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湿疹患者的易感体质类型是特禀体质、湿热体质,慢性湿疹的病机要点为血分湿热毒瘀,有湿毒、热毒偏重之别,有瘀热、血热之异。在治疗上运用辨体治本、辨病治标相结合的诊疗模式,分期论治,即进展期以辨病治标为主,治以清透湿热、解毒散瘀之法,并辨别湿毒与热毒、瘀热与血热之偏重;静止期以调体治本为主。从特禀和(或)湿热体质与血分湿热毒瘀论治慢性湿疹时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薛雪(1681~1770年),字生白,号一瓢,江苏吴县人。薛氏博学多才,性格高雅,洁身自好,淡于功名。潜心于岐黄之术,以医为毕生之业。对湿温病证治,心得尤深,辨证治疗匠心独具。《湿热病篇》是其代表作,该书对湿热病证的论述,详尽而精辟,是温病学发展史上系统而完整地阐述湿温证治的最早文献,李清俊赞尝:“其见之也确,其言之也详,其治之也各得所宜。”如果说在外感病领域里,叶天士补充了张仲景之不足,那末薛生白又弥补了叶天士之不足,使温病学说渐臻完善。观就薛氏辨治湿温病的学术思想及其主要特点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湿温病是属于湿热性质的外感病,它不仅和因寒致病的伤寒病性质截然有异,而且与一些属温热性质的温病亦有一定不同,由此而决定了它们在治法上的不同特点.这可从疾病的各个主要阶段体现出来:病之初期,邪气在表,法应解散,但伤寒之辛温发汗,温热之辛凉解肌,均不宜于湿温病;病之极期,伤寒之攻下燥粪,温热之增液通腑,也不宜于湿温病;疾病末期,伤寒之辛热助阳,温热之咸寒养阴,亦不能尽为湿温病所用。因此,自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湿家忌汗、不可以火攻之之后,  相似文献   

4.
蛋白尿多由精的生成异常外泄所致。在蛋白尿形成的病机演变中,肺、脾、肾三脏虚弱是关键,但邪气的留滞对该病的影响不容忽视。就邪气而言,最主要的有水湿、湿热、瘀血。湿热是导致慢性肾病最基本的实邪因素。因慢性肾病无论何种类型和哪个阶段,多有尿液的异常。尿液混浊正是湿热为病的显著标志。因此从湿热论治慢性肾炎蛋白尿常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素问·阳明脉解篇》“厥道连脏则死,连经则生”,此之“厥逆”指阳明厥逆,由阳明热盛、邪热内郁、气机壅遏而致;其“脏”、“经”指阳明之脏(腑)、经;“连胜则死”,指病在阳明之腑胃及大肠,为有形燥热证,病情重;“连经则生”指病在阳明之经,为无形实热证,病情轻;“死”、“生”是相对病情轻、重而言。  相似文献   

6.
马骏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多为外感时邪、饮食不节、素体脾肾不足等;病机多为虚实夹杂,虚实各有侧重,实证以湿热蕴肠、损伤肠络为主,虚证以脾虚湿盛、运化失健多见;该病病位在大肠,涉及小肠、脾、胃、肝、肾、肺诸脏;治疗当分活动期与缓解期,消补兼施,尤其久泄宜先消后补,以通为治。  相似文献   

7.
三仁汤始载于吴鞠通《湿病条辨》上焦篇,由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组成,用甘澜水煎服。本方乃吴氏师承叶天士湿温案用三仁之原意,阐发而创制。方中杏仁辛苦开上,宣畅肺气,通调水道;蔻仁芳香苦辛,善宣中焦,醒脾化湿;薏苡仁甘淡导下,渗泄湿热而益脾;配以苦温除湿、理气消满之半夏、厚朴和淡渗利湿及透热之通草、滑石、竹叶。诸药合之,轻疏灵动,具有开上、宣中、渗下之功,使三焦宣畅,湿热分消,邪去正安。在临床应用中,凡因湿邪或因湿与热合,致三焦气机不畅、升降无权、清浊失司者,下之则伤脾、寒之则湿凝、滋之必助湿、温之易化热、汗之则伤阳、燥之则伤阴,然以三仁汤随证加减治之则无上述弊端,不但  相似文献   

8.
《素问*咳论》说:“五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历代医家多崇之,然诸家立论太繁,难得其要领。自明代张景岳以外感、内伤立论起,则纲目分明。然而,诸家率以辛温治外感咳嗽,误人多矣。唯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对温病咳嗽的辨治独出心裁,纵辨三焦,横辨燥湿,确能补前人之未逮,启后人之思路。 笔者兹以《温病条辨》[1](简称《条辨》)、《吴鞠通医案》[2](简称《医案》)医论医案为依据,对其温病咳嗽辨治经纬观探析如下。 1 辨治经纬观内涵 1.1 纵辨三焦《条辨》上焦篇论及咳嗽计9条(第3、4、6、28、29、52、55、56条及“补秋燥论”之第2条);中焦篇论及咳嗽计3条(第17、23、67条),下焦篇论及咳嗽计7条(第31、35、41、47、48、70、78条),可见在温病的上、中、下三焦三个不同病理阶段皆可出现咳嗽。咳嗽是温病的症状之一,而处于不同病理阶段的咳嗽必然带有其所处阶段的病理特点,因此纵辨三焦是温病咳嗽辨治的关键。 1.1.1 上焦咳嗽,其治在肺:吴氏认为:“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1]当然,此等温病未必皆咳,而“咳者,加杏仁利肺气”[1]则已。可见吴氏治上焦咳嗽,力主辛凉,确补前人之未备。向来诸家以辛温统治伤寒温病咳嗽,不知寒为阴邪,太阳为腑属阳,阴邪伤人之阳,自当辛温;而温为阳邪,太阴为脏属阴,阳邪伤人之阴,则当辛凉,诚有以也。虽然辛凉宣上之法已定,但病有轻重,咳有微甚,不可不辨。如“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1]。此较银翘散病轻而咳重。  相似文献   

9.
吾师蒲辅周医师(1888—1975),平生精研治病,不尚空谈。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堪为我辈楷模。现采蒲老医话及单方数则,以供同道参考。一、医之病,病在不思蒲老常用罗天益的“医之病,病在不思”告诫我们,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一定要多加思考。记得1945年夏末,成都大雨连绵,小孩麻疹多皮下隐伏不透,宣透无功,诸同道焦急异常,蒲老默思而悟及“热从湿化”之理,治以通阳利湿,俾湿渗热透,疹毒豁然而出,所谓治病  相似文献   

10.
慢性前列腺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多与后尿道炎、精囊炎或睾丸炎同时存在。中西医治疗方法颇多,常因该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又很不一致,每每影响疗效。兹结合个人临床体会,就其诊治作一抛砖引玉之简介。 一、分型诊治 1.湿热蕴结型:由来有三。其一,忍精不泄或频繁手淫,使溢液败精阻于窍道,蕴滞而化热生湿。其二,由于入房不慎或衣裤不洁,或包皮过长,湿邪热毒由下窍而入,浸淫于上而成。其三,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如喜食膏粱厚味、辛辣炙(火甫寸)之品,或饮酒大多,湿浊内生,久而化热,湿热下注而成本病。主要临床表现:口苦口干,尿道灼痛,小便黄浊,尿后滴白,小腹坠胀不适。治宜清热利湿为先,分清泌浊为后。  相似文献   

11.
对3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验案进行总结,分析其中医病机和证治特点。患者多因感受湿毒之邪所致,病位在肺,涉及其他脏腑。用药宜选苦辛、芳香、淡渗之剂,药性清灵,重在醒脾运化,忌用寒凉克伐之剂。疫疠湿毒之邪可从寒化而伤阳气,或从热化而成湿热,又或从燥化而伤阴,故临证须把握动态变化,疫病的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需灵活辨证,考虑情志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顺应异法方宜,重视舌象辨证,才能做到精准施治,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痒证既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伴发于多种疾病中。可分成虚实两大类型。实证多系风、热、湿、毒、虫所致,多与肺、心、脾三脏有关;虚证则因饮食劳倦,七情内伤引起的气血不足,肝肾阴虚,冲任失调所致,多与肝肾二脏有关。实痒治宜祛邪为先,可予疏表祛风,清解通利之品;虚痒治宜扶正为主,可用调补气血之品。虚实兼挟者则应标本兼治。兹以虚实为纲,分述证治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有关黄疸的认识,肇始于《内经》,奠基于仲景。《金匮要略》对本病论述尤为详细,且独立成篇,进行系统地辨证论治,颇有特色。书中根据病因、症状将黄疸分为谷疸、酒疽、黑疸和女劳疸四种,按病机又分为湿热、火逆、淤血、寒湿、虚劳五种。自从元代罗天益概括为阳黄、阴黄两大类以后,后世医家均按此辨证论治,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但不论是阳黄或是阴黄,对于其病机均认为是木郁土壅(或土壅木郁),即湿热蕴蒸或寒湿阻滞,渍脾遏肝,使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而  相似文献   

14.
肝气一词,含义多种,在使用中存在混乱现象。有的为生理性名词,指肝之脏气,即肝的机能活动。《内经》中所说的肝气,就是这种意义。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者木始治之,肝气始生”,“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灵枢·脉度》中“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和《灵枢·天年》中“五十岁,肝气始衰”之“肝气”,都是指肝之脏气。有的以“肝气”概括肝气之病的病理及多种肝气病证名称。如李冠仙在《知医必辨》中说:“五脏之病,肝气居多, 而妇人尤甚。”“治病能治肝  相似文献   

15.
痰是人体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津液代谢异常的一种病理状态和病理产物。它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引起多种疾病,其致病之广泛,有谓“百病之源,皆生于痰”,即可见一斑。然而在痰病发生的机制上,以往多注重肺、脾、肾三脏的气机失调,而略及与心、肝二脏的关系。本文试就心肝痰病的病机及证治作一初步探讨,错误之处敬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6.
湿热病在卫气阶段时,氤氲之湿与邪热相合,热寓湿中,湿蒸热外,湿得热愈盛,热得湿更炽,屡见高热不退,治疗颇为复杂,运用清透法则多可奏效。兹举例说明其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7.
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妇科杂病多例,均收到了较好效果。现举验案四则如下。 一、阴 肿 高某,女,38岁,已婚,工人。阴部(右侧大阴唇)红肿疼痛两天。伴有肋胁胀痛,尿赤便秘,脉弦数,舌质红、苔黄腻。辨证为肝经湿热下注,治法清肝泻热利湿,拟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生地、车前子各12g,栀子、黄芩、连翘、泽泻各9g,甘草3g,金银花30g。三剂而愈。 按;阴肿,亦称阴户肿痛。发病部位属于肝经之分野。多因气机不调,郁怒损肝,肝病及脾,脾虚失运,湿蕴化热,湿热下注,致阴户肿痛。宜用清热泻肝利湿之剂,湿热去而病自愈。  相似文献   

18.
病毒性肝炎,中医多认为系湿热内蕴所致,治以清热利湿。但由于其有急、慢性之分,迁延日久还可能发展成肝硬化,因此治疗不可执其一端。现将笔者临证治疗体会简介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一、急性肝炎治拟清热利湿 初起时巩膜及小便发黄,继之波及全身,或有寒热,厌食,倦怠乏力,肝肿大有压痛,苔白腻,脉濡数。此为湿热交阻于  相似文献   

19.
心主血,藏神,为君主之官,乃五脏六腑之主。临证所见,或本脏本经发病,或它脏它腑影响,常常出现心阳虚颓、心阴亏损、气血两衰、心火亢盛以及虚实兼挟等病理变化。本文试将仲景对心病的论治方法,归纳讨论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温病条辨》(下称《条辨》)不但系统地论述了温病的证治,而且在方剂的化裁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全书载方205首。现就其中某些方剂的化裁作如下研讨。 一、银翘散 《条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旨,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加减,创制了辛凉平剂银翘散,用于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之候。全方清热而不凉遏表邪,透表而不强行发汗,有轻以去实之能,无助热伤津之弊。此方的化裁有如下情况: 1.在卫营同病或太阴温病内传营血时,将银翘散或除去其中辛散发表之品与清营凉血之品配用,一是治疗太阴温病,二是借其轻清透邪之力,协助清营凉血之品以解营血邪热。如:(1)银翘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