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祖国医学“口眼(口呙)斜”、“口僻”范畴,笔者于1971~1984年在门诊采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72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97例,女75例;年龄以20~40岁患者居多;麻痹部位在左侧85例,右侧87例;病程最长8年,最短1天;中医辨证属风寒痹阻型130例,肝胆湿热型40例,肝肾阴虚型2例。  相似文献   

2.
笔者自1984年至1989年,分期针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10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 110例中,男89例,女21例;年龄最小者2岁,最大者66岁;均有急性发病史,病发于单侧(左或右);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者为1年。按其病程长短分为急性期(发病在2周以内)、恢复期(发病在2周~2个月之间)和慢性期(发病在2个月以上)。110例中,急性期52例,恢复期31例,慢性期27例。  相似文献   

3.
4.
挑刺加芥敷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00例丁健康(安徽省芜湖市妇幼保健院241000)关键词:挑刺;芥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近年来,笔者采用挑刺加芥敷的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0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00例均系门诊病人。其中男21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并用穴位注射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效果.方法:6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给予常规治疗,Ⅱ组给予常规治疗+穴位注射,Ⅲ组给予常规治疗+穴位注射+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以面瘫综合评分法评价3组疗效.结果:Ⅰ组、Ⅱ组和Ⅲ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0.0%、80.0%和95.0%,治愈率分别为10.0%、25.0%和50.0%.3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23,P=0.006);Ⅲ组与Ⅰ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接近显著性水准(连续校正χ2=5.161,P=0.023);Ⅲ组与Ⅰ组治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7.619,P=0.014).结论:星状神经节合用穴位注射治疗面神经麻痹具有一定的优势,尚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从1978年以来,笔者用针刺结合中药治疗面神经麻痹114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114例患者,男63例,女51例;年龄12~85岁,以20~50岁为多;病程2月以内者87例,2~6月27例。本组均为单侧面肌瘫痪,其中右侧68例,左侧46例;均有患侧额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人中歪斜,口角漏水,口腔藏饭等症状、体征。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比较观察巨刺法与常规针刺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差异.方法: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巨刺组)、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各30例.对照组取足三里、合谷、阳白、颧髎等穴;治疗组在对照组取穴基础上加刺对侧相应穴位,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P<0.05),且治疗组中没有出现倒错现象.结论:巨刺法治疗顽固性面瘫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巴豆酒熏劳宫治疗面神经麻痹王希初(山东省即墨市第二人民医院266214)关键词:面神经麻痹;巴豆;劳宫;酒熏《太平圣惠方》及《串雅外编》等书中有用巴豆治面瘫之记载。笔者以巴豆酒熏劳宫治疗面神经麻痹17例(男9例、女8例,年龄21~62岁,病程2~60...  相似文献   

11.
12.
通络牵正汤治疗面神经麻痹26例刘正明(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合肥230031)关键词:通络牵正汤;面神经麻痹家父刘益群主任医师采用通络牵正汤治疗面神经麻痹颇验。现就近3年来的26例资料整理如下。1一般资料26例中,男14例,女12例;右侧13例,左侧1...  相似文献   

13.
一、一般资料 41例均为门诊患者,男性18例,女性23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者78岁;病程最短者2个月,最长者30年;病发于左面部者24例,发于右侧面部者17例。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2例邢春光(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合肥230061)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扩张血管,针刺疗法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颅神经疾病。中医称“口眼歪斜”或“吊线风”。我们近年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取得满意...  相似文献   

15.
针灸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8例郭杰,诸葛梅(安庆市立医院246003)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疗法1978年~1993年笔者运用针灸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8例,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48例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17~65岁;发病7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运用火针治疗中枢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108例中枢性面瘫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普通针刺疗法)和治疗组(火针疗法),每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修订的面神经功能量表(modified house-brackmann,MHBN)和面部残疾指数(face disability index,FDI)评价面部神经功能。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的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HBN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MHBN评分提高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在进食困难、喝饮料困难、流泪困难、刷牙或漱口困难的改善程度上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普通针刺法相比,火针法能更有效地改善中枢性面瘫后面部的感觉及运动功能,更有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尤其适用于难治性面瘫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