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人格心理邢宗兰文化可以造就人的心理和人格,人的心理与人格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我们研究人,研究人的人格价值观都得从文化本质中加以解释和剖析。当代中国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在中国这片古老大地上生活的人们无一例外地要受到传统文...  相似文献   

2.
苏文明  吴薇莉 《前沿》2014,(9):143-145
通过人类文化传承角度,捕捉到灾难文化对灾区员工心理的积极作用,四川的本土文化性格可为灾区本土企业员工的心理资本要素开发提供重要参考,自我效能、坚韧抗逆、乐观幽默、智慧创新、包容开放及感恩奉献等可被纳人心理资本要素,而具有四川本土文化特色的淡定从容因子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3.
宋振文 《求索》2008,(2):84-85
电视传媒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若过度追求高额利润、强化娱情宣泄和迎合猎奇心理需求,将会对人们的道德价值观、文化心理和审美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本文从道德价值扭曲错位;文化心理负向转移;审美心理畸变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4.
流行语指的是某个时期在某些人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是时代的一面镜子,集中地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文化生活和大众心理。本文从流行语产生的背景以及与新词语的关系入手,简要地分析了流行语的来源和类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流行语所凸现的社会文化心理,试图揭示出流行语这一特殊语言现象与社会文化心理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5.
梁孝 《岭南学刊》2011,(5):115-119
苏联的文化体制及其核心思想体系是在一个极端时期形成的高度统一的动员型文化。极端时期结束之后,苏联文化体制不仅没有根本变革,反而不断走向封闭,最终失去内部活力,导致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僵化,对内失去凝聚力,对外失去竞争力。这是导致苏联解体和后来俄罗斯实行“休克疗法”的一个重要因素。苏联核心思想体系从封闭走向“空转”的教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6.
樊泳湄 《创造》2002,(11):44-45
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消费文化是其民族文化的反映,体现的是其民族心理特质和群体生活方式。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消费文化必须与时代发展同步,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云南农村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发展先进文化是其重要内容,而在云南农村,先进文化的发展受到来自当地传统文化思想及农村群众固有文化模式的阻碍,影响了先进文化的健康发展。在这些阻碍中,除了文化观念、文化心理、宗教信仰等外,来自消费文化的阻力是明显而巨大的。因此,研究云南农村消费文化,探索其发展方向是建设云南农村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7.
墙也是文化,是文化的一种。 墙作为文化,它是一尊文明标志,一段人文心路,一种民族心理,一个时代见证。  相似文献   

8.
低保对象由于各自的年龄、文化、经历、家庭生活环境以及所处社会地位的不同.因而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及心理活动也不尽相同。从现实情况看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感恩心理.依赖心理.攀比心理,“白吃”心理.强要心理,求富心理。低保对象的心理活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我们应在号准他们的心理脉搏后.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因势利导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9.
叶淑兰 《探索与争鸣》2023,(8):96-108+179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自塑形象与他塑形象之间存在的形象鸿沟是指国家形象主客体对该国形象的认知、评价与情感方面的鸿沟,这在数字化驱动的形象政治时代具有扩大化趋势。国家自塑与他塑形象鸿沟的生成具有权力、文化与心理三个层面的动力。在权力层面,形象鸿沟的生成受到国家间权力博弈、西方霸权主义的驱动,在文化层面受到跨文化差异、文明冲突的影响,在心理层面受到集体自尊、集体情结以及心理认知误区的驱动。理解与超越国家自塑与他塑形象鸿沟,需要从战略高度加强国家形象设计、管理、沟通与修复,保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加强文化主体反思意识,建立稳固而富有弹性的国家主体形象。  相似文献   

10.
心理契约反映了组织与个体之间关于责任和承诺的一种期望,文章结合心理契约的特点和高校教师的特点,分析了心理契约违背的因素,提出了在文化、招聘、愿景、培训、激励等管理方面防范心理契约违背出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颜峰  胡文根 《求索》2010,(2):94-95,93
女性就业面临十分严峻的现实挑战,如何帮助她们进行就业心理调试从而走出这一困境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性别正义理论出发,阐述性别正义是包括家庭正义、文化环境正义、国家制度正义在内的概念。其基本要求一是机会平等;二是通过对生产手段的社会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结合当前女性就业中存在的社会歧视导致焦虑心理;社会偏见导致自我定位偏差,形成自卑或失落心理;性别图式导致的低成就动机心理;传统性别文化导致的矛盾心理;社会人才需求畸形导致恐慌心理等心理困惑。提出国家、社会、学校和自我调适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文化的报应     
我们文化的启迪影响力不够。我很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到现在如果还不赶紧真诚地补上人文这一课的话,有一天,文化的缺失会给我们带来悔之晚矣的后果。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可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时期是我们相信文化的力量很大。但这个时期,我们其实是仅仅将文化当做政治的工具在利用,一种宣传的工具,而且这种宣传并不指向人心。那时文化只是一种政治的齿轮和螺丝钉,并没有把文化作为一种保证社会和谐运转的一环来看待。这个时期过去后,我们又转为一种沮丧的想法,觉得文化起不到作用了,甚至想干脆就放弃文化作用,因此现在的文化变成不起人文作用的文化了,丧失了文化的自觉性。有些现象表面看起来是道德层面的问题,但是实际上是人性和心理层面的问题。一个当代人有时可能并不明白自己的心理是不健康的,邪性的,而恰恰心理不健康的人最可能拒绝承认这个事实。在这种情况下,靠一般的说教是没有用的,但是文艺有这种功能。文艺像一面镜子,不仅能照出人的容貌,还能照出人的内心。  相似文献   

13.
转型期中国农民心理文化惯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红东 《桂海论丛》2008,24(1):79-82
文章以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中国农民身心图式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日常习俗等心理文化因素展开哲学探寻,具体分析我国农民文化惯习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构建现代化农民心理文化惯习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沈桂萍一种民族文化,在其发展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文化心理,深深地溶进了民族的血管里,陶铸着民族的心灵,对民族的凝聚起着永恒的作用。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就是在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机制作用下形...  相似文献   

15.
韦磐石 《人民论坛》2013,(2):190-191
要更好地发挥政治制度对社会心理文化诉求的支持作用,应该坚持主流政治文化的心理认同转变,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全面弘扬民族先进文化,坚持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文章分析了社会文化心理的概念,提出了当前我国社会文化的政治制度心理诉求,总结了政治制度下优化社会文化心理学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分析中西方文化人类学关于文化融合的概念和内涵。认为文化融合是包括文化来借在内的一系列发展过程,文化采措是实现文化融合的途径和手段,指出心理认同程度是判断文化融合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朱汉民 《求索》2014,(1):26-31
“精神气质”是一种主体化的文化,包含着道德精神与心理气质两个层面涵义。学者们往往以道德精神与心理气质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精神气质”概念,来表达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湖湘文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一种地域化士人精神气质的形成。湖湘士人的精神气质,在历史上被称之为“湖南人之性质”或“湖南人底精神”。湖湘“民性”与“士习”的渗透与融合,推动了一大批兼有劲悍民性与道义士气的湖湘士人群体崛起。明清以来,湖湘士人以十分鲜明的精神气质,而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特别关注和敬仰。湖湘文化的历史建构,同时是湖南人的精神气质的建构;湖湘文化的区域特质,特别体现为湖南人在精神气质上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区域心理学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心理学也可以称为区域跨文化心理学,其理论假设是不同区域的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其心理也必然存在很大差异,因为文化是影响社会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学、文化学、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论著中,大量地涉及了区域心理学的研究,只不过研究方法与心理学不同而已。将区域心理学中国化,采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借鉴人类学、民俗学、文化学、人文地理学的方法和成果,开展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省区的人格心理、教育心理、心理健康、社会心理的比较研究,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詈语的使用看民族文化心理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娜 《求索》2010,(1):57-59
语言是历史文化的一扇窗户,我们可以通过它,来透视、认识和了解在语言中积淀的一个民族独特深厚的文化历史和文化心理特征。本文以来源于《汉语大词典》中的“詈语”词语为语料,通过对它们的梳理,探寻它所承载的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变迁与发展历程,并根据这些詈语的使用特点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规范伦理的阶段、摆脱束缚阶段、冲破禁忌的阶段与走向文明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苗族与银饰     
苗族银饰文化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银饰文化的形成,是苗族居住区域、生产技术、审美观念、巫文化心理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