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肾盂肾炎采用抗感染或清热利湿治法,有时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常因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最后可能酿致肾功能衰竭。近年来,我们以辨证治疗慢性肾盂肾炎34例,疗效尚较满意,现小结如下:辨证施治 (一)湿热瘀结:尿频、尿痛,尿急、牵及腰臀,或见畏寒发热、恶心呕吐及肋脊角压痛及叩击痛,舌质暗红,苔黄腻。证属湿热挟瘀。治宜清热解毒,利气活血。方用鸭鱼虎地汤(经验方):鸭跖草、鱼腥草各30  相似文献   

2.
“土郁夺之”为《内经》五郁治则之一,土郁即脾土为肝郁、食滞、寒湿、湿热所壅滞,脾胃失其运化升降之证。治疗应辨其虚实,通过疏肝理气、消食导滞、温阳化湿、清热利湿之法,以疏通脾土,使脾胃升清降浊功能恢复正常,则郁气可解。  相似文献   

3.
遗精一症,前贤各有论述。发病之因,大都认为不越乎肾虚不能固摄,或君相火旺,湿热下注而扰动精室;究其病理则责之于心肝肾三脏。在治疗上,历代医家大多用宁心益肾,滋阴泻火,填精固摄,清热利湿等诸法,方药以知柏地黄丸、三才封髓丹、六味地黄丸、安神定志丸、右归丸、水陆二仙丹、金锁固精丸之类;湿热下注者则以萆  相似文献   

4.
输尿管结石属祖国医学“石淋”、“砂淋”范畴,多由肾虚而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尿液受热邪煎熬,日积月累而成结石。临床治疗多强调清热利湿排石。笔者根据其虚实挟杂的病机,常攻补兼施为治,疗效较为满意,现举验案一则如后。 吴某,男性,43岁,教师。1985年6月12日初诊。半月前,因突然左侧腰腹部绞痛到某医院摄片检查,诊为左侧输尿管下段结石。近周来,左侧腰腹部时痛时止,昨日绞痛又作,小便量少,尿血,腰酸,头昏,神疲乏力,大便干结,纳食尚可。舌质偏红,苔薄黄,脉细弦数。尿检:红细胞(+++),白细胞(++),治以清热利尿排  相似文献   

5.
尿酸性肾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肾亏虚为本,湿浊痰瘀为标。曹恩泽认为尿酸性肾病急性发作期病机特点为湿热痹阻、寒湿痹阻、痰瘀阻络,治疗当以清热利湿化瘀通络、温阳散寒祛湿通络、化痰祛瘀通络等为主,兼以健脾补肾;稳定期病机特点为本虚为主,兼有标实,分为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治以健脾益肾、温补脾肾、滋阴补肾为主,兼顾化湿、祛浊、化瘀、通络之法。其根据病情缓急,分期论治,并融汇“清补化瘀通络”的学术思想,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的临床疗效。方法 78例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患者月经期采用静脉滴注奥硝唑及左氧氟沙星,共7 d;经后期采用清热利湿化瘀的中药内服、外敷、灌肠综合治疗,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 78例患者中,治愈、好转、无效分别为58、13、7例,总有效率为91.03%。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为妇科常见病与疑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引起不孕、宫外孕等。李伟莉认为其病因病机为湿热内阻,复感外邪内侵,合而为病,病久多虚、多瘀、多郁。其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原则,或自拟验方或化裁古方,在西医辨病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灵活加减运用,并结合中药外治法,同时按照月经周期的生理特点,分期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是临床上治疗肝经实火、肝胆湿热的经典方剂.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皆苦寒之品以直清肝火;木通、泽泻、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从小便而去;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有扶正之功,亦有制火之用;柴胡疏肝解郁以舒郁火.本方集苦寒直折肝火、利小便以泻肝火、滋阴养血以制肝火、疏肝解郁以舒郁火为一体,临床运用较多,疗效也十分明显.现举临床运用三则如下. 1 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9.
曹恩泽老师以正虚、湿热、血瘀概括慢性肾炎的中医病机.立"清补法"为本病治疗大法:补益脾肾,注重扶正固本;清热利湿,不伐胃伤阴;注重调和脾胃;重视固护脾阴;祛邪治标;化瘀贯穿始终.用药多选"清轻"之味,注重防止饮食诱发.  相似文献   

10.
龚正丰认为湿热瘀血夹杂是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病机,提出采用清热活血利湿之法分期论治的思路和方法,自拟通络解毒汤,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泌尿系结石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常因突发腰腹剧痛,血尿而就诊。属于中医“石淋”、“砂淋”、“血淋”范畴。其病因大都归之于湿热。治疗不离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的大法,并可分别合用理气、化瘀,益气、补肾等法。笔者在此基础上再增入大剂量的白芍,据临床观察,确有促进排石之效。  相似文献   

12.
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妇科杂病多例,均收到了较好效果。现举验案四则如下。 一、阴 肿 高某,女,38岁,已婚,工人。阴部(右侧大阴唇)红肿疼痛两天。伴有肋胁胀痛,尿赤便秘,脉弦数,舌质红、苔黄腻。辨证为肝经湿热下注,治法清肝泻热利湿,拟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生地、车前子各12g,栀子、黄芩、连翘、泽泻各9g,甘草3g,金银花30g。三剂而愈。 按;阴肿,亦称阴户肿痛。发病部位属于肝经之分野。多因气机不调,郁怒损肝,肝病及脾,脾虚失运,湿蕴化热,湿热下注,致阴户肿痛。宜用清热泻肝利湿之剂,湿热去而病自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徐志华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徐志华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60例病案,分析其辨证论治思路及组方用药特色。结果 60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中,湿热瘀阻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分别为31、18、11例,分别以墓头回方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通络、通经散(二丹四物汤)理气活血化瘀、二丹桃红四物汤补肾养血化瘀通络进行治疗,并根据经前期、经间期和经后期灵活选择治法。经1~12个月的治疗,60例患者中,妊娠44例;16例未妊娠者中,11例输卵管通畅。结论 徐志华的经验方墓头回方、通经散、二丹桃红四物汤分别对湿热瘀阻、气滞血瘀、肾虚血瘀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向某,女,48岁,农民,1983年10月11日初诊。病者一年前曾患急性肾盂肾炎,经治而愈,现又复发。口苦咽干,小便赤涩,少腹微胀痛,腰酸软无力,苔黄,脉眩。此乃湿热流注下焦,结于膀胱,而成热淋。治宜清热利湿通淋。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当归各20g,生地、栀子各12g,柴胡、木通各10g,车前子、泽泻各15g,甘草5g。水煎服,2剂。  相似文献   

15.
慢性前列腺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多与后尿道炎、精囊炎或睾丸炎同时存在。中西医治疗方法颇多,常因该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又很不一致,每每影响疗效。兹结合个人临床体会,就其诊治作一抛砖引玉之简介。 一、分型诊治 1.湿热蕴结型:由来有三。其一,忍精不泄或频繁手淫,使溢液败精阻于窍道,蕴滞而化热生湿。其二,由于入房不慎或衣裤不洁,或包皮过长,湿邪热毒由下窍而入,浸淫于上而成。其三,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如喜食膏粱厚味、辛辣炙(火甫寸)之品,或饮酒大多,湿浊内生,久而化热,湿热下注而成本病。主要临床表现:口苦口干,尿道灼痛,小便黄浊,尿后滴白,小腹坠胀不适。治宜清热利湿为先,分清泌浊为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活血化痰利湿方治疗高脂血症性脂肪性肝炎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高脂饮食复制高脂血症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 ,用活血化痰利湿方治疗 ,以东宝肝泰为对照 ,观察其对模型大鼠血清肝功能、血脂、肝脂及血清和肝组织中丙二醛 (MDA)含量、肝组织脂变程度的影响。结果 :活血化痰利湿方能明显降低血脂及肝脂 ,改善肝功能 ,降低血清及组织中MDA含量 ,均明显优于东宝肝泰组 (P <0 .0 5或P <0 .0 1) ;活血化痰利湿方能显著改善肝组织脂变程度 ,较东宝肝泰组为优 (P <0 .0 1)。结论 :活血化痰利湿方可通过调节体内脂质代谢 ,减轻MDA等脂质过氧化损伤 ,保护肝细胞 ,恢复肝功能 ,对高脂血症 ;脂肪性肝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董浩老中医从事医、教、研工作已50多年,熟读经典,兼采各家之长,学验俱富,疗效卓著。尤在治疗肝炎万面别具匠心,颇有独到之处。现将董老治肝经验整理如下:应用清热疏湿慎防苦寒伤胃清热疏湿虽为治疗急慢性肝炎之常法,但因脾恶湿,胃恶燥,过用苦寒燥湿之品,势必伤及胃土,非但不能使病情好转,反易使病程迁延难愈。所以,董老认为,在应用清热疏湿法时,必须慎防苦寒伤胃,切不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口服清热利湿中药联合西药治疗湿热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口服来氟米特、美洛昔康;治疗组加服复方芪薏胶囊和黄芩清热除痹胶囊,12周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0.665% vs 64.52%, P<0.05),降低血清C 反应蛋白和类风湿因子水平,以及降低健康状况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和焦虚自评量表评分方面,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口服清热利湿中药联合西药治疗湿热型RA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适应社会能力。  相似文献   

19.
小儿慢性扁桃体炎治疗,速效难获。笔者采用清热利湿法治疗,效果满意。现将典型病例报道如下,供同道参考。 例1 倪××,男,2岁,1976年7月21日就诊。此前一年多时间里,扁桃体经常红肿,伴有发烧,每月需住院治疗七八天。体检:体温39℃,两侧扁桃体Ⅲ°红肿,指纹紫滞,舌苔腻微黄,小便频数。心肺(一)。治以清热利湿:荆芥、黄芩、枳壳、通草各6克,连翘9克,丹皮7克,赤小豆、赤芍各12克,茅根15克,芦根25克。三剂热退尽,扁桃体红肿消至Ⅰ°。后三个月内复发二次,其父仍持上方取药予服,每次取三剂。以后随访三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20.
查安生教授认为,脾胃虚弱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之本,湿热内蕴贯穿其病程始终,气血瘀滞是其反复发作的病机关键。治疗上多以益气健脾化瘀及清热化湿解毒立法,注重顾护后天之本,善用平补之党参、白术、谷芽等顾护脾胃,并佐以调气之木香,使中焦气机健运;运用马齿苋、地锦草、黄连、黄柏等清热化湿、凉血止痢,并注重活血化瘀,多采用白及、三七、赤芍、白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