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主一身之气”辨析孟令军(山东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济南250014)关键词肺,气,气机“肺主一身之气”,一般被普遍认为是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现行五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代表着这一普遍的认识。教材指出:“肺主气,司呼吸。肺的主气功能包括,主一身之...  相似文献   

2.
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上,祖国医学借助子阴阳、五行等学说,指出在病因作用下,机体生理功能的失常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所在。这是中医发病学的主要内容。因此,认识和探讨发病原理。必须从致病因素、机体的  相似文献   

3.
汗液的生理、病理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调控系统作用的体现,与肺、心、脾脏之气和肺、心、肝、肾脏之阴密切相关,“汗为心液”囿于五行学说。  相似文献   

4.
中图法分类号R223.14中气这一术语散见于中医文献。根据《简明中医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版)的解释,中气大约有以下几种含义:一泛指中焦脾胃之气和脾胃等脏腑对饮食物的消化运输、升清降浊等生理功能;二指脾气;三为运气学术语,即中见之气;四为病...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中"气"是阐明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的理论基础,体现在疾病诊断、预防、治疗等方面。中医"气"理论的关键在于"气化-调控"系统,需要从"气化"的概念、原理、表现、形式和"调控"的概念、原则、形式以及"气化-调控"理论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6.
徐经世主任医师系全国著名中医学专家,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擅长诊治内科杂病,尤其是对慢性胃炎的诊治,颇具特色,临证中继承了李东垣的”脾胃学说”思想,强调顺应脾胃升降通调的生理功能,细察病机,辨明虚实寒热、气血经络,用药轻灵多变,配伍精当,疗效显著.现将其临床诊治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中医元气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李东垣较早地对人体元气的概念进行了阐述。认为元气来自生身之先天,又不断依赖脾胃谷气得以补充。这种人体根本之气的升发、通阳作用促进着全身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而脾胃之气的衰弱及由此而产生的阴火,可以导致元气的亏少,累及机体的根本。因此,在预防和治疗中均应注重固护元气。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安徽省亳州市8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及辨证论治特点。方法 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象,进行辨证分型和辨证治疗。结果 84例患者中,临床治疗期湿毒郁肺证54例,寒湿阻肺证26例,疫毒闭肺证4例,分别选用清肺排毒汤1、2、3号方治疗;恢复期肺脾气虚证68例,气阴两虚证16例,分别选用自拟康复1、2号方治疗。结论 亳州市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治疗期主要中医证型为湿毒郁肺证(湿热并重)、寒湿阻肺证(寒微湿重),疫毒闭肺证少见,恢复期肺脾气虚证多见,气阴两虚证少见。应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和亳州市患者的证候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9.
疠气学说突破了“百病皆生于六气”的传统观念,丰富和发展了温病病因理论,在温病病因学中独树一帜。然而值得深思的是,疠气学说形成后,却未能有真正的发展和提高。故认真学习及发扬疠气学说的唯物创新精神,重视其发展迟滞的原因,真正形成一个有别于六淫学说(包括温邪在内)的温病病因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韩明向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导师 ,安徽中医学院中医内科硕士生导师 ,安徽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30余年 ,医理精湛 ,经验颇丰。笔者随师学习整理其学术经验 2年余。韩师以祛风法治疗外感咳嗽取得满意效果 ,兹介绍如下。1 外感咳嗽证候特点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其病位在肺 ,因肺主气 ,司呼吸 ,以宣发肃降为顺 ,肺气不宣 ,则壅遏不畅、气上逆而咳嗽。肺为娇脏 ,其气宜清不宜浊 ,故最不耐外邪 ,受邪则失其清肃之职而咳嗽不已。外感咳嗽是指机体因感受风、寒、湿、热、燥、火…  相似文献   

11.
早在审订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试用教材《中医各家学说》(以下简称“三版《学说》”)时,与会者曾就学派划线以及医经、经方学派是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为此,该教材在《编写说明》中“希望兄弟院校教师和从事中医各家学说研究的同志,在教学和研究实践中,不断提出意见”,以便“继续修订或补充”。笔者通过反复阅读《中医杂志》1981年第11期“中医各家学说若干问题的探讨”(以下简称《兼评》)和  相似文献   

12.
鉴于《中医各家学说》是研究和阐发历代医家为发展中医基本理论体系但又与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相歧异的各种独特学术见解以及由此发展所形成的有关学派等,这就要求学习《中医各家学说》者应具备一定的条件、采取一定的步骤、掌握一定的要领。这里结合自己的教与学的体会,将其学习方法初步归纳如下。 一、精研经典著作,为辨析各家学说奠定理论基础:各家学说既然与原有基本理论体系相歧异,无疑应在精研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弄清基本理论体系各个组成环节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只有这样,  相似文献   

13.
肺为娇脏,在五行属金,为魄之处、气之主.<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曰:"肺主一身之气","诸气者,皆属于肺."<中藏经>也指出:"肺者,生气之源."可见,肺与气关系之密切.而<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可知"气乃生之本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由此可见,肺气对人体的重要性,而肺气虚证无疑也是临床的常见证候,亦是研究的重点证候.  相似文献   

14.
对眼科八廓学说两种分位配属法的探析黄攸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管理与决策科学系合肥230026)关键词:眼科;八廓学说;轮廓重合分位配属法;八方分位配属法八廓学说是中医眼科传统理论之一,也是中医目诊与眼针的重要理论基础。但八廓学说有关脏腑在目部分位配...  相似文献   

15.
阴阳五行学说及五运六气学说深刻体现了《黄帝内经》的自然观,此两种学说蕴含着丰富的"应时"思想。时间是阴阳的首要内涵,需"应时"而法;五行是阴阳的二分,以四时的递嬗为基本节律,"应时"而迁;六气是阴阳的三分,是"六爻之动,三极之道"在中医学领域的继承和发展,是以时间为统属的时、位、标、本的统一;五运六气是天地阴阳运动变化的时间坐标,反映了天地万物整体运动变化的规律,"应时"而环会。  相似文献   

16.
《素问·太阴阳明论》是《内经》中一篇较为系统地阐述脾胃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专论,为脾胃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影响很大,本文就其中几个问题谈谈我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大宝论》中指出:“不识阴阳,焉知医理?”说明阴阳学说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帮助大家学好阴阳学说,特提出几点看法如下; 一、怎样理解阴阳和阴阳学说 首先要明白:阴阳与阴阳学说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阴阳学说是春秋战国时代哲学思想的一部分,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根据古书记载和史学家们的研究认为,在当时这个学说的代表人物是邹衍。由于阴阳学说从一开始就带有朴素的唯物性质,所以它对后世的唯物主义哲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恩格斯曾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pSS)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特点。方法 运用SPSS 26.0进行因子分析。结果 纳入346例pSS患者,筛选出43个条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15个公因子,最终归纳为阴虚内热证、气阴两虚证、阴虚血瘀证、痰湿阻肺证、阴虚湿热证、阴虚热毒证6个证型;通过因子得分对346例患者进行辨证,得到证候分布频率依次是阴虚内热证(30.92%)、气阴两虚证(24.57%)、阴虚血瘀证(13.01%)、痰湿阻肺证(12.72%)、阴虚湿热证(11.85%)、阴虚热毒证(6.94%)。结论 pSS常见证型按分布频率大小排列依次是阴虚内热证、气阴两虚证、阴虚血瘀证、痰湿阻肺证、阴虚湿热证、阴虚热毒证。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对人类情志活动的理论与临床研究由来已久,经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和发挥,已形成和发展成为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中医情志学说.笔者现就今后中医情志学说的研究思路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肺络脉体细小,多气多血,病邪易入难出的生理特点为肺络癥瘕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系统性硬化症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总属肺络虚损,痰瘀搏结,终成癥瘕,闭阻于肺络,使肺络气机进一步受损,日久耗气伤阴终致肺体痿弱不用。治疗上应根据疾病发展阶段,早期辛散透邪开玄府,中期祛瘀消癥通肺络,晚期荣养肺络调脏腑,以达到虚复、痰化、瘀除、癥散、瘕消之效。根据中医学“络脉学说”“癥瘕理论”和肺脏的病理生理特点,以“肺虚络瘀,肺络癥瘕”病机观为理论指导,结合现代临床科学研究,分析肺络病变在系统性硬化症合并肺间质纤维化发展中的作用,为临床辨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