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为了说明阳气失常在外感病发病中的重要性,举了四种外感病的病因病机及主证,即:“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此段论述颇为精当,然明代吴昆认为其中存有错简,在《吴注黄帝内经素问》中作了更动,把“因于寒”三字移至“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前,把“欲如运枢……”十二字移接上段,此改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现中医院校各版教材对吴昆的更动基本上都作肯定性的介绍。但愚以为吴昆此举是改是成非,且不说其无考证之据,仅从文理、医理上分析,也是不可笃信。  相似文献   

2.
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不论在热病还是在杂病方面均有丰富的辨治经验。在他的代表著作《温病条辨》中,即附有疟、痢、疸、痹、便血、咳嗽、疝、瘕等证的理法方药。在其临床诊籍《吴鞠通医案》中,更能充分地反映他治疗内、妇、儿各科杂病的技艺。本文就吴氏治痢理法方面,结合后世的临床,试述于后,抑或俾益于吴氏学术经验的学习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明*吴有性在<温疫论>[1]中较系统地论述了膜原学说.这一学说,是吴氏引伸<内经>有关膜(募)原论述,创造性地应用于温疫病诊治之产物[2].它不但对温疫病诊治具有指导意义,且对非温疫病的某些病证诊治也有指导或借鉴意义.为此,本文对吴氏膜原学说试作探析.  相似文献   

4.
吴有性,字又可,是明末著名的医学家。所著《温疫论》是专论温疫病辨治的一部重要著作。吴有性在《温疫论》中,对温疫的病因、病理、感染途径、症状、治疗等各个方面,悉心研讨,探微索奥,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见解,较之前人有许多重大的突破。特别是吴氏的温疫治疗观,对后世温病学家的影响尤为深远,对温病学说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仅就吴氏的温疫治疗观略作探讨,谬误之处,希不吝指教。  相似文献   

5.
新安医学,源远流长,特别自明清以降,更是名家辈出。根据医学史料有关文献记载,尚不完全统计,自宋至清末,有张杲、汪机、吴昆、方有执、江瓘、徐春圃、程郊倩、汪昂、程国彭、郑梅涧等著名医家532人以及他们的著作449部。他们学术思想极其活跃,各有特色:有的在理论研究方面造诣精深;有的在临床方面见解独特;有的在古医籍的诠注与阐发方面成绩卓著;有的在本草与药物学方面发明颇多。总之,新安  相似文献   

6.
三承气汤,即大、小承气及调胃承气三汤之合称,方出自《伤寒论》。承气之用,早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盖用之当,可化险为夷而有立竿见影之效。古往今来,不少医家就直接饮誉于此。医家所用,各有其得,亦各有其法,然数《温疫论》作者吴有性用精论详,且别具一格。本文试就吴氏运用三承气汤治疗温疫的经验探析如下,以冀对临床治疗急性病症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临床上湿热病,因其湿性氤氲淹滞,与热相合则如油入面,故病势常缠绵难愈,治病也深感棘手。笔者重温吴鞠通《温病条辨》,觉吴氏于湿热合邪证治,别具心得,颇给人以启发。本文试就其中有关论述,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一、温热毒邪属于戾气 现行《温病学》三版教材把“温热毒邪”作为与戾气并列的病因(四版征求意见稿与此相同),其所引起的疾病即各论中的温毒,包括大头瘟、烂喉痧两个具体病种。 在戾气之外提出“温热毒邪”既有理论失误,又有逻辑混乱。人们知道,有关这类病因,王叔和提出过时气,异气,巢元方提出过乖戾之气,吴又可综合各家之长提出了杂气,疫气、戾气等。其致病都有传染与流行的特点。尤其是吴氏论述疫病最详。他认  相似文献   

9.
吴又可,字有性,明末江苏震泽人,为我国十六世纪杰出医学家之一。他针对疫病流行的情况,引用《内经》理论,创立温疫学说。《温疫论》一书,对中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温病学说影响极大。本文试就《温疫论》与吴氏的学术思想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吴澄,字鉴泉,号师朗。安徽歙县人,清代医家。幼颖悟而嗜读《易经》,并随其父客于江浙间。因求功名未中,遂精研《内》、《难》,著《新方论注》四卷,《注新方汤头歌括》一册,以传于世。吴氏以济世之心,自叹“外感类内伤,  相似文献   

11.
吴昆,字山甫,号鹤皋,安徽歙县澄溏人,生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卒于明泰昌一年(1620)?享年69岁。 吴昆自幼英异,聪明过人,为文章,藻思横发。因举子业不售,遂专事歧黄。就学于邑中余午亭,居三年,与师论疾,咸当师心。师乃建议他遍游全国,结交天下名士。昆于是“由三吴,循江浙,历荆襄,抵燕赵”,负笈万里,拜访名流,虚衷北面,取善发蒙,不下七十二师。由此获医经之奥旨,得家世之心传,学业由此大进。游归,先后悬壶于宛陵(今安徽宣城)、姑熟(今安徽  相似文献   

12.
吴鞠通氏,不仅为温病学之大家,且对内伤杂证颇多创见。兹不揣浅陋,仅就《温病条辨》(简称《条辨》)和《吴鞠通医案》(简称《医案》)中有关痰饮的论治,试作蠡测之析。 一、治内饮,宗“饮属阴邪,非温不化” 1.辛散逐饮:吴氏认为:“饮家反渴,  相似文献   

13.
徐夜,系山东桓台县新城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生于仕宦家庭,初名元善,字长公,号小峦。曾祖徐淮,系万历进士,山东“四君子”之一,累官云南布政使。祖父徐东庭,贡生,官州同知。父亲徐熙如,兄弟六人,不是贡生、廪生,就是庠生,家庭生活十分优裕。不幸的是三岁失父,母年二十,不得不随母寄居外祖家中。外祖王象春,系王渔洋的十七叔祖,擅长诗文,是明代东林党的主要成员。徐夜自幼聪颖,束发攻诗,为外祖所爱。刚满15岁时,随外祖春游,见农民吃力地车水浇地,写了《闻歌》一首:“辘辘鸣,井深浅;楼高高,去何远。”意蕴丰富,耐人寻味,博得外祖夸赞。长山艺人黄戏寰谱曲咏唱,顿时名声大噪,当地文士均与之交游;同年又考中秀才,亲人倍加  相似文献   

14.
清·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是近代医家推崇的温病学名著之一。该书凡例中说:“首卷历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始。”称为原病篇。原病篇相当于全书的总纲,此篇引《内经》原文十九条,内容涉及温病病因、病理,诊断、治疗诸方面。其中针刺治疗热病条文有七条,尽管如此,但吴鞠通在上、中、下三焦篇中却没有一处是用针刺治疗温病的。那么,原病篇刺热内容与吴氏治疗温病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15.
《素问*咳论》说:“五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历代医家多崇之,然诸家立论太繁,难得其要领。自明代张景岳以外感、内伤立论起,则纲目分明。然而,诸家率以辛温治外感咳嗽,误人多矣。唯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对温病咳嗽的辨治独出心裁,纵辨三焦,横辨燥湿,确能补前人之未逮,启后人之思路。 笔者兹以《温病条辨》[1](简称《条辨》)、《吴鞠通医案》[2](简称《医案》)医论医案为依据,对其温病咳嗽辨治经纬观探析如下。 1 辨治经纬观内涵 1.1 纵辨三焦《条辨》上焦篇论及咳嗽计9条(第3、4、6、28、29、52、55、56条及“补秋燥论”之第2条);中焦篇论及咳嗽计3条(第17、23、67条),下焦篇论及咳嗽计7条(第31、35、41、47、48、70、78条),可见在温病的上、中、下三焦三个不同病理阶段皆可出现咳嗽。咳嗽是温病的症状之一,而处于不同病理阶段的咳嗽必然带有其所处阶段的病理特点,因此纵辨三焦是温病咳嗽辨治的关键。 1.1.1 上焦咳嗽,其治在肺:吴氏认为:“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1]当然,此等温病未必皆咳,而“咳者,加杏仁利肺气”[1]则已。可见吴氏治上焦咳嗽,力主辛凉,确补前人之未备。向来诸家以辛温统治伤寒温病咳嗽,不知寒为阴邪,太阳为腑属阳,阴邪伤人之阳,自当辛温;而温为阳邪,太阴为脏属阴,阳邪伤人之阴,则当辛凉,诚有以也。虽然辛凉宣上之法已定,但病有轻重,咳有微甚,不可不辨。如“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1]。此较银翘散病轻而咳重。  相似文献   

16.
新安医籍<商便奇方>3卷、<儿科方要>1卷见于2003年中国中医科学院郑金生先生主编的<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属中国大陆失传、在日本收藏的中医古籍.<商便奇方>为明代徽州休宁(今安徽省休宁县)医学训科程守信所撰,是一部方便徽商应对急病与常见病的实用医学手册,此书对研究中医学和徽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儿科方要>是徙居浙江杭州的歙县(今安徽省歙县)医家吴志中、吴元溟父子所撰,此书含有吴氏父子的临床心得,是一本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中医儿科文献.  相似文献   

17.
据《寒柳堂集》《癸辛杂识》《云笈七签》《赤凤髓》等文献,结合历代史方志,对华佗医事再行补充考证。华佗医案记载以《三国志》《后汉书》《华佗别传》为主,9种文献共载31则。华佗医著载14种,即《华佗内事》《华佗察声色要诀》《华佗望形察色并三部脉经》《华佗枕中灸刺经》《华佗方》《华佗内照图》《华佗服食论》《华佗书》《青囊书》《急救仙方》《华佗老子五禽六气诀》《华氏中藏经》《华佗外科方》《华佗济急仙方》。《癸辛杂识》载麻沸散主药可能是西亚产植物“押不芦”。参照《云笈七签》动作要领和《赤凤髓》中的重点动作图示,论述五禽戏的各式要领和具体动作。根据《中藏经》中所述地名、部分中药名称和使用情况以及篇章内容文义,认为存在六朝及两宋手笔痕迹,其版本分为仓司本和楼群钥校注本两种,苏州周锡瓒以新安吴氏刻本补其缺,从《攻媿集》内录跋附后,通过整理,形成较为完善的后世传本。  相似文献   

18.
达原散出自明·吴又可《温疫论》。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 芍药、黄芩、甘草组成。原注云:如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经也,本方加柴胡一钱;如腰脊项痛,此邪溢于太阳经也,本方加羌活一钱;如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此邪热溢于阳明经也,本方加干葛一钱。吴氏又在原方基础上,加大黄、葛根、羌活、柴胡,名三消饮。治疗时疫邪伏膜原兼有三阳形证,膜原尚有余结者。清·雷少逸去知母、白芍,加藿香、半夏,生姜,名雷氏宣透膜原法,治疗湿热证,身痛有汗,肢重脘惫。笔者常以达原散加减治疗湿热病证,每获较好的效果。兹就临床应用经验和体会附录于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三仁汤始载于吴鞠通《湿病条辨》上焦篇,由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组成,用甘澜水煎服。本方乃吴氏师承叶天士湿温案用三仁之原意,阐发而创制。方中杏仁辛苦开上,宣畅肺气,通调水道;蔻仁芳香苦辛,善宣中焦,醒脾化湿;薏苡仁甘淡导下,渗泄湿热而益脾;配以苦温除湿、理气消满之半夏、厚朴和淡渗利湿及透热之通草、滑石、竹叶。诸药合之,轻疏灵动,具有开上、宣中、渗下之功,使三焦宣畅,湿热分消,邪去正安。在临床应用中,凡因湿邪或因湿与热合,致三焦气机不畅、升降无权、清浊失司者,下之则伤脾、寒之则湿凝、滋之必助湿、温之易化热、汗之则伤阳、燥之则伤阴,然以三仁汤随证加减治之则无上述弊端,不但  相似文献   

20.
在新形势下,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正视其矛盾后,探求其切入点,抢占其制高点,抓住其闪光点,培育其增长点,并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才能充分发挥其效力,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