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安郑氏喉科是中医学历史上的重要学术流派。郑氏喉科总结咽喉温热诸病的共性规律,以“风”命名咽喉温热诸病,提示“风”邪为喉风的共性病因;遵从《内经》“风”邪“辛凉而散”治则,将“以甘缓之”优化为“兼养阴以制之”,形成了涵盖喉风的喉科疾病命名方法和因机证治相一致的“辛凉养阴学说”;其“养阴”具有驱邪泻实、制约辛味药辛散太过、防病传变和补阴护津的四重作用,彰显了“以养阴为贵”的治疗学特色。治疗喉风的辛凉养阴法是继辛温发表、苦寒清热的治法创新。  相似文献   

2.
甘苦合化法是指苦寒药和甘寒药相配,以苦寒清热、甘寒养阴,且养阴药常数倍于清热药,使清热而不伤阴的治疗方法。甘苦合化法在《温病条辨》中被广泛运用,涉及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其适宜病证包括小便不利、下痢、大便不通以及热伤营血诸证,病机均包含热盛阴伤,治当清热养阴。具体运用时,可加入咸寒、酸寒之品,配合苦寒药增强清热凉血的效果;亦可加入酸味药配合甘寒药以酸甘化阴,增强养阴的作用。并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适当加强清热力度,火热毒盛者当以清热解毒为先;伤及阴血之时,又当注意凉血养血,尚可配合益气之品以益气生津、益气生血。  相似文献   

3.
韩明向教授提出"虚-瘀-衰老"的中医衰老模式,认为阴虚是许多老年病突出的病机特点,注重使用养阴法治疗老年病,以补老年人阴精之不足,增液养血行血,助阳生化.临床喜用补而不腻、疏而不散之一贯煎,以治肝肾阴虚、血燥气滞之证.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养阳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而对其养阴法论及者较少。其实,作为一部阐述外感疾病辨证施治专著的《伤寒论》,对于养阴法的运用非但极为广泛,而且很有见地。本文仅就《伤寒论》有关养阴法运用方面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两方面的足够重视。一、益汗和阴太阳中风为外感疾病初期证候,其病理特点为“阳浮阴弱”(12条),表现症状为恶风发热、汗出脉缓,用桂枝汤发汗解肌、调和营  相似文献   

5.
《临证指南医案》目门医案共有二十三则,体现了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对眼病辨治的特色,本文试作浅析。 一、治外障用卫气营血辨证 《内经》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审视瑶函》曰:“目为窍至高,火性向上,最易从窍出。”外感六淫中,眼最易受风火二邪侵袭,且风火俱为阳邪,性多温热,故临床表现类似外感温热病的症候,患眼红赤肿胀,疼痛流泪,及全身热象。卫气营血辨证,不仅是对热性外眼病进行辨证治疗的一种方法,而且还能反映出热性外眼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用以区别病情之轻重。因此,叶氏治外障眼病多崇卫气营血辨证。临床常见  相似文献   

6.
新安医家余国珮提出的“燥湿为纲”是中医辨治体系的一大创见,其以燥湿为纲,御寒热之变,统治外感、内伤诸证。燥湿相济是脾胃协调之关键因素,脾升胃降,气机方能畅达。湿邪是脾胃致病的常见因素,前人多有发挥。余国珮从燥邪立论,其以燥湿邪气为根本,重在中焦气机。治疗时强调燥以育阴,湿以益气,常用甘寒、甘咸滋润益阴,配合清肝、柔肝、养肺等诸法。无论因燥、因湿所致诸证,余国珮常加体滑而润、畅通气机诸药,力求达到畅达气机之效。对于津液不足者,余国珮好施鲜药,对于阴液亏虚者,余国珮喜用血肉有情之品。对于久病患者,以及感受外燥或素体脾虚者,余国珮注意配合养阴滋润法,顾护阴液。  相似文献   

7.
《临证指南医案》所载血证医案充分体现了叶天士诊疗血证的学术思想。其治疗血证多从脾胃入手,分阴阳而治,拟升阳健脾、甘温益营、甘润养阴、通补胃阳等法,尤重胃阴;脾胃同治,采用健脾养胃、补脾疏胃之法;主张“上下交病,治在中焦”“肝木犯土,调肝治中”;注重调养脾胃,药寓食疗。  相似文献   

8.
小儿功能性便秘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反复发作的基本病机为“热、积、虚”。治疗需采用“清、消、补、养”动态序贯疗法。疗程早期以清消之法清热消积通下;疗程中期以补法健脾养阴;疗程后期则以养法调理体质。以中医序贯辨治方案治疗小儿便秘,既可使大便得以通下又可顾护脾胃,同时指导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9.
学习得法.事半功倍。介绍一点古今中珍名家学者治学的方法,也许会对青年朋友的自学有所帮助。 1.科学家培根的“酿蜜法”: 我们不应该象蚂蚁一样单只收集,也不应该象蜘蛛一样光会在肚里抽丝,而应该象密峰一样米百花酸甜蜜。 2.哲学家朱熹的“三到法”: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列。 3.哲学家王充的“古今法”: “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医”。 4.偏学家子思的“五之法”: “博学之,审问之.懊思之,明解之.笃行之。” 5.孔子的“学思结合法”: “学而不思则阎.思而不学则殆。” 6,小说家巴尔扎克的“反问法”: 打开一切科学…  相似文献   

10.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法家”有三种主要的思想流派,分别在主张“法治”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其一重“法”,强调建立法制以约束臣民;其二重“术”,强调运用谋略驾驭臣下;其三重“势”,强调确立权威以震慑群臣。三者之中,“法”与“势”都具有外显属性,而“术”则具有一定的隐蔽属性,特别是某些暗藏于心、不动声色的权谋之术,更是难形之于外。  相似文献   

11.
“道”既是《淮南子》宇宙观的最高范畴,也是它的法律观的指导原理。《淮南子》对汉初统治者提出与民休息、“无为而治”中的“无为”作了全新的解释,提出“以道统法”、“无为而治”、“君道无为,而臣道有为”,重视“省事”、“节欲”和法宽刑缓;主张法律“因人之性”、“法随时变”;主张兼采儒法、注重“法治”等思想,明显地反映出以道解儒、儒法结合的倾向。这种不拘守于先秦儒墨教条流派的做法,成为后来诸家合流的先导。  相似文献   

12.
儒家的性善论与法家的性恶论分别是儒家“仁政”与法家“法治”两种不同管理主张的理论基础。孔子根据人性可塑而提出“德治”,孟子根据性善论而提出“仁政”,确立了儒家的“善政之道”。荀子根据性恶论提出“礼法兼治”的管理主张。法家韩非子等人则根据性恶论提出“以法治民”的管理之道。自汉以降传统中国的治道实为儒法(德法)互补与平衡,体现出传统文化中和谐管理的智慧,这对当前刚柔相济的管理变革和中西管理文化的融合都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3.
关于依法行政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行 政是依法 治国的 关键。依 法行政是 根 据合 理性 的 法来 制约 随 意性 的行 政。 依法 行 政之“法”是 依法行政 概念的核 心。依法 行政理 论的变 迁,现 代行 政和 历 史上 的行 政 区别 的 标志 主要 是“法”的范围 、内容和 表现形 式不断扩 充的结果 。依法行 政之“法”实证 分 析探 讨作 为 国家 制 定或 认可 的 依法行政之“法”外在 表现形式 ,而价值 分析则 从价值 层面 论证 依法 行政 之“法”是 良法, 是一 种 科学 性、现实性、民 主性和道 德性协 调统一之 法  相似文献   

14.
血分证与血证均有出血的临床表现,以及热盛动血的核心病机,但血分证可由疠气所致,而血证多以脏腑内伤为主要病因;血分证属温病范畴,而血证属于中医内科范畴。血分证与血证在治法上有相似之处,二者在治疗上均谨守“诸热瞀瘛,皆属于火”之病机,但清心开窍、熄风止痉的治法为血分证所特有。临床治疗上,血分证与血热证均可以犀角地黄汤为基本方加减,但血分证需加开窍、熄风药物,而血证需加养阴清热药物。  相似文献   

15.
月经过多之名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称“月水来过多”。金代刘完素《黃帝素问宣明论方》首次将“月水过多”作为病名单独列出。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将月经过多病机分为血热、痰多、血虚,奠定了该病辨证论治的基础。月经过多病因病机可概括为气虚不摄、血虚不固、血热妄行、虚寒不摄、情志内伤、痰湿阻滞,治法以益气摄血、补血养阴、滋阴凉血、温经止血、疏肝健脾、化痰祛湿为主。  相似文献   

16.
雅各布斯的刑法哲学观对风险刑法是“革命式”的建构,罗克辛的客观归责理论则是对风险刑法的“渗透式”改良,而法益精神化的思想清理了物质的法益观对风险刑法的羁绊,它们为风险刑法摆脱传统刑法观的束缚,建构以普遍价值之学为根据、以社会有机论为立场、以行为不法判断机制为核心的全新刑法理论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科学虽然很发达,但是长期停留在现象的描述阶段,缺乏实验手段去验证其普遍性,因而现象的观察再惊人,也无法归纳为普遍的法则,这为后来的研究者不能提供规律性的指导,大大阻碍了数学及其他自然的发展。曾记泽在《几何原本》的序文中讲得很清楚:“盖我国算术以九章分目,皆因事立名,各为一法,学者泥其迹而求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遂有苦其繁而视为绝学者,无他,徒眩其法而不知其理也。……观其象而通其理,然后立法以求其数,则未睹前人已成之法,创而设之,若合符契。”他对《几何原本》评价很高,认为“《几何原本》不言法而言理,括一切有形而概之曰:点、线、面、体。”这样,由于中国古代算术“皆因事立名,各为一法”,代数的成就没有产生合理化的体系,几何的经  相似文献   

18.
“州官能放火,我就敢点灯”——国人的公平观念 国人“理直气壮”为从众腐败辩护之“理”,从根上讲,正是反对礼制不公的“造反有理”的“理”。它不以“法”定是非,而是以“劫富济贫”为目标。与此同理,今天许多国人“打倒贪官”,也主要是痛恨待败导致的社会不公、贫富差距,而并非是捍卫法治正义。  相似文献   

19.
试谈汗法     
汗法,它是通过内服或外用方药,或其它治疗手段,使机体适当出汗,以收疏散外邪,解除表证的治法。本文拟就内服药物发汗作一阐述。 汗法的发展 汗法首见《内经》,如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由于外邪犯人一般由表及里,由浅及深,而发汗则有开泄腠理、调和营卫、解表驱邪、调整阴阳的作用,有助于防止外邪的进一步传变。《内经》中所谓“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相似文献   

20.
一、胡应麟“格以代降”、“兴象”说(一 )胡应麟论“格以代降”,认为不同时代各有不同的风格 ,如“离骚、九章 ,怆恻浓至 ;东西二京 ,神奇浑璞 ;……唐人律调 ,清圆秀朗 ,此声之各擅也。”不同诗体具有不同的美学品格 ,如“古诗之妙 ,专求意象 ;……绝句之构 ,独主风神 ,此结撰之殊途也。”然而他具体的评论中还认为时代风格与美学品格后不如前 ,仍然以古为尚 ,他说 :“其文日变而盛 ,而古意日衰也 ;其格日变而新 ,而前规日远也”。他在“体格日卑”的基础上 ,崇尚汉诗 ,认为汉诗格高 ,“汉多主格”、“直写胸臆”、“浑然天成 ,绝无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