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国两制”维系了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和思想文化传统。一个民族要有民族精神,才得以生存、繁衍、发展、昌盛。一部中国历史,一条耀眼的主线——追求统一,反对分裂。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粹。以“大一统”观为核心的国家理念自古至今都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分”与“合”,逆历史潮流的“分”是野心家和民族败类利令智昏的结果;“合”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条件,是智者统治和人民奋斗的结果。综观中国历史进程,统一是主流,为国人所称颂;分裂是逆  相似文献   

2.
<正>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正如《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所阐述的,台湾是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全体中国人民的台湾,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决心不可动摇、意志坚如磐石,这是挫败一切“台独”分裂图谋的根本力量。搞“台独”分裂抗拒统一,根本过不了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这一关,也根本过不了14亿多中国人民决心和意志这一关,是绝对不可能得逞的。  相似文献   

3.
坚持爱国主义,主张国家统一,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这一思想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必须统一,警惕列强分裂阴谋自19世纪开始,孙中山目睹民族危机,激发出巨大的爱国热忱。由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日益加剧,列强“瓜分中国”,使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在辛亥革命以后,又因帝国主义列强横行中国,军阀混战,使中国处于军阀割据的分裂状态。这种外患内忧,使孙中山把维护祖国统一作为救国和革命的一项最紧迫的任务,他把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同捍卫祖国统一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甲午战争以后,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相似文献   

4.
在中共11届3中全会召开10周年、中国的改革进入了第二个10年的今天,为什么要研究统一与分裂的问题呢? 这是无可回避的历史,也是必须正视的现实。中国历史上究竟有多少时间统一,多少时间分裂?这要看用什么标准,还要看是讲形式还是讲实际。如果我们承认王朝不等于中国、王朝的起迄不是统一的始终、名义上的归属不等于实际上的统一、王朝统治范围之外的政权和地区是自治或分治而不是分裂,那末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以历史上中国的最大疆域为范围,统一的时间只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展现了从思辨逻辑向文化逻辑的思维方式变革,正是这种思维方式转变才使感性实践的唯物主义新哲学成为可能。基于文化逻辑的马克思新哲学是感性实践层面上的文化哲学;是以文化总体(人的世界)的分裂与统一的运动为本体的本体论;是关于主体与客体在文化总体中反映与创造、建构与重构、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达到统一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人的本质和存在方式的人学;是实践论、价值论、主体论与辩证法的真正融通。人的世界的一切均在文化总体中生成、演变、分裂和统一。这一文化哲学代表了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相统一的深刻哲学立场,它是人与自然得以同时性显现进而向自由复归的理论基石,它构成了共产主义运动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曹骏 《统一论坛》2001,(3):14-16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了谋求国家的统一与富强而奋斗一生。在长期的奋斗生涯中,形成了他的国家统一思想。这一思想是一较为完整的体系,包括中国必然统一的社会历史原因、思想文化原  相似文献   

7.
从秦楚文字的对比研究反观“书同文”政策之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传旭 《求索》2010,(12):248-250
秦统一中国前,列国文字很不统一,每一个汉字几乎都存在多种写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方便全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规定实行统一的文字,这就是历史上的"书同文"政策。"书同文"作为思想文化统一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在实现政治统一和文化统一过程中,对于实现秦始皇大一统的理想具有重要作用。在当时的中国,由于列国间异形字的存在,"书同文"政策之实施具有时代必要性;更为欣慰的是,列国文字的共同性又为"书同文"政策之实施提供了社会基础。本文将拟秦楚文字的对比研究,反观"书同文"政策实施的这种时代必要性与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在台湾"海洋文化"讨论热潮的背后,掀起了一股文化分裂的暗流。一些人声称台湾文化的本质是海洋文化,同时将中国文化定性为大陆文化,否定中国海洋文化的存在,企图以此割断两岸文化的关系。这种说法带有明显的为"台独"势力分裂论调服务的政治目的,从历史事实来看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9.
<正> 1 印度文化的多样性与中国文化的统一性: 印度文化的多样性十分突出,并且这种多样性本身所体现的差异性,常常又是极不协调的,往往还是互相冲突对抗的。这主要表现在: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带来多种文化层次的共存,古老的传统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共生,语言和历史的差异使统一的文化成为不可能。中国文化虽然也是多样性的,但这种多样性只表现在其源头上,随着政治、经济的大一统局面的发展,分裂的时间逐渐短暂,因而在文化的发展上,统一性常常是主导方面。如果从多民族文化的构成来讲,其表现是:印度的各民族都处在相当的文化层次上,而在其后来的发  相似文献   

10.
台湾当局为使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找到“理论依据”,援引南北朝鲜与统一前的东西德模式,证明分裂国家可以彼此“平等参与联合国”,并不妨碍以后实现国家统一。依照“两德模式”炮制的分裂主张,首先是把台湾说成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什么“中华民国”在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各自在管辖范围内行使主权;什么“中国这个名词是含糊不清的,是一个历史、文化及地理的中性名词”等等,与岛内“台独”势力相呼应,妄图把台湾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  相似文献   

11.
日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参议院临时议长特德·史蒂文斯一行时,郑重表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坚强决心。”这充分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反对分裂、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统一作为自己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表达了中华儿女在祖国统一问题上的坚强意志。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也是  相似文献   

12.
自治、地方分权与地方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单一制国家,在走向统一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经过了多次的封建割据甚至分裂,但历代统治者都以统一为己任,对地方割据、分裂严加防范;中国政治文化中对统一高度认同对分立一致否定,在野或分立的领袖包括农民起义领导者也将统一作为追求的政治目标。这种"大一统"的文化和政治格局促使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但也影响中国现代民主国家的建构,悠久的中央集权历史与苍白的地方分权、地方自治经历,使近现代以来的政治领袖对集权较热衷,对分权和自治较戒备,导致地方自治受阻,地方规范性分权难实行;而对地方主义、地方保护高度警惕。中国要建立现代民主国家,必须通过民主化、法制化,通过中央地方规范性分权及地方自治的民权力量来消除地方保护。  相似文献   

13.
思想文化现代化是近代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历史内容。资产阶级参与并推进了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资产阶级所凭借的先进生产力与旧的生产关系的对立,构成了思想文化的内部深刻的矛盾,决定了这一阶级以及它所统治的社会机体在思想文化进程中的阻滞。与此相反,社会主义社会则能克服这种对立和矛盾,它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引导下,以其他阶级都不具有的无畏精神和彻底实践,将先进的生产力和变革的生产关系与现代思想文化的特质统一起来,完成历史所赋予的思想文化现代化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14.
《黄埔》2016,(6)
正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中山先生毕其一生竭力反对国家分裂,热诚追求国家统一,他的一生始终同祖国的统一大业紧密相连。中山先生的国家统一思想,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在其全部理论和实践中占有重要位置。今天,我们宣传和研究中山先生的国家统一思  相似文献   

15.
台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匆庸置疑主权属于中国。这是由历史、地域、经济、文化等原因长期形成,又是中国人民经过近现代多次反殖民主义民族解放斗争,以流血牺牲换来的,并依联合国宪章为国际社会所公认。在两蒋主政台湾省近30年的时间里,两岸政界所存在的争执,主要是政权之争。台当局曾提出“一个中国、两个对等的政治实体”,“一个分治的中国”和“两岸关系以分裂分治为定位”等分裂的主张。但主要强调在治权层面上。然而,近年李登辉、陈水扁抛出“两国论”和“特殊两国论”则将两岸之争上升到主权层面。即李、陈力争在主权内部进行…  相似文献   

16.
沧桑红楼     
80年过去了。但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中国,有多少人知道“五四”运动,就有多少人知道沙滩老北大红楼。 红楼,在中国近现代历史鸡鸣风雨的岁月中,所蕴涵的思想与文化,讲述的耻辱与抗争——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从中国民族问题实际出发,深刻揭示了中国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提出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方法,构建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思想体系。邓小平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消灭民族压迫,消除"两个民族主义",坚持多民族文化认同,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坚持民族平等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治基础;坚持"两个大局",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推进民族发展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出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给予少数民族特殊政策扶持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刘墨 《两岸关系》2001,(11):3-4
冠以所谓“台湾独立”之名的分裂活动,从一开始就是在台湾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领域中同时进行的。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台独”势力的发展,台湾文化领域中的分裂活动趋于猖獗。李登辉背弃一个中国原则后,同样也在文化领域进行分裂活动。去年5月台湾当局新领导人上台后,分裂活动已经遍及台湾各个文化领域。有人称之为“文化台独”,也有人称之为“去中国化”或“脱中国化”。两种概括,都指的是服务于“台独”政治目的的文化分裂活动。  相似文献   

19.
王水宝 《两岸关系》2004,(12):23-24
中华文化是维系两岸的精神纽带 中国历史历来是分分合合,但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进程的主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广大人民饱尝了生离死别的痛苦,因此都无不盼望结束分裂,实现中华民族的大统一。诸子百家的代表孔子、孟子、韩非子等人,尽管在各个领域中都各自有各自的主张,但在"渴望统一"这一点上,却是和广大民众的意愿相一致的。孔子面对西周东迁后,中国出现大分裂的局面,感到天下无道,于是在《礼记·中庸》中提出了"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思仁义、求统一  相似文献   

20.
过程民主文化思维是把民主文化相关概念用于中国民主文化研究,将中国民主文化的变化和发展视为一个包括不同部分在内的特定的具体运动过程而催生的一种新的中国民主文化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的框架是,在把中国民主文化的变化和发展视为一个特定的具体运动过程的基础上,把这个运动过程解释为民主文化的理性化过程、民主文化的生态过程和民主文化的开放过程的统一。确立这一思维方式的理论依据是:其一,这一思维方式是对哲学过程论思想在民主文化研究领域的应用;其二,这一思维方式是在反思底线民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三,这一思维方式是针对中国民主文化的现状提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