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经络系统是经络学说的核心,了解经络的命名及其含义,对掌握整个经络系统以及加深对经络学说的理解都有一定的帮助。为此新出版的针灸专业教材《经络学》(注)也列专节进行讨论。但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深感教材仅仅谈及十二经脉的命名,似嫌过简。下面就此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505神功元气袋经络热感传特性的研究王裕文王其平王建军(西安交通大学710049)关键词:505神功元气袋;红外热图;热传导;经络现象505神功元气袋使元气通过经络传递,疏达气血,调畅气机,以达到温肾助阳,温中散寒,活血化瘀的效果。经络系统功能关键是...  相似文献   

3.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对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诸方面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针灸学中更具有独特地位。自30年代开始,我国的科学、医疗工作者就对经络的功能及其实质进行探讨。解放后,党的中医政策使得中医中药和针灸经络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1979年和1984年我国两届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近年来针灸、针麻、经络研究的新成果。目前认为,经络实质的研究,是针灸针麻原理研究的关键所在,而循经感传作为经络的主要  相似文献   

4.
浅谈生活环境对经络敏感现象的影响张载信(安徽中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合肥230038)关键词:生活环境;经络敏感现象从《内经》和马王堆出土的大批简帛医书中不难发现,早期的针灸学大大超过中药学的发展。我国古代早期经络学何以如此发展,值得深思。对经络系统的认...  相似文献   

5.
经络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理论的核心.经脉脏腑与脑相关是中西医理论结合的突破口,是21世纪经络理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在总结既往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经脉脏腑与脑相关的研究进展和思路,认为大脑边缘系统-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是经脉脏腑与脑相关研究的核心和神经连接组学的功能结构基础,从而继承、创新、发展中西医结合新理论.  相似文献   

6.
一、经络体外循行的交叉问题, 手六经循行,秩序井然,表里对称。足六经则出现循行交叉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交叉是与各经病候有关。如肝经是动“丈夫溃疝,妇人少肿”,胆经是动“心胁痛不能转侧”。为了贯串其循行路线,不免与邻近经络交叉,经络表里互通,各经有自己的走行路线,也有与邻经互通的路线,所以虽然交叉并不影响每经的由首至尾的循行,经络在人体是上下循行、内外交织的纲状分布,并不影响交叉经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经络皮部即循经路线上的皮肤。皮肤是感觉器官之一,也是抵御外界各种有害刺激的一道防线。研究经络皮部,对中医临床和基础理论将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一、皮部的命名  相似文献   

8.
在经络学说的早期,灸法可能是使刺激量积累而引起经络感传的最主要方法。古时的灸法多是直接灸。直接灸的痛热刺激是最强的,能使痛热感持续积累而产生热循感。文献记载最早定经络的方法亦是灸法。 汉·刘向《说苑·辨物篇》说:“俞跗之为医也……炊灼九窍而定经络”。“定经络”是记载感传的线路,“炊灼九窍”是指灸法。《说文》:“灸,灼也”。《荀子·仲尼篇》:“可炊而傹也”。杨倞注云:“炊与吹同”。“九窍”之“九”下笔与“孔”同,笔误也。因此在孔窍(穴道)上,用艾灸法,口吹之使艾火旺以加强刺激,这便是古人定经络之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气辨析     
正气属中医学的气学范围,是一身之气或人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正气以其运动而发挥防御、调节、修复等作用,具有物质运动的自然科学属性。正气分布到腑腑经络,则为脏腑经络之气;分布到脉之内外,则为营气和卫气。脏腑经络之气和营卫之气的防御、修复和调节作用,可因其构成成分和所在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都是正气的功能体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近些年关于经络学说起源的一些主要观点进行了阐述,同时提出自己对此的看法,认为经络学说是整个中医学整体观的产物,它始自对人体的宏观认识,以及经验性总结和猜测性思辨。  相似文献   

11.
1 “康莱特杯”全国首届中医药优秀学术专著评选活动   为了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中国中医药学会与浙江康莱特药业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康莱特杯”全国中医药优秀学术专著评选活动。该活动将评选一等奖5名,奖金各5 000元,二等奖10名,奖金各2 000元,三等奖30名,奖金各1 000元,优秀奖50名,名誉奖励。参加人员:学会会员(未入会者,须先办理入会手续,方可参加)。参加办法:学会会员将会员证复印件、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1~3本(时间自1979-2000年之间正式出版物)挂号寄到学术部。专著要求:参加评选的学术专著内容要有科学性、创新性、先进性、规范性。注意事项:(1)以下图书暂不列入此次评选范围:①国内外中医药学术会议论文集、学位论文集、各类汇编;②社会科学范畴的图书;③中医药年鉴;④以国外语言文字撰写的中医药学术著作;⑤属于中医药院校、自学考试、成人教育、函授、夜大等方面的教材;⑥中医药译著;⑦中医药科技期刊;⑧中医药音像电子出版物等;⑨中医药科普著作。(2)信封注明“康莱特杯”。(3)截止日期2001年5月1日。(4)颁奖大会拟于9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2 全国首届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   中医五运六气理论是《黄帝内经》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内容,是最有价值的部分,正如有关中医专家所说:“要精通《内经》,必先精通运气。”为了促进中医运气学术研究,拟定于2001年二季度在北京举办“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征文内容:(1)运气理论研究;(2)《易经》与运气;(3)运气与天文、地理等现代科学相关研究;(4)运气临床研究;(5)运气与养生保健;(6)运气学说与中医特色;(7)运气与子午流注、灵龟八法。注意事项:(1)信封请注明“五运六气会议”;(2)没有论文也欢迎参加听讲;(3)征文截稿日期2001年4月30日。 3 全国运气医学系列高级研修班   由刘杰副教授主持研究的项目“中医运气学说电脑应用系统”获部级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医运气学说系统工程的研究”、“中医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电算系统”获国家科技部科技成果奖,该成果对临床治疗疑难病有重要指导意义。其特点是该理论改进了传统运气学说中繁烦的推算手法,使运气学说更易推广。   为了推广上述国家重大科技成果,拟将连续举办“全国运气医学系列高级研修班”,每期8天,费用800元,报名满30人开课。本研修班将聘请中国运气医学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获得者、卫生部中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评审鉴定专家、中国性学会理事、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济南铁路中心医院性医学中心主任刘杰副教授亲自主讲。(1)中国运气医学高级研修班。授课内容:运气医学简史、运气医学基础、运气自然配属、脏象学说、运气经络学说、运气病因学说、运气诊断学说、运气脏腑辨证、运气十纲辨证、运气六经学说、运气互体治法、运气本草学说、运气方剂配伍、运气针灸取穴、运气养生保健、运气医学原理的现代研究。(2)中国运气针灸高级研修班。授课内容:运气针灸沿革、九针运气理论、运气人体解剖、运气纵横经络、运气针刺手法、运气腧穴理论、运气针灸取穴(运气纳甲子午流注法,运气纳子子午流注法、运气脏气法时取穴法、运气养子时刻取穴法、运气移光定位法等)。(3)中国运气高级研修班。授课内容:五运六气学说沿革、学说基础、中国学说(历法、五运、六气、南北政、三气之纪、五郁、相合、同化、六元正纪、学说工具、方药、电脑推算六十运气年表、五运六气之临床应用)。(4)中国运气方阵高级研修班。授课内容:方阵发展简史、太极方阵、两仪方阵(阴阳、气血、升降、动止)、三因方阵(天因、地因、人因、三焦),四象方阵、四时方阵、五脏方阵、六腑方阵、七情(六欲)方阵,运气方阵。(5)中国运气性学高级研修班。授课内容:性学概论(西方性医学的发展与形成、性医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性医学的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基础、性系统、性诊断学、性治疗学)、运气性学沿革、性器官、性基础、性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概要、治疗原则、治疗方法、性学方药、男性疾病、女性疾病、性腺疾病、性偏离、性传播疾病。(6)中国运气生物节律高级研修班。授课内容:人体生物节律、人体生物三节律、运气与人体生物节律、人体生物节律的临床实际应用、人体生物节律劳动安全系统、百年人体生物节律。   参加研修者可任选一种内容,参加两个班以上费用优惠20%。 4 全国首届实用特效中医药技术交流演示会   中医药历经千年而不衰,是因为临床上有突出疗效。为了系统总结推广实用特效中医药技术,拟定于2001年6月在福州市召开首届全国实用特效中医药技术交流演示会。会议内容:主要以演示为主,包括方药、方法、技术、器械、经验、系统理论等,使参加会议的代表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注意事项:(1)欲演示的代表请将详细内容文字稿,有录像带或光盘者一并寄到学术部;(2)有无论文者欢迎参加学习;(3)截止日期2001年4月30日;(4)信封注明“演示会”。 5 全国首届经络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交流会   为了促进经络研究和临床应用,拟定于2001年8月中旬在大连召开“全国首届经络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交流大会”。征文内容是:(1)经络实质及基础理论的研究;(2)中药归经理论研究;(3)经络与中医药临床研究;(4)经络与针灸临床研究;(5)特定穴位与经络、脏腑关系的研究;(6)经络理论在中医、针灸临床中指导作用和意义;(10)经络与脑科学;(11)经络与神经、淋巴、内分泌等的关系研究;(12)对经络的哲学思考;(13)中医经典医籍对经络的总结;(14)经络与气血运行;(15)奇经八脉研究;(16)经络与《易经》;(17)经络与针刺麻醉研究;(18)经络与子午流注研究;(19)经络相关学科研究与应用;(20)经络与现代理疗仪器研究开发;(21)经络与五运六气;(22)经络医疗保健产品评展(经络、理疗、外治、诊断治疗仪器、通经活络药物)。注意事项:(1)信封注明“经络会议”;(2)截止日期2001年6月1日。 6 特别提示   (1)以上各会议每篇征稿限3 000字以下(省部级研究项目限5 000字),300字摘要;(2)来稿请打印或方格纸正楷抄写;(3)自留底稿,恕不退稿;(4)注明参考文献;(5)各会议(除高级研修班外)每人会务费580元;(6)我会正在发展会员,凡具有中级职称(含中级)以上的中医药工作者可申请办理入会手续,电话、信函索取会员入会申请登记表即可。咨询报名电话:(010)64212828,传真:(010)64297983。联系地址:北京市樱花东路甲4号中国中医药学会学术部(收),邮编:100029。  相似文献   

12.
人体的经络感传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以前有人用声发射技术对人体经络感传所发出的信号做过分析。为了探讨经络感传的客观指标,本工作以绵羊为实验动物,旨在激发其足三里穴而沿胃经检测声发射信号,并与其对照经和非经穴作比较,分析声发射信号循经的规律性和特异性。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脉筋骨等,虽各有其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进行着有机的整体活动。这种有机的配合,主要依靠经络的联系。而现代生理学认为,机体内各种生理机能,彼此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机体之所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乃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这里,二者描述的功能极为相似。为了探讨经络的实质,现代医学各学科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迄今为止这个问题还远未阐明。而从神经生理生化学的角度来探讨经络与神经一体液之间的关系的文章并不多见。因此,我们选用了家兔血液胆碱酯酶(ChE)这一生化指标,观察家兔在针刺足阳明胃经“足三里”、“梁门”二穴及对照点的变化,对经络与神经—体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引经药刍议     
引经药又称“向导药”,是指在处方中具有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直达脏腑、经络或病变部位,使药效集中,从而提高疗效的一些药物。“引经”说是以药物归经、脏腑经络理论为根据的。掌握“引经”说和正确地使用引经药,将有助于加深对方剂的理解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经络平衡理论,探究电导法经络测量值的分析方法,考察其对慢性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健康人群82例和慢性肾病人群222例,采用电导法测量手足井穴和原穴的电阻值,分别计算原穴阴阳比值、井穴阴阳比值、原穴手足比值、井穴手足比值、原穴左右比值、井穴左右比值,采用接收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考察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比值对慢性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人群在井穴阴阳比值、原穴手足比值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井穴阴阳比值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618,95% CI为[0.537,0.699](P<0.05),原穴手足比值的AUC为0.727,95% CI为[0.655,0.800](P<0.01)。井穴阴阳比值的最优切点是1.16,灵敏度为0.64,特异度为0.52,原穴手足比值最优切点是1.04,灵敏度为0.68,特异度为0.72。结论 慢性肾病患者的经络平衡处于阴盛阳衰、上盛下衰状态,基于经络平衡的电导法经络测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之气是一种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气的运动是人体乃至自然、宇宙的基本规律。气的物质属性、运动属性及感应性使其能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共振理论相暗合,故可以假设共振运动也是气的一种基本运动形式。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实践,气之“共振”假说可以较合理地解释经络系统、物理疗法及“同气相求”理论,对进一步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科研攻关项目招标中,我院计算机应用研究室和针灸经络研究所的“计算机舌象识别系统研究”和“十四经循行感传循行路线检测及经络机理实质研究”两个课题分  相似文献   

18.
循经感传是比较能够系统地反映人体经络的客观现象之一。近年来,人们对其作了大量观察,已有较多的临床和实验资料给予肯定。当前,进一步地研究循经感传的基本特性和内在规律,从而为揭示经络实质创造条件,应成为一项必要的工作内容。我们采用轻触、重压、艾灸及低频电脉冲等刺激,对循经感传显著者激发感传进行了比较观察,藉以为探讨循经感传的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经络腧穴学是中医院校各层次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与主干课程,是学习针灸学的基础。应根据《经络腧穴学》的课程特点,探索基于课堂学习与基于问题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既要采取基于课堂学习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又要根据课程特点制作基于问题学习的教案,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研究中风(中经络)急性期中医证型与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25例中风(中经络)急性期患者,根据英国OCSP分型,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风火上扰证、阴虚风动证。收集患者的既往史、生活习惯、检验指标资料,探讨中风(中经络)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OCSP分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检测指标的变化。结果 中风(中经络)患者中医证型以风痰阻络证为主。不同性别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OCSP分型患者4种中医证型分布存在差异(P<0.05)。不同证型患者血清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患者尿酸、同型半胱氨酸、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OCSP分型,中风(中经络)急性期中医证型与血清肌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