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豫和,字宣治,号橡村,为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歙县人,享年近90岁。以擅长儿科称著于当时。积六十余年之经验,著有许氏儿科七种:《小儿诸热辨》、《橡村治验》、《怡堂散记》、《散记续编》、《橡村痘诀》、《痘诀余义》、《金镜录注释》。嘉庆年间先后刊行。 本文对许氏儿科学术思想试作窥探。 立论主火 反对滥补 新安医家每以擅长温补著称,然亦不乏注重寒凉者,许豫和尤为突出。许氏认为“外而风寒暑湿燥火之乘,内而乳食生冷甘肥之滞,以及惊恐跌仆麻痘丹疹,莫不由热  相似文献   

2.
《素问*咳论》说:“五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历代医家多崇之,然诸家立论太繁,难得其要领。自明代张景岳以外感、内伤立论起,则纲目分明。然而,诸家率以辛温治外感咳嗽,误人多矣。唯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对温病咳嗽的辨治独出心裁,纵辨三焦,横辨燥湿,确能补前人之未逮,启后人之思路。 笔者兹以《温病条辨》[1](简称《条辨》)、《吴鞠通医案》[2](简称《医案》)医论医案为依据,对其温病咳嗽辨治经纬观探析如下。 1 辨治经纬观内涵 1.1 纵辨三焦《条辨》上焦篇论及咳嗽计9条(第3、4、6、28、29、52、55、56条及“补秋燥论”之第2条);中焦篇论及咳嗽计3条(第17、23、67条),下焦篇论及咳嗽计7条(第31、35、41、47、48、70、78条),可见在温病的上、中、下三焦三个不同病理阶段皆可出现咳嗽。咳嗽是温病的症状之一,而处于不同病理阶段的咳嗽必然带有其所处阶段的病理特点,因此纵辨三焦是温病咳嗽辨治的关键。 1.1.1 上焦咳嗽,其治在肺:吴氏认为:“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1]当然,此等温病未必皆咳,而“咳者,加杏仁利肺气”[1]则已。可见吴氏治上焦咳嗽,力主辛凉,确补前人之未备。向来诸家以辛温统治伤寒温病咳嗽,不知寒为阴邪,太阳为腑属阳,阴邪伤人之阳,自当辛温;而温为阳邪,太阴为脏属阴,阳邪伤人之阴,则当辛凉,诚有以也。虽然辛凉宣上之法已定,但病有轻重,咳有微甚,不可不辨。如“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1]。此较银翘散病轻而咳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景岳全书·伤寒典》的研读 ,发现张介宾从诊法、证候、治法和方药诸方面均对《伤寒论》进行了补充 ,尤其对虚证 (阴证 )伤寒的证候及辨治内容 ,大大丰富和充实了《伤寒论》 ,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而且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新安医家杨以阶是杨氏儿科第14代传人,从事儿科临床50余年,经验丰富。其重视脾胃为本,反对用药过于寒凉;认为小儿并非肾常不足,不宜轻施补益;小儿实证居多,邪气为致病的重要因素,邪去方能正安;临证把握疾病发展进程,分清主次,有序施治。其辨治小儿急性肝炎、结核病、先天性幽门梗阻、无名热等医案见解独到,对临床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5.
《万病验方》又名《订补简易备验方》,是明代新安医家胡正心、胡正言所辑的临证方书,汇集了二人所积验方简省者,充分体现其治病用药特色。该书论及内、外、妇、儿诸科,于痹证治疗经验丰富,善于内外同治,不论内治外治,用药皆以简便验廉为特色。于内治用药精简,辨治得当,善用苍术、白术理脾祛湿,久病及肾则重补益,喜用膏酒滋补,发挥药食同源之效。于外治灵活运用敷、洗、熨诸法,总以祛风除湿、活血行气止痛为纲。  相似文献   

6.
《孙文垣医案》是新安医家孙一奎所著,分为《三吴治验》2卷、《新都治验》2卷、《宜兴治验》1卷。其中辨治痹证颇具特色:宗《内经》之旨析痹证之因,善凭脉辨痹证之病机,善用二陈化裁从痰瘀论治痹证,善用威灵仙、五加皮、海桐皮等治痹证之达药,善调情志以促痹证之康复。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鼻渊病名.唐及唐以前,古籍中仅有对鼻渊病因病机的阐述,且多遵经旨认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宋金元时期,医家开始以清泻胆热、辛散开郁法治疗鼻渊.明清时期,诸医家突破鼻渊病机理论囿于热的认识,提出新观点和治法.根据古今医家辨治经验,鼻渊病因可归为风、火、寒、虚、毒、瘀六因.风为外邪内犯,当辛散通窍;火指脏腑热盛,宜清热通窍;寒乃脏气虚寒,重温散;虚指气虚、精虚、阴虚,重补益;毒指脓毒内结,宜排脓解毒;瘀为气血瘀阻,当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8.
口苦是一自觉症状,其所以能产生,正如《素问·奇病论》云:“胆气虚上溢而口为之苦。”及《灵枢·四时气篇》:“胆液泄则口苦。”由此而知之,临证多从火热证辨治。其病因机制有三:一是外感邪入少阳;再是内伤肝胆郁热;三是痰热内扰。治法均宗“热者寒之”之旨,或以小柴胡和解泄热;或以龙胆泻肝汤清泄肝胆;或以黄连  相似文献   

9.
《医方集解》祛风之剂中,汪昂对于风证的病因病机、辨治用药有独特的认识和见解,体现在详析祛风方理、祛风方列正附、分述治风痛风等几方面。祛风之剂囊括了治痹诸方,而以外风内中、内风自生为主。选方用药体现了汪氏治风而不专用祛风之药的特色,对后世组方有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温疫论》郁热的形成与感染疫邪有关,误治可加重郁热。郁热可分卫分、气分、营分的无形郁热和燥屎、积滞、热瘀导致的有形郁热。卫分无形郁热可用柴胡清燥汤“发之”。气分无形郁热可从吐、下、汗解。营分无形郁热可治以养营阴、透热转气之法。营分燥屎热结者,治以承气汤;积滞郁结者,治以芍药汤加大黄;热瘀互结者,轻则治以调胃承气汤,重则治以大承气汤;热减瘀血不去者,继以桃仁承气汤;瘀去热仍在者,治以犀角地黄汤。阐明《温疫论》无形郁热和有形热结的病机和治疗方法,可丰富吴又可学术思想和温疫学说,促进疫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构建及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伤寒杂病论》中论治眩晕散见于临证各篇,其病因各异,病机复杂,有阴阳虚实之分、寒热水湿痰阻之别,实证多由水湿痰饮为患,虚证多以脾肾阳虚、精血亏虚为因;其治则因证因人各异,重视虚实夹杂的辨治及其预后判断。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与眩晕相关条文的复习和归纳,探析张仲景对眩晕的辨治规律,有利于临床对眩晕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吴贞,字坤安,清·乾隆、嘉庆年间浙江归安(今吴兴县)人。吴少多疾病,遂究心于医,上自《灵》、《素》,下迄金元明清诸家之书,无不悉心研求。对方中行之《条辨》、喻嘉言之《尚论》、柯韵伯之《来苏集》、  相似文献   

13.
《温病条辨》(下称《条辨》)不但系统地论述了温病的证治,而且在方剂的化裁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全书载方205首。现就其中某些方剂的化裁作如下研讨。 一、银翘散 《条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旨,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加减,创制了辛凉平剂银翘散,用于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之候。全方清热而不凉遏表邪,透表而不强行发汗,有轻以去实之能,无助热伤津之弊。此方的化裁有如下情况: 1.在卫营同病或太阴温病内传营血时,将银翘散或除去其中辛散发表之品与清营凉血之品配用,一是治疗太阴温病,二是借其轻清透邪之力,协助清营凉血之品以解营血邪热。如:(1)银翘散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指出,癃闭的病机主要责之于膀胱、三焦,与肺、脾、肝、肾、督脉有关。热邪客于膀胱和膀胱气化不利,针刺京骨、委中;从三焦辨治,实则泻之,注重调肝,针刺三焦下合穴委阳;从肺辨治,"当资化源,以助金气";从脾论治,当分虚实,虚责之于中气不足,实责之于湿;从肝辨治,以疏肝、柔肝、泻肝为主,佐金平木、泻心补脾为辅;从肾辨治,也分虚实,针刺可选择足少阴肾经大钟穴;从督脉辨治,可选任脉之曲骨和阴交,轻者取督脉"脊背之骨穴",重者取任脉"腹间之肉穴"。针刺治疗癃闭,应遵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原则,以选取肝肾二经、膀胱经、督脉的穴位为主。  相似文献   

15.
小儿功能性便秘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反复发作的基本病机为“热、积、虚”。治疗需采用“清、消、补、养”动态序贯疗法。疗程早期以清消之法清热消积通下;疗程中期以补法健脾养阴;疗程后期则以养法调理体质。以中医序贯辨治方案治疗小儿便秘,既可使大便得以通下又可顾护脾胃,同时指导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16.
《温病条辨》系统讨论温病的理法方药,其中对温病斑疹理论的论述颇为精详。吴鞠通在梳理历代斑疹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前贤经验,并结合临床实际加以发展,完善了温病斑疹理论:分析温病斑疹的病因病机,认为温邪外袭,热传阳明而发斑,热入血分而出疹;分别探讨温病发斑与出疹的治法治则与具体方药,提出治斑以清泄阳明兼凉血为法,以化斑汤主之,治疹以凉血透疹、透营转气为法,以银翘散加减主之;并明确温病斑疹治疗中应禁用辛温、发散、升提、补益之药。  相似文献   

17.
杨以阶是现代著名的新安医家,杨氏儿科第十四代传人,从事儿科临床五十余年,经验丰富,医术高超。他重视脾胃为本,反对用药过于寒凉;认为小儿并非肾常不足,不宜轻施补益;小儿实证居多,邪气为致病本,邪去方能正安;对同一疾病攻邪与补益需把握不同时机,合理施用。他辨治小儿急性肝炎、结核、先天性幽门梗阻、无名热等医案见解独到,对临床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18.
周德宜主任医师,是安徽省的名老中医,年近八旬,治医五十余载,学验具丰,尤精于针灸临床,其刺络放血法独具特色。笔者随周老临诊,受诲颇深,兹将周老刺络放血疗法,举述梗概,以冀发扬。 一、分部剌络放血法 该法是据发病部位来选穴施刺放血。病发于头部,刺太阳穴;病发于脐部以上者,刺尺泽或曲泽穴;病发脐以下者,刺委中穴。诸穴位于表浅的大静脉处,宜刺;《灵枢·九针论》曾说,太阴、厥阴、太阳经,均为多血之经。血多者宜出血,太阳穴为经外奇穴,治头面诸疾有奇效,尺(曲)泽、委中为合穴,多主脏腑疾患,故周老觅而用之。临  相似文献   

19.
痿证之生,《内经》认为系由五脏之热所致。其热,后世医家多解释为阴虚所生之热。在治法方面,尤其强调退热莫如滋阴,滋阴莫如独取阳明。然而,从临床实践观之并非完全如此。笔者认为,辨治痿证切莫囿于前述,应据证求因、审因论治,兹举病案五则,以供临证参考。 一、温补脾胃案 刘某,女,21岁,未婚,农民。1989年7月12日诊。 患者双足发软,不能站立、步行月余。  相似文献   

20.
辨症施治即辨证施治,又称辨证论冶,是指在中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分析四诊所得的临床资料,辨求证侯的因机属性,作出确切诊断,从而据以给予恰当及时的治疗。辨症施治是中医理论极为重要而常用的基本概念,对理法方药的临床运用作出了简明精当的概括和总结,成为中医学术的基本特点之一,此已为医界所公认。辨症施治主导思想,早在《内经》中即已奠定基础,汉代张仲景加以发挥和创造,其《伤寒论》各篇题作“辨××病脉证并治”可谓是“辨症施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