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郑渭占,字梦熊(1882——1966),晚年自号松巢老人,为西园喉科之后裔,积六十年之临床经验,名著于徽浙之间。笔者整理其医案数以千计,初具体会,今特介绍其一二。 一、力主辛凉,着眼疏降 咽喉为肺胃之系属。外感时邪病毒客于咽喉,病之初期多在卫分气分之间。《医学正传》有“喉症沾实之法,先宜发散,次宜清凉”之说,但郑老力主辛凉清里而兼散表。里热宜降火,常用连翘、银花、石膏之类;表证宜疏达,每用薄荷或桑叶,恶寒重者则加荆芥,防风,惟不用麻黄、桂枝等辛温峻汗之品,连寒邪束表者亦不例外。推求其意,当因表寒  相似文献   

2.
三虫散加味治疗顽证二则王清国(贵州省贵定县城关镇卫生院551300)关键词:三虫散;乳腺增生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三虫散组成:全蝎、蜈蚣、僵蚕。此三药素以熄风止痉、通络止痛、解毒散结称著,久病入络,非草木之品所能宣通,必假虫药搜络开痹,攻决络中积久之瘀痰...  相似文献   

3.
传统医学的顽痹包括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具有缠绵难愈、历节肿痛、骨节蹉跌等特点,治疗上颇为棘手。顽痹之所以经久不愈、深入骨骱,多责之于“伏、顽之痰为患”。在“病痰饮,当以温药和之”的治则指导下,于治疗风湿药中酌配剔痰祛积之品如白芥子、白附子、白僵蚕、制南星、皂刺、竹沥等,可显增强疗效,有效地抑阻病情发展,消除或缓解关节肿痛。  相似文献   

4.
国医大师徐经世认为,痛风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痛风非风,病在肝脾肾,责之湿痰瘀”;应采取分期分型相结合的方法辨证论治,活动期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活动期的湿热痹阻型和慢性活动期的痰瘀互结型,缓解期以脏腑阴阳为纲,分为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两型进行论治;尚应辨证辨病用药相结合,久病配合使用虫类药物,治疗过程中注意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5.
桥本甲状腺炎乃虚实夹杂之证,主要以脾气亏虚为本,气滞、痰凝、血瘀为标,病邪壅于颈前而发病,治以益气健脾、行气活血化痰为主,并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期论治。本病早期多属气郁痰阻、痰瘀互结之证,治宜标本兼治;甲状腺功能亢进期多属肝火旺盛或阴虚火旺之证,当以治标为主;甲状腺功能减退期多为脾肾两虚之虚证,当以治本为主。  相似文献   

6.
《温病条辨》(下称《条辨》)不但系统地论述了温病的证治,而且在方剂的化裁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全书载方205首。现就其中某些方剂的化裁作如下研讨。 一、银翘散 《条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旨,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加减,创制了辛凉平剂银翘散,用于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之候。全方清热而不凉遏表邪,透表而不强行发汗,有轻以去实之能,无助热伤津之弊。此方的化裁有如下情况: 1.在卫营同病或太阴温病内传营血时,将银翘散或除去其中辛散发表之品与清营凉血之品配用,一是治疗太阴温病,二是借其轻清透邪之力,协助清营凉血之品以解营血邪热。如:(1)银翘散  相似文献   

7.
历代医家对哮喘病病机的见解颇多迥异,对其治疗多宗“发时治肺”、“平时治肾”的法则。笔者为求索更好的治效,试就其病因病机、治疗法则等略陈管见,以期诸同道教正。 病因病机 一、历代医家的见解 1.主痰说:朱丹溪认为“哮喘专主于痰”。近代陈氏也认为“哮喘以痰为本病主”,因宿痰内伏,能反复发作,故不论其痰从何而来;发病之期应以痰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治疗必须达痰。  相似文献   

8.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云:“ ……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文承上段在表之温邪挟风,治用辛凉轻剂加薄荷、牛蒡之属,以透风于热外。否则,风温阳邪化燥伤津,就将出现本段所述之变化。但其中“水主”作何解释?各  相似文献   

9.
我们曾以麻杏甘石汤加减治疗大叶性肺炎9例。现报告于:临床资料1、病例情况:9例患者中男8人,女1人,最大年龄62岁,最小者19岁;最高体温40℃;持续时间最长者达10天。2、主要症状:大部分部病例均有畏寒发热,咳嗽吐脓性黄痰,兼咯铁锈色样痰,胸痛,舌质红苔黄,脉浮滑、或弦滑。3、主治方药(麻杏甘石汤加味):麻  相似文献   

10.
《医方集解》祛风之剂中,汪昂对于风证的病因病机、辨治用药有独特的认识和见解,体现在详析祛风方理、祛风方列正附、分述治风痛风等几方面。祛风之剂囊括了治痹诸方,而以外风内中、内风自生为主。选方用药体现了汪氏治风而不专用祛风之药的特色,对后世组方有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有清一代,为将人犯快速、有效地缉拿归案,针对不同情形、不同目的采取不同的缉捕策略:为捕得真盗、搜得真赃,运用掩捕之术;对共同犯罪,“以盗捕盗”,从内部瓦解;为避免捕役之弊,舍捕役而“以民捕盗”;运用购线和悬赏的方式换取人犯的信息和臣民的协捕;允许因缉捕不力而承担责任的缉捕主体戴罪缉捕以调动其缉捕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清初安徽桐城医家余霖所著的《疫疹一得》,对热疫的证治作了系统的论述。热疫以肺胃为窝巢,因胃为十二经之海,故其热毒之邪每每淫及十二经,戕害百骸,从而出现种种变态无恒的恶候。鉴于余氏治疗多以清瘟败毒饮为基本方,其变化主要在“按症加减”中,故对此探讨就成为研究余氏治疫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 疫症恶候共五十二症,除腹痛不已、舌长、战汗外,其余四十九症余氏皆以清瘟败毒饮加量(指重用某些药物)或再加味治之。清瘟败毒饮系白虎汤、凉膈散、黄连解毒  相似文献   

13.
冲脉是奇经之一。“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素问·骨空论》),“其上者出于颃颡,……其下者注足少阴之大络,……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趾间”(《灵枢·逆顺肥瘦》)。冲脉通过经络与心、肾、脾、胃相络属。冲脉秉先天肾气...  相似文献   

14.
清法是中医治疗八法之一,也是治疗月经病的常用方法。《医宗金鉴·妇科心法》曰:“妇女经血逆行,上为吐血,衄血及错行,下为崩血者,皆因热盛之。”清·唐容川亦提出:“清火即是补血”、“宜凉者多”的治疗原则。临床用清法可以治疗月经先期、月经量多、崩漏、痛经、月经落后、经断复来、倒经、闭经等症。其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15.
新安郑氏喉科是中医学历史上的重要学术流派。郑氏喉科总结咽喉温热诸病的共性规律,以“风”命名咽喉温热诸病,提示“风”邪为喉风的共性病因;遵从《内经》“风”邪“辛凉而散”治则,将“以甘缓之”优化为“兼养阴以制之”,形成了涵盖喉风的喉科疾病命名方法和因机证治相一致的“辛凉养阴学说”;其“养阴”具有驱邪泻实、制约辛味药辛散太过、防病传变和补阴护津的四重作用,彰显了“以养阴为贵”的治疗学特色。治疗喉风的辛凉养阴法是继辛温发表、苦寒清热的治法创新。  相似文献   

16.
郑梅涧《重楼玉钥》之“拦定风热”,是针对喉科某些疾病初起“风邪热毒蕴积于内”、“气凝血滞,不得舒畅”的病机特点,而采用凉血散淤、清热解毒兼以辛散的一种疗法。主要方有紫正散、地黄散、辛乌散、冰硼散等。  相似文献   

17.
湿疹一病,中医文献记载颇多。如浸淫遍体滋水淋漓的称“浸淫疮”;发于耳部叫“耳旋疮”;在腘窝等处的称“四弯风”;在肾囊部的称“肾囊风”;发于小腿部,由于下肢静脉曲张引起者称为“静脉曲张性湿疹”;患于乳晕部的称为“乳晕部湿疹”。以上临床统称为湿疹。 湿疹之病,在临床上往往缠绵难愈。其病因,外因多由风、湿、热客于肌肤引起;内因多由脏腑失调,肝胆郁火,脾湿不化,血虚风燥所致。  相似文献   

18.
天下有似是而非者,实为无限。将复略说故事,以示后人之不解者。 昔,汝南有人于田中设绳罥以捕獐而得者,其主未觉。有行人见之,因窥取獐而去;犹念取之不事,其上有鲍鱼者,乃以一头置罥中而去。本主来,于罥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村里闻之,因共为起屋立庙,号为鲍君。后转多奉之者,丹楹藻梲,钟鼓不绝。病或有偶愈者,则谓有神,行道经过,莫不  相似文献   

19.
痒证既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伴发于多种疾病中。可分成虚实两大类型。实证多系风、热、湿、毒、虫所致,多与肺、心、脾三脏有关;虚证则因饮食劳倦,七情内伤引起的气血不足,肝肾阴虚,冲任失调所致,多与肝肾二脏有关。实痒治宜祛邪为先,可予疏表祛风,清解通利之品;虚痒治宜扶正为主,可用调补气血之品。虚实兼挟者则应标本兼治。兹以虚实为纲,分述证治如下:  相似文献   

20.
脾不独主运化 "脾主运化”是脾脏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此说于今人已成准绳,今之方书已皆释为脾对于水谷具有消化、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每论及此,皆以<黄帝内经>之说为依据.<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然细考之,则难以令人信服,<素问*六节脏象论>所云"转味而入出者也”之功能乃脾、胃、大肠、小肠等脏腑相互配合而共同产生的,非独脾也;<素问*经脉别论>着重强调了脾之转输、布散精气的作用,而其化物功能则未明言,不能以错简遗漏之说释之,因经文已明言"游溢精气,上输于脾”,可见,饮食物在未经脾运化之前已化为精气.因此,"脾主运化”确实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