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述及下利条文有60多条,方有20余首。现综合分析如下:一、实热型:多由邪热侵犯肠胃;或素体阳盛,邪从热化所致。其中,有太阳病误下邪陷阳明的葛根芩连汤证,少阳邪热内迫阳明的黄芩汤证,阳明府实、热结旁流的承气汤证,肝经湿热的白头翁汤证。1、太阳病误下邪陷阳明之葛根芩连汤证:表证误下,邪热内陷,阳明热盛,迫津  相似文献   

2.
3.
在《伤寒论》397条文中,就有137条涉及脉诊,并专列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集中地论述脉诊,可见《伤寒沦》十分重视脉诊的应用,本文就此作一分析。脉诊在伤寒辨证中的运用1,以脉定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伤寒论》就十分注意运用脉诊来确定外感疾病的性质。如“辨脉法第一”指出:“凡脉大浮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  相似文献   

4.
5.
俞根初(1734~1799年),浙江人,前清名医。世居绍兴陶里村,因医术精湛,排行居三,人称俞三先生。俞氏生于世医之家,早承家学,遍读古今医书, 汲取各家之长,对仲景学说研究尤深,多有发挥。注重临床实践,擅治外感热病,每能起沉疴,救危亡,尔立之年即医名大振,妇孺咸知,远近求诊者门庭若市,十有九验,疗效卓著,病家敬之如神。且学识宏博,谦恭广交,故蜚声医坛,誉满杏林,在乾嘉之间历四五十年而不衰。  相似文献   

6.
科技新书目71—251 1984年4月出版估价1元张启基王辉武编本书是学习和研究《伤寒论》的工具书。全书十章。首列宋本《伤寒论》白文,并有新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虽以六经分证,但其病机变化主要落实在有关脏腑,对五脏各有不同治法。其治肝法包括疏肝理脾、温肝散寒、养肝通络、柔肝缓急、凉肝解毒、制肝安胃等法,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 一、疏肝理脾法:以四逆散为代表方,主治肝郁气滞导致肝脾不和、腹痛泄利或四肢逆冷者。四逆散的创制使后人认识到肝病易影响脾胃之一斑。自丹溪倡“六郁”后,更视肝气郁滞为肝病现律之一,以疏肝为主的治郁法应用尤广。诸如《局方》逍遥散、《景岳全书》  相似文献   

8.
9.
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为体系,以理法方药相结合为形式,开创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先河。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的重要学术内容和治疗手段,虽然在《伤寒论》中论述不多,但作为研习《伤寒论》及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治,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兹就《伤寒论》中有关针灸疗法的应用作一粗浅地探析,以供同道在学习应用中参考。  相似文献   

10.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特点,也是祖国医学的精髓.正确的辨证论治,必须以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为思想指导,以临床证侯为客观依据,准确地选方用药.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典范,要掌握其书中辨证论治的理论和规律,就必须对其所论述的每一个证侯给以真正的认识和确切的理解。古代《伤寒论》注家虽然在这方面做过很多工作,但有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今天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图法分类号R222.2腹痛是内科疾病的常见症候之一。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腹痛的证候、病机及治法等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其论述精辟,辨证准确,对后世影响较大,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腹部内有肝、胆、脾、胃、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手足三阴、足少阳...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历代名医辈出,而张仲景及其著作则占有特殊地位。其《伤寒论》一书乃继《内经》之后的又一部中医巨著,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具备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专著,为祖国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乃学习中医者的必修课目。然而,本书文字简朴,医理深遂,不但以条文形式作为体裁,且沿用了汉代以前的“省文”、“倒装”、“插叙”、“举宾略  相似文献   

13.
为了准确地把握伤寒论课程回归临床对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际意义,笔者对2000级中医专业4个班种进行了<伤寒论>临床实践教学的同步对比研究.现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4.
15.
从病因、病理、证治几方面,对<伤寒论>的寒厥、热厥、气厥、痰厥、脏厥、蛔厥以及寒热错杂厥进行扼要阐述,同时对有关类似证进行鉴别.<伤寒论>之厥证不同于内科疾病中猝然昏倒而多能苏醒的厥证.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历代医家评价很高,如徐灵胎曾说;“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万病皆通。”《伤寒论》之所以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确立的辨证论治体系是以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作为指导思想的,而且还包含了部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在内。因此,正确理解和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伤寒论》中的内容,有助于深入了解《伤寒论》的精神实质。今就《伤寒论》中的辩证法思想,试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7.
对《伤寒论》苓桂术甘汤证,后世医家各有诠释,但并无统一认识,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及临证所得,试作探析. 1 前贤观点存疑 《伤寒论》67条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对此证的认识在"脉沉紧”之前后文关系及主治证上后世医家有三种观点.其一,认为苓桂术甘汤证仅适用于心下逆满、起则头眩、脉沉紧等证,不包括"身为振摇”,认为"身体振摇”是真武汤证.如丹波元坚、柯琴、张路玉等.其二,认为"身体振摇”与"心下逆满,头眩”等都可用苓桂术甘汤.如尤在泾、成无己、喻嘉言.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将外感疾病过程中表现的复杂证侯归纳为六经病证,每一经病除了本证之外,又各有兼证和变证,这不仅反映了六经所系经络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而且也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具体表现。六经病证除统赅疾病的八纲证候错综互见和彼此转化外,还运用了八法进行施治,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伤寒论》中所奠定的辨证论治原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中养阳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而对其养阴法论及者较少。其实,作为一部阐述外感疾病辨证施治专著的《伤寒论》,对于养阴法的运用非但极为广泛,而且很有见地。本文仅就《伤寒论》有关养阴法运用方面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两方面的足够重视。一、益汗和阴太阳中风为外感疾病初期证候,其病理特点为“阳浮阴弱”(12条),表现症状为恶风发热、汗出脉缓,用桂枝汤发汗解肌、调和营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中六经辨证,历代医家阐幽发微,立论精详,然书中鲜明的汤方辨证内容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阐明,甚至悖逆于仲景本意。兹将《伤寒论》汤方辨证的旨意及其具体运用探析如下。1汤方辨证的主旨要义汤方辨证,就是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着重辨识各个方剂所主治的证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