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支气管扩张症的中医证候特征进行探究。方法 基于2 907例支气管扩张症住院患者的电子病历数据,运用Lantern 5.0和SPSS 20.0软件分别进行频次描述性统计、隐结构及系统聚类分析,综合判断潜在证型,为提出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常见中医证型提供依据。结果 纳入的2 907份病历记录中涉及43个证型,其中频率大于5%的有痰热蕴肺证(52%)、痰湿阻肺证(25.5%)、肺气阴两虚证(9.1%)、痰瘀阻肺证(7.8%)、肺脾气虚证(7.1%)、肺肾气虚证(6.6%);共记录有219个症状,将出现频次>30次的67个症状作为显变量,综合聚类成风热犯肺证、痰热蕴肺证、痰湿阻肺证、痰瘀阻肺证、阴虚肺热证、肺肾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肺气阴两虚证共8个证候;对频次>60次的52个症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风热犯肺证、痰热蕴肺证、痰湿阻肺证、肺气阴两虚证、肺脾气虚兼外感证、阴虚内热兼血瘀证、肺肾气虚证、脾气虚证、兼证络伤咳血证共10个证候。以上3种方法推断出的证型中,重复出现至少两次的证型共有8个,即可认定为支气管扩张症常见证型。结论 支气管扩张症8个常见的证型为风热犯肺证、痰热蕴肺证、痰湿阻肺证、痰瘀阻肺证、阴虚肺热证、肺肾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肺气阴两虚证。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各种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它有着唯物的自然观和朴素的辩证法,在桂枝汤的证治上就有不少的体现。以下就《伤寒论》有关桂枝汤证治变化辩证思想的一些特点作一讨论。 一、辨桂枝汤证既立足于整体,又着眼局部  相似文献   

3.
“口疮”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认为其病因病机多责之于“火”,可分为外感风热、心脾积热、阴虚火旺、脾胃虚弱、阳虚火浮等证型,论治以疏风泄热、清心泻脾、滋阴降火、温补脾胃、补肾敛火为主。  相似文献   

4.
薛雪(1681~1770年),字生白,号一瓢,江苏吴县人。薛氏博学多才,性格高雅,洁身自好,淡于功名。潜心于岐黄之术,以医为毕生之业。对湿温病证治,心得尤深,辨证治疗匠心独具。《湿热病篇》是其代表作,该书对湿热病证的论述,详尽而精辟,是温病学发展史上系统而完整地阐述湿温证治的最早文献,李清俊赞尝:“其见之也确,其言之也详,其治之也各得所宜。”如果说在外感病领域里,叶天士补充了张仲景之不足,那末薛生白又弥补了叶天士之不足,使温病学说渐臻完善。观就薛氏辨治湿温病的学术思想及其主要特点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笔花医镜》(以下简称《医镜》)系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浙江归安江涵暾(字笔花)编著。全书分四卷,共五万五千余字。首卷系总论及四诊的运用、辨明症候的表里虚实寒热和内伤外感等证治原则。卷二为脏腑证治,以十二经分部,具体地提出各经病证的鉴别及其治法。卷三卷四分列儿妇两科,扼要叙述妇儿各证,作者虽非出类拔萃之名医,但该书简练扼要,层次分明,通俗易懂,临床实用。兹特简要评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表里同病是指患有太阳表证的同时,兼有本经或他经内脏病变者。表里同病形成因素包括邪气因素和体质因素两方面,发病方式为合病与并病以及素有内疾、复由外感引发表的里同病。其证治类型可分为:表里同病,病位偏表,先治其表;表里同病,里证重急,治里为先;表里同病,病势较缓,表里同治。其证治特点为首辨病机,顾护正气。  相似文献   

7.
方肇权治郁特色体现在“五脏郁”和“六郁”两个方面。其继承和发展孙一奎的治郁思想,认为郁证病因在于七情所伤,拂逆五脏本性,致使五脏郁滞,久而虚惫;在朱丹溪内因致郁基础上,指出外感六淫亦可致郁,认为六郁中气、血、痰郁均可分为寒、热两证,而湿郁、火郁亦与外感六淫关系密切。方肇权治疗郁证用药多为自创的拟类诸方或在经典名方上加减的改正诸方,药简力专,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8.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中“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提法,实为后世治湿温开辟了新的途径。其通阳是专指湿温之邪易蒙阳气而言,用分消宣化、通利小便之品,使弥漫三焦之湿热从膀胱而去,笔者运用通阳法治疗湿温病,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介绍如下。 例1 章××,男,13岁;1982年8月11日初诊。开始发热恶寒,汗出热不退,1天后来院门诊。体温38.7℃;血象:白细胞6400,中性62%,淋巴38%;疟原虫未见。按上感处理2天,热不见退,口不渴,胸闷不食,有时  相似文献   

9.
咳嗽是内科临床常见的病证,其范围颇广,涉及呼吸系统多种疾病。清代新安名医程国彭于其所著《医学心悟》中,对咳嗽的辨治,论理透彻,深入浅出,辨证精确,用药别具心匠。本文就程氏论治咳嗽经验试作探析,目的为中医诊治呼吸系统疾病提供借鉴。1轻宣止咳散肺寒外感咳...  相似文献   

10.
咯血证治举隅吴明华(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南京210029)关键词:咯血,辨证论治咯血是由于肺络受损,血经气道而出的一种呼吸系统常见症状。笔者在临床治疗中,通过辨证论治,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简述如下。1燥热伤肺本症多因感受风热燥邪,或素有阴虚肺热复感外...  相似文献   

11.
三维辨证是建立在伤寒六经和温病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基础之上的外感热病辨证的新模式。通过对外感热病临床病例的调研和证候特点的观察,运用分析推理及归纳演绎的认识方法.从病期、病住和病性3方面对伤寒和温病过程中所出现的证候进行辨证,较为全面地解释和概括了急性外感热病的病理机制及证候类型,构建了外感热病辨证的理论框架和综合模型。然而任何一种新的辨证方法开始都不可能完美无缺,故提出继续开展外感热病病证的流行病学调查、制备外感热病临床常见病证模型、运用数学方法处理证候的模糊现象等措施,以使三维辨证日臻完善,从而为外感热病的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淤血证,既包含血管内和血管外淤血,也包含了血液成分变异之证。本文仅就儿科淤血证作一讨论。 一、成因   儿科淤血证,出现于儿科多种疾病的过程中,其形成原因有下述几个方面: 1.外邪、痰食,阻滞致淤:外感时邪、内伏痰食,皆可导致气机不畅,阻碍血液运行而淤滞。《奇效良方》中说:“气塞  相似文献   

13.
达××,男,17岁,学生。1980年9月23日初诊。患者于50年夏,在上海其父所在工厂学烧电焊过程中,突然感到右眼难受,逐去游泳,旋即高热,伴眼痛羞明、流泪,被某医院诊断为“右眼树枝状角膜炎”。叠经多种西药治疗,病情有增无减,返回南通求治。眼科检查视力:右为0.8,左为1.2。球结膜充血,角膜下方呈灰白色树陵状混浊,2?部分着色。舌尖红,苔薄白,脉浮而弦。证属外受风热,内有肝火上犯。拟以祛风清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对肺脏病变的论治,积有丰富的经验,治疗方法很多。兹以宣肺为例,简析如下。 1.宣肺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肺气失宣之证。肺主皮毛,卫气通于肺,邪袭皮毛,卫气闭郁,肺气不能宣畅则见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脉浮。如麻黄汤治“恶风无汗而喘”(35)。李时珍认为本证“虽属乎太阳,而肺实受邪气……是则麻黄汤虽太阳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葡萄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治疗组32例(38眼)分为肝经风热型、肝胆火炽型、风湿夹热型、阴虚火旺型[1],分别用新制柴连汤、龙胆泻肝汤、抑阳酒连散、知柏地黄汤加减同时配合西药治疗;对照组26例(34眼)单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为58.8%,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葡萄膜炎效果优于常规西药。  相似文献   

16.
《外感温病篇》论述风温病机是以肺胃为中心,辨治重在肺胃邪热,用药强调轻透养阴。  相似文献   

17.
杨骏运用"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症论治"三条治则治疗周围性面瘫.其将周围性面瘫分为风寒外袭证、风热侵袭证、风痰阻络证、气血亏虚证4种证型,对于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患者,常浅刺、少刺;对于恢复期或者后遗症期患者,则选用滞针提拉刺法、透刺、健侧平衡对刺等方法,并辅以闪罐、电针等治疗.  相似文献   

18.
桥本甲状腺炎乃虚实夹杂之证,主要以脾气亏虚为本,气滞、痰凝、血瘀为标,病邪壅于颈前而发病,治以益气健脾、行气活血化痰为主,并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期论治。本病早期多属气郁痰阻、痰瘀互结之证,治宜标本兼治;甲状腺功能亢进期多属肝火旺盛或阴虚火旺之证,当以治标为主;甲状腺功能减退期多为脾肾两虚之虚证,当以治本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益气通腑法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气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以益气通腑方治疗47例食管贲门癌术后气虚气滞证患者,与40例术后常规处理的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证候疗效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3.83%和95.74%,对照组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0.00%和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1周后证候积分均有减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术后排气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为8.51%(4/47),对照组为30.00%(12/40),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益气通腑法能改善食管贲门癌术后气虚气滞证的症状和促进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20.
试论叶天士宗奇经对治脏不应的补救图治解浚沅(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小孤山镇卫生院130715)关键词:叶天士;奇经八脉中图法分类号:R249.49;R224.0;R241.7在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众多医案中,广泛存在着治脏不应转从奇经施治的案例。如《临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