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诊籍》藉《史记》而流传于世后,史家凡为名医立传时,多纳其医案于传中,并尊《史记·扁鹊仓公传》为体,未有专著问世。至明以后,才有《神医诊籍》、《女医杂言》、《石山医案》、《薛氏医案》、《孙文垣医案》出现,这些个人医案的大量涌现为研究整理医案奠定了基础。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江瓘及其子江应宿著的《名  相似文献   

2.
《外科理例》针灸治疗外科病探析姚玉芳(针灸系合肥230038)关键词《外科理例》,外科病,针灸疗法《外科理例》一书系新安名医汪机所著。汪机,字省之,别号石山,明·安徽祁门人(公元1463~1539年),名医汪渭之子。汪机早岁业儒,后随父习医,继承家学...  相似文献   

3.
来一期,读一期,快读,慢读,精读,读毕2011年1、2期的《党员生活》,感觉更加亲切了。  相似文献   

4.
从《戏剧界》杂志(1983年3、4月号)读了昆剧《西厢记》(从《王西厢》改编,简称改本),又从《文艺研究》(1983年第二期)读了改本作者马少波同志的《改编<西厢记>的设想与实践》(简称“设想与实践”)一文,有些看法在这里提出来,希望能得到改本作者和行家们的指正。  相似文献   

5.
新安医家戴葆元著有《本草纲目易知录》8卷和《家传课读》4卷。《本草纲目易知录》为戴氏以《本草纲目》和《本草备要》为基础,删补重订而成。该书成书于清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年),刊刻于清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年),现存有清光绪十三年丁亥思补山房刻本和清抄本(残本)。《家传课读》包括《金匮汤头歌括》1卷,《温病条辨汤头歌括》1卷,《临证指南方歌括》2卷,是戴氏对3种书中内容和方剂进行歌括式的再加工而成,便于初学者诵读记忆。前两种歌括分别成书于清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和清光绪元年乙亥(1875年),同刊于清光绪4年戊寅(1878年);最后一种歌括成书于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年),刊刻时间不详。现存有《家传课读·金匮汤头歌括》光绪四年戊寅思补堂刻本,《家传课读·温病条辨汤头歌括》光绪四年戊寅思补堂刻本,以及包含有此两种刻本以及成书于1891年的《临证指南方歌括》的《家传课读》刻本。  相似文献   

6.
一、《旋玑图》文化宣传应是一个立体的、系统的工程前秦窦滔妻苏蕙所作《璇玑图》共 84 1字 ,排为 2 9字的方图 ,以五色书写 ,根据各种路线读之 ,回环反复 ,据明代康万民《璇玑图诗读法》的解读 ,可得诗 70 0 0多首 ,就篇数而言 ,是《唐诗三百首》的 2 0多倍 ,这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篇奇文。不仅如此 ,此诗的背景中 ,也包含着一段十分感人 ,又发人深省的故事 ,真可以感天地而泣鬼神 ,惊众生而启圣哲。但《璇玑图》能读出 70 0 0多首诗 ,各诗起首一字在何处 ,按何方向读 ,如何转折 ,每首读几句等 ,种种幽隐 ,不是人人都可以看得出的。从前秦…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好看和耐看有很多原因。《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围城》等小说大量运用了“草蛇灰线”手法,体现了“草蛇灰线”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的独特作用:接读人物上场,串连多件事情;使读者形成期待视野;暗示人物命运和事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人曾在《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发表的一篇文章《突破提高——谈谈成年人的英语学习》中提出,“读”,“听”,“说”是大多数成年人的学习目标,因此本文从自我创造学习的沉浸式氛围入手,阐述如何运用沉浸式的方法,使英语水平在读、听、说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9.
法律的问题     
像我这种专业与法无关的人 ,不到来了问题很少去查有关法律 ,就像人人都会生病 ,但人们平时不肯遍读医书。法律文本不是文艺作品 ,缺乏情节 ,可读性较差 ,看罢惊诧于人的恶毒与堕落也许要做恶梦 ,所以也难以成为消遣的读物。我比较好奇 ,业余拜读过《宪法》、《刑法》、《婚姻法》、《民法》等法律 ,读了也还是“法盲”一个。聊以自慰的是 ,能真正不盲于所有法的人 ,在中国有几人呢 ?我知道 ,那东西虽然不好读 ,但很权威 ,真实地影响着我等的生活。例如 ,我的儿子就是我查了法律之后出生的 ,有根有据 ,堂堂正正。生命尚且如此 ,其他就不说了…  相似文献   

10.
韩庆祥 《理论前沿》2002,(18):26-26
平常读大部头的书多了,倒有一种需求,那就是想拿一些简明扼要的书来读。最近,有一本这样的书摆在我的书桌上了,读起来颇感轻松、受益,觉得有必要向读者介绍,这就是庞元正、丁东红教授主编的《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新词典》。虽说是词典,但读起来你一定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11.
困惑中的思考──读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晓亮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这个重大问题,是我读了樊纲同志发表在《经济研究》1995年第10期的文章《“苏联范式”批判》之后而产生的。樊文提出了一系列新鲜观点,读了以后很受启发,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困惑。我发现樊纲思考的问...  相似文献   

12.
汪机(1463~1539)字省之,号石山,明代安徽祁门人,是新安医学流派的先驱者,明史列其为当世四大医家之一。 在汪机的医学思想中,易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医人物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他介绍是:“幼业儒,后随文习医,研读诸家医书,参以《周易》及儒家性理奥论,治医屡效”。汪机幼习举子业,对于《周易》及程朱之学颇有研究,汪氏习医,远溯《内经》、《难经》,近法丹溪,东垣诸家。因《内经》的成书便依据了易理,朱丹溪亦是先习易后学医,医易兼通,所以易学原理对汪氏学术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后汪机更是行医不忘研易,研易以究医理,终于集诸家之长,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新安医学流派——培元派。 培元派是建立在营卫一气论的基础上,以擅用参芪为特点。  相似文献   

13.
[同义]《说文·言部》:“读,诵书也。”“讽、诵”互训。《广韵·入屋》:“读,诵也。”《汉书·倪宽传》:“时行赁作,带经而鉏(锄),休息辄读诵。”《梁书·江蒨传》:“蒨幼聪警,读书过目便能讽诵。”《三国志·吴志·阚泽传》:“所写既毕,诵读亦遍。”唐康骈《剧谈录·宣宗夜召翰林学士》:“文皇帝所著之书,有理国理身之要,披阅诵讽不离于口。”柳宗元《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前时所枉文章,讽读累日。”以上“读诵”、“讽诵”、“诵读”、“诵讽”、“讽读”皆同义连用,指念读诗文作品。  相似文献   

14.
吴澄,字鉴泉,号师朗。安徽歙县人,清代医家。幼颖悟而嗜读《易经》,并随其父客于江浙间。因求功名未中,遂精研《内》、《难》,著《新方论注》四卷,《注新方汤头歌括》一册,以传于世。吴氏以济世之心,自叹“外感类内伤,  相似文献   

15.
拙作《论法学现代化与法的本质概念的科学表述》在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政法论坛》1985年第3期)发表以后,得读孙国华同志《也谈法学的现代化与法的概念的科学表述——与吴世宦同志商榷》(《政法论坛》1985年第6期)。为此曾写了一篇《再论我国法学现代化——兼答孙国华同志》。文刚寄出不久,又得读惠新宋同志《评扩展了外延的法的概念及其理论意义——与苏晓阳同志商榷》一文(《政法学刊》1986年第2期),文中用现代系统论的理论来论证,颇有新意,但有些问题仍值得商榷,为此,特  相似文献   

16.
李毓秀考略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绛州人。他穷毕生精力深钻细研"四书五经",游学多年窥考场而不入,注选县丞而辞职,太平授课切磋而作醇儒,目标在于"发明圣谛"。一生著有《训蒙文》、《四书字类释义》、《四书正伪》、《读大学偶记》、《学庸发明》、《宋儒大文约》、《水仙百咏》等,其中《弟子规》(由《训蒙文》修订而成)跨越时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方音释古     
先秦诸多典籍,如《诗经》、《国语》、《国策》、《论语》、《孟子》,与当时口语非常接近,今天读起来,仍朗然上口,心知其意。魏、晋之后,古代书面语与口语分道扬镳,日渐陌生。但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陕西关中方言长期居于“雅言”地位,保持了大量的古代书面语的成分。本文通过几个词语、语句的分析,说明关中方言在阅读、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本与《伤寒论》同为一书,但却远比《伤寒论》难读、难理解。究其原因,一是它正式刊行时间较晚,长期转辗传抄所造成的错落脱简,使其文理本为古奥的条文更加令人费解,迭生疑窦;二是它论述病证立足于实事求是,既不强求面面俱到,又不拘泥于固定格式,或详或略,或寓因于脉,或寓法于方,或有证无方,或有方无证,纵然脉因证治、理法方药齐备,也往往前后参错,使人难以端其全貌,领其要旨。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较好地学习研究这部经典著作呢?陈修园曾指出:“读《金匮》书,读其正面,必须想到反面以及对面、旁面,  相似文献   

19.
读了《公安论坛》第一期的《大索貌阅》一文后,很受启发。文章提出了公安基础工作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即户籍民警在熟悉人口中“急需克服水上浮萍、蜻蜒点水式的工作方法,克服怕艰苦  相似文献   

20.
从读《理想信念的理论支撑》一书受到的教育和启示,谈如何搞好党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使之更具有理论说服力、思想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