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父泽涛公,字韵松(1894~1967),自幼随曾祖传殷公习医,据云系七世方脉,兼擅针灸,曾从先大师广西柳州罗哲初先生习达摩派针灸,又继授业于上海恽铁樵先生。博采众家之长,悬壶于庐州,治病每多奇效。兹将侍诊时所录之儿科验案选录之,以供同道参考。 一、小儿暑热证案 刘某,女,3岁。1952年闰七月四日诊:身热微恶寒,掌心热,烦躁不宁,汗出,小便赤,口渴欲饮。乃伏邪受暑湿之引而发,故烦热汗出。当清解为治。 处方:青蒿、川贝母各3g,生鳖甲、茯苓、天花粉、厚朴花各6g,白扁豆头九朵。一剂知,二剂已。  相似文献   

2.
1.暑邪刼夺血分 李××,男,19岁,社员。1965年8月14日就诊。患者三天前在酷日下劳动,晚即壮热头痛,汗出淋漓,口渴引饮,当地药农给草药一帖(药物不详),其热持续不解,小便极少,延至次日晚,复神志不清,今晨口鼻出血,急邀余诊.见其面赤肢厥,答非所问,胸、背、颈部出现红紫斑点,体温40.2℃,身热如燔,尺肤如灼,脉细微数,舌质绛干。病势险恶,余急投凉血散血、清心开窍之剂,选用余氏犀地清络饮加减。药用:水牛角100克,生地、麦冬各30克,丹皮、赤芍、桃仁、淡竹叶、菖蒲、郁金、紫草各10克,茅根50克,灯芯5寸。日进二剂。服药前先服童便一杯,灌下紫雪月1支。  相似文献   

3.
暑咳治验     
例1.王某,女,56岁,1986年8月26日初诊。始由外感,咳嗽痰多,胸部满闷,动则汗出,夜不能寐。曾经抗生素及止咳治疗两周余,咳反较前加剧,转诊中医。咳嗽频作。痰粘稠,胸闷身热,汗多不解,头胀似裹,不欲饮,溲短而黄、大便时溏,舌苔黄腻,脉濡数。证属暑湿犯肺,遏伤脾土,湿聚成痰,壅塞气道,酿为暑咳。治似清暑宣肺,化湿和脾。处方:香薷、厚朴、藿香、佩兰、杏仁、半夏各9g,炒扁豆12克,茯苓15g,滑石30g,甘草3g。3剂,水煎服。8月30日二诊:药后咳减,汗止纳增,唯午后似感微热,原方加青蒿9g,再取3剂,5日后随访,病愈。 例2.黄某,女,45,炊事员。1987年9月1  相似文献   

4.
论阳明之汗     
《伤寒论》阳明病属里实热证,“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其外证云何?“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7)。里热外达,必见身热;热蒸液泄,汗自出焉。观太阳中风有自汗,少阳有合目则汗,少阴亦有阳虚不能固表而自汗出,但均不如阳明汗出为甚,故仲景云:“阳明病,法多汗”(201)。阳明之汗与化燥、成实、发黄等证之机转至关紧要,谨试论之。  相似文献   

5.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中“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提法,实为后世治湿温开辟了新的途径。其通阳是专指湿温之邪易蒙阳气而言,用分消宣化、通利小便之品,使弥漫三焦之湿热从膀胱而去,笔者运用通阳法治疗湿温病,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介绍如下。 例1 章××,男,13岁;1982年8月11日初诊。开始发热恶寒,汗出热不退,1天后来院门诊。体温38.7℃;血象:白细胞6400,中性62%,淋巴38%;疟原虫未见。按上感处理2天,热不见退,口不渴,胸闷不食,有时  相似文献   

6.
李某,男,47岁,农民。因恶心、少尿、浮肿1周,于1989年5月13日入院。询问病史,患者于5月3日突然憎寒壮热,热势不减,5月5日在当地某医院就诊(诊断不详),予以青、链霉素肌注,并在8h内补液2500ml,汗出热退,继之水样泻日行4~5次。5月6日泻虽止,但出现腹胀、纳差、恶心、少尿、浮肿等症。入院时诊见:精神委  相似文献   

7.
儿科中的一些疾病,用外治法行之有效,案十则如下。 一、淋洗法 案1.感寒停食:王某,男,6岁,1985年5月6日诊。感寒停食,腹膨胀痛,不思纳食,大便量少,不发热。用生姜、紫苏叶各30g,煎汤,置浴盆内,乘热以小凳坐盆中,自上而下以手揉其腹,并以汤淋之,至水冷即止。每日淋洗2次,连用两天症状消失。 按:本案治疗方来源于《幼幼集成·卷三·食积证治》。寒则凝结,热则流通,因感寒停食,脾  相似文献   

8.
一、桂枝汤治功能性便秘 李某,女,52岁,1983年9月6日诊。患功能性便秘两年余,先后服用麻子仁丸、五仁丸及承气之类等均未奏效,服果导8~10片仅能通畅一时。刻诊:便干如羊屎,5~7日一行,大便艰难,伴神疲乏力,失眠多梦,不思饮食,常自汗出,易患感冒,舌淡、苔白,脉浮缓。辨证为营卫失和、肠道失润。治宜调和营卫、润肠通便。方用桂枝汤加味:桂枝15g,白芍45g,肉苁蓉20g,首乌30g,当归15g,大枣15枚,生姜3片,炙甘草10g,水煎服。3剂药毕,大便2日一行,上方出入继服15剂,大便如常,随访5年未发。  相似文献   

9.
一、梦游证 汪某,男,10岁。1985年3月22日初诊。月余以来,夜眠不酣,寐后独自起床,始为循床摸壁,后欲外出活动,神志始终恍惚。唤醒后复寐乃作。迭经中西医用镇静安神法治疗,但仍夜夜发病。诊见:面黄,神萎,易恐善惊,时呕,小便短赤,舌质淡,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心胆气虚,痰火内扰。治宜清心化痰,益气安神。处方:太子参15g,炒黄连3g,龙骨(先煎)12g,炙黄芪、朱茯神、姜竹茹各9g,法半夏、  相似文献   

10.
苍术防风汤见于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由苍术、防风、麻黄、生姜组成。原为沼飧泄而设,笔者用之于多种疾病收效满意,现举一二: 一、泄泻 刘某,男,53岁,1983年3月10日初诊。“慢性肠炎”4年余,每食肥腻或受凉即发。来诊时,腹泻腹痛,大便稀薄,无脓血,日行4~5次,伴胃脘冷痛,纳呆,舌淡苔白腻,脉儒缓。证属寒湿滞留,搏结不散。治宜温散寒湿,兼以培土。用苍术18g,防风、扁豆各15g,炙麻黄、川芎各6g,干姜9g,桔梗、山楂、枳壳各12g,服3剂后,诸症有减,去川芎再进15剂而愈。  相似文献   

11.
人参能补益五脏六腑,对血少气弱的小儿尤其适宜。笔者在儿科临床常用于以下病症。 一、婴幼儿单纯性腹泻 张某,男,8个月,1983年9月6日就诊。患儿单纯性腹泻5个月,经多方治疗未愈。予以红参每日3克,蒸汁口服,3天后好转,6天后痊愈。 二、佝偻病活动期多汗症 李某,女,12个月,系早产儿,有佝偻病史,1983年11月2日就诊。自入秋以后食欲不振,夜间多汗。烦吵不安,指纹淡,舌苔薄白,面色少华。以别直参、甘草各3g,煅牡蛎12g,红枣10g,水煎口服,每日1剂,益气固表。3天后汗止神安,食欲改善。 三、急性肾炎并发心肌炎 徐某,男,6岁,1982年9月5日诊。浮肿,心悸,气  相似文献   

12.
章××,女,52岁。1984年2月10日诊.春节前曾患感冒咳嗽发热,服用西药后,尚时有干咳。近5日来自觉口酸,如吃酸李一般,连吃饭饮水都象放了醋似的。口干而渴,小便黄,大便难,寐至夜半心烦、嘈杂。舌尖赤边绛,苔黄而中心干,脉浮弦数。《素问玄机原病式》云:“酸者,肝之味也。由火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如饮食热则易  相似文献   

13.
向某,女,48岁,农民,1983年10月11日初诊。病者一年前曾患急性肾盂肾炎,经治而愈,现又复发。口苦咽干,小便赤涩,少腹微胀痛,腰酸软无力,苔黄,脉眩。此乃湿热流注下焦,结于膀胱,而成热淋。治宜清热利湿通淋。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当归各20g,生地、栀子各12g,柴胡、木通各10g,车前子、泽泻各15g,甘草5g。水煎服,2剂。  相似文献   

14.
热可清雾化剂是我院中医内科张道宗教授经验方.具有解表祛邪、清热解毒之功.临床用于温热病初期,邪在肺卫,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苔薄白或黄,脉浮数等症.  相似文献   

15.
望舌苔     
舌苔即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观察其色泽和形质对了解疾病的性质以及判断病情的进退具有重要意义。 一、望苔质 1.看润燥可了解津液的变化。正常舌苔润泽而不滑,干湿适中。如过于湿润,苔面水滑,称之滑苔,主病寒湿或湿痰;如苔面望之干枯,扪之无津,称之燥苔,主病热盛津伤。  相似文献   

16.
览《伤寒论》方,见部分汤剂有剩余药量。由于它关系古方的实际剂量及运用,兹试析如下: 一、剩余药量的定义 桂枝汤方后注云:“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病人一服后果若获效,当须停药,则所剩三分之二药汁,便是剩余药量。该注接着又说:“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所谓病  相似文献   

17.
《金匮》水气篇第25条指出“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由于本条叙证简略,对于越婢加术汤证的临床表现,尤其是有无汗出,医家有以下两种认识。 1.认为汗出很多:如五版教材《金匮要略讲义》提出,根据《中风篇》附方《千金》越婢加术汤主疗中有“腠理开,汗大泄”,可知越婢加术汤证是有汗的,而且汗很多,汗多的原因,是由于内热所迫。 2.认为无汗:如《医宗金鉴》:“皮水……若表实无汗有热者,则当用越婢加术汤。”现代医家何任教授的《金匮要略新  相似文献   

18.
桂枝汤证上原文: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柯注: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症。 程批:“汗不出者便非桂枝症”,然南人体弱汗不出,亦不必用麻黄,只须用此汤亦能作汗,每用屡验,非虚语也。若汗不出而脉弱者则若何?曰:仍用桂枝,少加白芍,或去芍可也,以芍能敛汗。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相似文献   

19.
例1 张××,男,40岁,医生。1979年4月25日初诊:三年前开始发现小便犹如米泔水样,曾经某地区医院诊断为“乳糜血尿”,叠经治疗,病情时有反复,近日小便如脓血状,内挟大小不等的血块,艰涩难下,疼痛难忍,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质红而少苔,脉细数。尿检:蛋白(++++),红细胞(+++),乳糜定性阳性。证属膏淋,乃阴虚火旺、淤血阻滞使然,治宜滋阴潜阳、活血化淤.予生龟版50克,生怀牛膝15克,桃仁、肉桂各6克。服药三剂后,症状基本消失,尿检均呈阴性。继以六味地黄汤加减,连服十余剂。随访三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20.
我们自1975年以来采用自拟茵陈汤治疗黄疸型肝炎306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306例病人均系住院患者,其中男196例、女110例;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者5岁,平均年龄32岁;中医辨证均属阳黄,其中热重于湿型206例、湿重于热型67例、湿热并重型33例。 二、治疗方法 基本方:茵陈、车前草各15g,大叶金钱草、金银花、黄芪各20g,郁金、甘草各10g。每日1剂,煎水300ml分2次服。15~20天为一疗程。热重于湿型原方药量加倍;湿重于热型加苍术、厚朴各10g;湿热并重型加赤芍、丹皮各9g,板蓝根30g,黄连6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