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民陪审制度发轫于革命根据地时期,今天看来,当时"人民当家作主"这一陪审理念的司法内涵略显不足,而政治意味则相对浓厚。随着法治建设进程的推进,陪审制度的政治意蕴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相反,法治规范化的要求使得人民陪审制度显得难以满足当下社会现实的需要。2006年9月,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博士点"与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通力合作,启动了"中国陪审制度"研究课题。该课题运用法社会学与法人类学的方法,先后在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调研,全面真实地反映了陪审制度的现实状况。在本项目即将结题之际,本刊编辑部约请课题组部分成员就一些主要问题做了一组笔谈。我们相信,这组文章能够使读者感知到中国基层司法机关的人民陪审制度的基本状况以及面临的困境,并引发完善或者重构这一制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现代陪审制度是司法机关吸收普通公民参与审判活动的重要制度,是现代司法民主和公民权利的重要保障.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初建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建立健全我国的审判制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人民陪审制度正面临着“名存实亡”的窘境,有学者甚至认为该制度已走到尽头,主张将其废除.但纵观陪审制度的本源,其产生正是由于人类社会时司法民主的渴望与追求,设立陪审制度对建设现代民主国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陪审制度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司法民主制度,陪审制度在中国也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洪碧华 《法制与社会》2011,(16):123-124
我国对陪审制度重视不够,导致陪审员未发挥应有作用。本文通过阐述陪审制度作用,分析存在问题,并探索完善对策,旨在呼吁社会各界重视,使之有宪法依据,使司法改革与司法民主化能在宪法的轨道内健康有序地进行。建议国家立法机关应尽快制定《人民陪审员法》,规范和完善其权利义务。  相似文献   

5.
试论民事审判中的人民陪审员制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娟 《法制与社会》2010,(33):135-136
在陪审制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大陆法系国家引入陪审制的过程中,刑事审判中陪审制度被当作研究重点。在民事审判领域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对于保障公平正义,维护人民利益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1998年以来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复苏是多种社会需求合力催生的结果,承载了推进司法民主、维护司法公正、强化司法监督、提高司法公信力等多重期望。然而,由于陪审员难以有效地参与审判,该制度在人力补充、调解协商、知识提供等方面的作用较为突出,其他效果则不太明显。经验材料由此呈现“一种制度实践、两种复苏原因及效果判断”的现象。相对于立法意图和人们的预期,人民陪审已出现某种程度的职能异化。未来的改革应致力于职能分化,强化专门领域案件和轻微案件中民众参与审判的作用,同时注重提升陪审员在重大案件中的代表性和参审效果。  相似文献   

7.
虽然我国现行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强调以展现司法的大众化功能为重要目标,但是该制度的具体设计明显脱离了我国现实的社会情境和司法环境,以致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人民陪审员选任精英化、职权行使虚名化、管理机制法官化等现象。要实现人民陪审员制度之目标,就必须正视二元社会结构、民众参与能力等现实条件,并合理配置人民陪审员的职权、提高民众的认同感以及参与度。  相似文献   

8.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的实施激活了我国陪审员制度的现实价值。同时,其不完善之处也引起了人们对人民陪审员选任资格的争论,即“精英化”还是“平民化”的争论。面对现实实践中“精英化”趋势,本文认为,应当重温人民陪审制度的立法初衷,抵制陪审员的“精英化”,以民主与理性并重为原则,实现陪审员“精英化”与“平民化”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赵洁琼 《法制与社会》2012,(10):114-115
陪审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司法制度,是国家司法机关吸收非司法人员作为审判员参加案件的审判。本文主要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美国的陪审制度和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进行比较,对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现代陪审制度是基于在司法权力运行中实现人权与民主、限权与制衡理念而设立的。通过民众分享司法权,使民众和政府之间形成有效平衡,彰显民主。本文以陪审制度所蕴涵的价值理念为视角,探讨了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存废的相关问题,分析了现行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缺陷,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司法的精英化与大众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丁以升 《现代法学》2004,26(2):92-99
在西方国家的司法领域 ,司法的精英化和大众化两种现象同时并存。它们分别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之上 ,并有相关的制度予以支撑。司法的精英化代表着司法的“职业理性” ,而司法的大众化则体现了“大众理性”在司法中的作用。它们有着不同的适用空间 ,是相反相成、相互补充的。建国以后 ,我国的司法走的是平民化、大众化的道路 ;与此同时 ,又硬性推行一套别具特色的陪审制度。这是对司法的运作原理和陪审制度的法理缺乏理性认知的结果。中国司法的未来发展方向是走职业化、精英化之路。在基本实现这一目标之后 ,则应该为司法的大众化设定一定的运作空间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陪审团制度。  相似文献   

12.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推动司法队伍专业化的背景下,人民陪审制的存废又引起争议。笔者从制度设立的特殊意义入手,分析其存在的必要性,并且根据目前立法和司法实践的不足,提出具体完善建议,以期该制度能够与司法改革的进程相配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从《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制订实施以来,我们的人民陪审制度逐渐呈现趋于精英化的态势,这显然是与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定位相违背的,文中指出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应走向平民化,这样更有利于人民陪审制度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王妍 《法制与社会》2013,(15):131-132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司法制度中一项重要的制度,然而当前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发展并不像人们的期待那样,在实践中往往存在问题。本文借鉴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相关制度,对我国的陪审制度的改革提出一些设想,并对其可行性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5.
人民陪审员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陪审制度发轫于革命根据地时期,今天看来,当时"人民当家作主"这一陪审理念的司法内涵略显不足,而政治意味则相对浓厚。随着法治建设进程的推进,陪审制度的政治意蕴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相反,法治规范化的要求使得人民陪审制度显得难以满足当下社会现实的需要。2006年9月,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博士点"与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通力合作,启动了"中国陪审制度"研究课题。该课题运用法社会学与法人类学的方法,先后在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调研,全面真实地反映了陪审制度的现实状况。在本项目即将结题之际,本刊编辑部约请课题组部分成员就一些主要问题做了一组笔谈。我们相信,这组文章能够使读者感知到中国基层司法机关的人民陪审制度的基本状况以及面临的困境,并引发完善或者重构这一制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经全国人大第十届常委会通过并于今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是迄今为止新中国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第一部最为集中,最为完善的专门法律。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对司法制度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完善这项制度,更具有现实意义,是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特点,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立党为公、执法为民”要求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精英、民意与陪审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英司法是现代化法治的必然,民主制度又要求必须重视民意在制度内的合理表达。陪审制度被视为调和矛盾,平衡二者关系的司法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试论我国法官的精英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谭兵  王志胜 《现代法学》2004,26(2):100-106
现代社会精英是在民主政治、知识理性和社会分工潮流等因素共同作用下 ,通过开放、流动的社会竞争机制形成的卓越阶层。现代法官群体属于现代社会精英的一部分 ,它在构筑经验正义 ,推进民主与法治 ,维护法律统一实施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造就人文主义模式的精英法官群体是我国法官职业建设的目标 ,未来应通过保障宪法意义上的司法独立 ,改革法官选任制度 ,保持法官规模精当适度 ,以及防止法官异化等途径 ,推进法官精英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人民陪审制度发轫于革命根据地时期,今天看来,当时"人民当家作主"这一陪审理念的司法内涵略显不足,而政治意味则相对浓厚。随着法治建设进程的推进,陪审制度的政治意蕴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相反,法治规范化的要求使得人民陪审制度显得难以满足当下社会现实的需要。2006年9月,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博士点"与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通力合作,启动了"中国陪审制度"研究课题。该课题运用法社会学与法人类学的方法,先后在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调研,全面真实地反映了陪审制度的现实状况。在本项目即将结题之际,本刊编辑部约请课题组部分成员就一些主要问题做了一组笔谈。我们相信,这组文章能够使读者感知到中国基层司法机关的人民陪审制度的基本状况以及面临的困境,并引发完善或者重构这一制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指出我国司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不能全依赖人民陪审员制度解决,也不能盲目移植西方的陪审团制度,而要结合这一制度产生的原因、背景以及当下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才能做出有利于我国法治建设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