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理中丸在仲景原书中主治霍乱中焦虚寒证,但对于方中何药为君药,历代医家或有不同的认识.部分医家认为病因于寒,故用干姜为君,大辛大热,归经脾胃,温中祛寒;亦有医家认为按照<黄帝内经>的理论,脾虚应急食甘以缓之,缓中益脾,必以甘为主,故以人参为君.但以王雪苔先生<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注考证>一书中小补脾汤为佐证,理中丸中以...  相似文献   

2.
罗颂平认为子宫腺肌症的主要病机是瘀血阻胞、虚实夹杂,以活血化瘀为大法,配以行气、散结、消癥、补肾、益气等。本病为顽固之疾,虚实夹杂,疗程日久,以膏方治疗,缓而图功,可救偏却病。基于上述特点,罗颂平创制膏方“散结养血方”治疗子宫腺肌症导致的痛经、月经失调等,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病机可分为基本病机和前行病机。基本病机为脾失运化,前行病机为血瘀、痰浊、气滞、湿阻等。治疗应采取共性治疗和个性治疗。共性治疗包括理气运脾、燥湿运脾、益气健脾、淡渗实脾和消食健脾。个性治疗包括行气燥湿、化痰降浊、活血化瘀等。  相似文献   

4.
偏头痛患病率较高,1991年我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患病率为985.2/10万〔1〕。其发病时的表现,呈现一派寒阻经脉、气滞血瘀的征象。笔者以行气活血化瘀、温经祛寒通脉为法,采用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本病57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57例中,男2...  相似文献   

5.
胡国俊基于“三因制宜”理论,根据气候特点、地域特征和个体差异,法于经典,灵活化裁,以寒热虚实为纲,从“寒、湿、热、虚”着手,总结出散寒、化湿、清热、益气、滋阴、温通等多种治法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共纳入9例间质性膀胱炎患者。在膀胱水扩张术联合膀胱即时药物灌注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行气止痛、清热利湿中药内服。治疗前后分别观察盆腔疼痛与尿急/尿频症状(pelvic pain, urgency and frequency, PUF)评分及间质性膀胱炎症状指数(interstitial cystitis symptom index, ICSI)。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PUF评分和ICSI显著降低 (P<0.01)。 结论 膀胱水扩张术、膀胱即时药物灌注术结合行气止痛、清热利湿中药内服对间质性膀胱炎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7.
甘苦合化法是指苦寒药和甘寒药相配,以苦寒清热、甘寒养阴,且养阴药常数倍于清热药,使清热而不伤阴的治疗方法。甘苦合化法在《温病条辨》中被广泛运用,涉及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其适宜病证包括小便不利、下痢、大便不通以及热伤营血诸证,病机均包含热盛阴伤,治当清热养阴。具体运用时,可加入咸寒、酸寒之品,配合苦寒药增强清热凉血的效果;亦可加入酸味药配合甘寒药以酸甘化阴,增强养阴的作用。并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适当加强清热力度,火热毒盛者当以清热解毒为先;伤及阴血之时,又当注意凉血养血,尚可配合益气之品以益气生津、益气生血。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历代52位医家治疗胸痹心痛类病证的164则医案进行分析,初步得出古代医家治疗该类病证的证治规律:明代治疗胸痹心痛以补益、行气、化痰止咳药最为常用,清-民国时期则以化痰止咳、行气、补益药最为常用;半夏、瓜蒌、茯苓、薤白、陈皮、甘草、白芍、当归、郁金、桂枝、旋覆花、白术、干姜、香附、杏仁、生姜、橘红、枳壳、吴茱萸、厚朴、木香、延胡索、人参、川楝子、栀子、桃仁、白豆蔻是古代医家治疗胸痹心痛的主要药物和有效药物;古代医家治疗胸痹心痛用药以温热性质为多,辛、苦二味居多,多入脾、肺、胃经.  相似文献   

9.
治慢性腹泻验方三则高光,高健(吉林省梨树县中医院136500)关键词:慢性腹泻;泻痛方;温中健脾汤;和胃散1泻痛方组成:防风、白芍、白术、陈皮各15g,水煎服。功用:舒脾理气、调理肠胃。主治:气滞型慢性腹泻。症见:腹胀,腹泻,胁痛,肠鸣,胸膈痞闷,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古代情志病证医案中组方用药规律.方法:以筛选的古代91本医籍中的 1 040 条情志病证医案为研究对象,采用 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03建立情志病证医案数据库,规范录入数据,运用频数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古代情志病证治疗常用药物为健脾、安神、清热化痰、养阴、行气解郁类药物;其中,化痰、健脾、安神药物常被联合使用;调肝是中医情志病证的重要治法.结论:古代中医治疗情志病证的组方用药具有一定的规律,并受到历代经典名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益气解毒化瘀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 IL-23)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水平的影响,探讨益气解毒化瘀方治疗UC的机制。方法 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吡啶(salicylazosulfapyridine, SASP)组、益气解毒化瘀方低剂量组和益气解毒化瘀方高剂量组,每组10只大鼠。采用三硝基苯磺酸联合无水乙醇灌肠法复制UC模型。药物干预4周后,肉眼下观察各组大鼠结肠大体病理损伤指数(chief morphology damage index, CMDI),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损伤指数(tissue damage index, TDI),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大鼠血清IL-23和IL-10水平。结果 各治疗组大鼠结肠CMDI和TDI评分及血清IL-23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血清IL-10水平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益气解毒化瘀方高剂量组在改善上述指标方面显著优于益气化瘀解毒方低剂量组和SASP组(P<0.05,或P<0.01)。结论 益气解毒化瘀方通过调节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抑炎性细胞因子平衡,达到治疗UC目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后期,Robert[1]首先发现前列腺素(PGs)具有胃黏膜细胞保护作用,不久又发现胃黏膜本身也有适应性细胞保护的功能.受这些研究成果的启发,国内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了中药保护胃黏膜的研究.初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健脾益气中药范围,这主要是基于中医脾胃与人体消化系统和防御功能的密切关系,故设想健脾益气药物对胃黏膜局部的防御能力应该有一定的作用.研究的结果是令人振奋的.以后的研究逐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主要表现在研究的对象不仅有自拟复方,也有传统古方、单味中药和中药有效成分,还有针灸对胃黏膜的保护等.有胃黏膜保护作用的中药除了健脾益气类以外,还有活血化瘀类、清热解毒类等.不少外国学者,特别是日本学者也参与了该项研究. 1 抗实验性胃黏膜损伤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等药组成,具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之功效。凡属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诸证,若能审证确切、加减得宜,投之无不效者。笔者秉东垣之妙法,谨守病机,应用于儿科诸证,疗效满意。兹录数案...  相似文献   

14.
寒热配伍的适用证以火郁证、湿热证和积滞证为主;根据寒热药性可采取去性存用、去用存性两种形式;寒热配伍环境可调控单味中药的具体效用发挥方向;寒热药物量比包括全方寒热药量配比、方内寒热药对(组)配比、同药异方异量三方面。临证时应根据病性,针对寒药和热药的药性和功用,合理配伍寒药和热药及调整其剂量配比,以调控药用方向,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半夏泻心汤方出《伤寒论》,原书用治少阳小柴胡汤证因误用攻下反成的虚痞证。虚痞是由于误下损伤中气,少阳之邪乘虚而入,结于中焦胃肠间所形成。由于中焦气机受阻,形成阴阳失调、上下不通、寒热互结、虚实挟杂、胃失和降、不能升清降浊的复杂情况,此时如单纯采用或攻、或补、或清、或温、或升、或降等法都不适宜,所以半夏心汤寒热并用,以清热祛寒、补泻并举以调其虚实,寒热平、虚实调则阴阳和,同时又重用辛开苦降并举之法以顺其升降。干姜、半夏合用可辛开散结、降逆止呕以和阴,黄连、黄芩配伍可苦降泄热以和阳,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属暑温、暑厥、暑风等范畴,是感受暑温邪毒所致,病势险恶,属于急症。笔者自拟“益气清解汤”施治于急性期,以益气扶正、清热解毒为要,稍有心得,现总结报道于后,希同道赐教。  相似文献   

17.
胡国俊认为,老年性便秘病因复杂,常虚实夹杂。该病虽由大肠传导失司所致,但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应采用脏腑辨证,通过滋阴补阳、运中化湿、肃降肺气、疏肝行气等方法,恢复大肠传导之职。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对全球治理的需求前所未有。因而,地球的68亿居民都迫切需要清晰、全面地了解全球治理的正当化和祛正当化(delegitimization)的根源。遗憾的是,有关的观点并未趋于统一,相反,生活在西方世界的12%人口和组成世界其余部分的88%人口之间,却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割裂。很多西方人认为,西方提供了全球治理正当化的最大来源。西方国家显然已建立人类历史上最良性的国际秩序。然而,在西方国家,却很少有人指出,通过毁坏其自身国际秩序的基础,西方也成了祛正当化的重大根源。因而,就这一问题的语境而言,我的论点将处于在政治上比本特刊介绍  相似文献   

19.
郑重光认为中风以本虚为主,元气、阳气不足是中风的重要病机,重视情志在中风发病中的作用,辨证重视循因求证,辨有无风邪六经形证,善于合参色脉,类证鉴别。郑重光治疗中风多用温补之法,如益气健脾、温阳通脉,温里助表、祛风散寒,温脾暖肾、养血通脉等,意在培补元气、振奋阳气,以除中风不省人事、肢体偏废、言语不用等症。临证多用人参、黄芪、白术、肉桂、附子、天麻、当归等,以入肺、脾二经药物为主,温阳药辅之。  相似文献   

20.
中图法分类号R241.3寒热证是中医八纲辨证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其中热证更是临床上常见的证型。热证的形成机理很多,有阳胜则热、阴虚生热、阴盛格阳于外则热、气虚生热等;证型有实热、虚热、真热假寒、上热下寒等;治疗有清热泻火、滋阴清热、清泄里热、清上温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