书。此书发表后 ,被“台独”势力奉为圭臬 ,实际上 ,这是一本背叛国家民族利益的台独自白书。本文即根据该书的主要内容逐一进行了批驳。读者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 ,李登辉“两国论”的出笼早就有所准备。他的目的很明确 ,就是要解决“台湾的国家定位问题” ,使他的“台独”谬论即使“在李登辉去世后还会继续实践”  相似文献   

19.
徐萍  刘洁 《工会论坛》2013,(6):86-89
李泽厚先生的《伦理学纲要》一书阐释了他的“人类学历史本体”的伦理哲学思想:扬弃了康德的“实践理性”,提出了两种道德及“理性凝聚”概念,论述了“情本体”思想。李泽厚先生的伦理哲学思想中的“隋本体”思想,对重新确立道德的神圣性与崇高性、构建当代的伦理道德以及更新当代道德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拙文《漫谈“避讳”与“避讳学”》(见胜利油田《党校学报》1989年第2期)曾谈到古人因避讳而改乱了文籍,给后人研究和利用文籍带来一些麻烦的事,现再举一个与避讳有关的“同书异名”的例子,以说明避讳对古籍书名的影响。 王希杰先生新著《汉语修辞学》(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有两段引用古人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