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勇 《行政与法》2006,(11):91-94
宪法之本,即宪法的基本规定性决定着宪法解释的原则,宪法是社会力量相妥协的产物、渗透着各种主体的利益诉求、蕴含着一定基本价值、同时又具有不断发展变迁的本质规定性。这决定了在宪法解释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中国目前特殊的政治和法律运行的环境下,要充分考虑到宪法解释的政治性和利益性原则、正义性和情理性原则、发展性和边界性原则,就此才能实现中国宪政实践过程中宪法解释的正确合理。  相似文献   

2.
莫纪宏 《法学》2023,(3):3-19
本文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一文首次提出的“宪法自觉”与“宪法发展”,全面和系统地描绘了过去40年“宪法自觉”形成和增长的演变过程,分析了宪法理论和宪法制度发展对于“宪法自觉”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对于“宪法自觉”在理论、政策、制度和实践层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得出了加强党对宪法工作的领导、提升全民宪法素养、建立和完善国家宪法日制度和宪法宣誓制度是增强宪法自觉、促进宪法发展的内在的制度和精神动力的学术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在加强宪法解释方面,“宪法自觉”仍然存在需要提升的空间,只有在宪法实施方面产生了宪法行动的“自觉”,宪法制度才能真正地得到发展,宪法的根本法权威才能得到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3.
198 2年宪法实施的 2 0年 ,恰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 2 0年。宪法及其 17条修正案既是时代变革的产物 ,她的实施本身又是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反思宪法实施过程中的成败得失 ,展望 2 1世纪中国宪政的发展走向 ,追问宪法学及其研究者的理论责任 ,至少在如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 :其一 ,宪法是社会文明的载体 ,宪法文本的完善程度以及宪法与社会生活的适应程度如何 ,会同时在两个方向推动我们对宪法规范体系和社会生活环境作互动式的研究。其二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制度体系的构建是宪法实施的结果 ,制度的现实运行是否符合改革开放后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 ,是否有利于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 ,这一研究本身会极大的推动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其三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法律全球化的宏观社会背景下 ,中国的宪政建设面临着既要符合世界法制文明的发展方向 ,同时又必须反映本国特定的现实需要的双重任务。宪法学及其理论工作者有必要通过多层面的理论研究 ,紧紧围绕当代中国的宪政实践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宪法学理论体系。唯有如此才能为中国未来的法治实践提供深刻的理论指导。其四 ,回顾宪法在调整某一类社会关系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 ,剖析隐藏在成就背后的可能的弊端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一文中首次提到“党对宪法工作的全面领导”。“宪法工作”虽然目前尚属于政策性术语,但该概念具有真实和丰富的实践内涵,具有很强的解释中国宪法实践中各种宪法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加强党对宪法工作的全面领导”这一理论命题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加强党对宪法工作的全面领导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重要文章全面回顾和系统总结了我国宪法制度发展历史进程和实践规律,指明了宪法实践发展进路,进一步丰富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宪法观。在新中国宪法发展史中,社会变迁与宪法演变相互影响,形成了许多规律性认识,并在新时代得到了深化。文章的核心要义是,要继续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坚实的宪法基础。宪法学研究要回应新时代的新课题,将这些从实践中提炼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学术化、体系化和精细化,推动形成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切实提高我国宪法理论的解释力、说服力与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正>2022年1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文章《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系统回顾我们党领导人民制定、实施宪法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深刻总结新时代我们党推进宪法理论和宪法实践创新的重要经验,对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作出重要部署。文章视野宏阔、高瞻远瞩、思想深刻、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7.
试论政府的宪法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宪法责任是宪法学的重要范畴 ,而政府的宪法责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追究政府宪法责任是现代民主法治的要求。完善我国的政府宪法责任制度 ,制止政府的违宪行为 ,对保障宪法实施、建立法治国家、实现民主政治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宪法信仰既是指一种对宪法的情感和态度,也是指践行宪法的行为。宪法信仰是建设法治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它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但在目前的中国,宪法信仰却是从上至下的普遍缺失,因此从培养公民的宪法信仰入手才能使中国走上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9.
丘川颖 《法制与社会》2011,(27):11-11,24
宪法文化既有精神层面的内容,也有物质层面的构成要件。本文认为,宪法文化建设中,没有形成对宪法的信仰,宪法文化建设与经济基础之间脱节,宪法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缺乏。要通过宣传教育和司法实践,在民众中树立宪法信仰,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构建宪法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我国的宪法文化。  相似文献   

10.
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和关键视角.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揭示了宪法生成演变的中国逻辑、宪法精神实质的政治内涵、宪法价值取向的人民立场、宪法功能定位的建构使命、宪法治国理政的战略思维和宪法生机活力的实践指向,标志着我们党对宪法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  相似文献   

11.
宪法解释对象是宪法解释的首要问题。宪法理论界至今存在宪法说、宪法条文说、宪法规范说、宪法文本说四种关于宪法解释的学说,都难免有模糊不清的缺点。笔者从宪法渊源的角度展开分析,首先从一般意义上分析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是否可以作为宪法解释对象,然后着眼于中国宪法文化的特点分析中国宪法解释对象的特殊性。通过区分宪法解释学和解释实践上的宪法解释对象,从而限定宪法解释对象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宪法惯例问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永红 《现代法学》2013,35(1):18-27
中国是具有宪法典的国家,而没有所谓的不成文宪法。中国的宪法惯例必须紧紧围绕和依赖宪法规范才能存在和发展,如果主要的宪法规范都无法实施,宪法惯例一说就大为可疑,因为惯例是规范的"润滑剂"而非"溶化剂"。在这个意义上,宪法惯例和政治惯例不可混为一谈。至于中国宪法的实施途径,首要在于宪法的法律化和违宪审查机制的建立,那些零星、有争议的宪法惯例是无法独当宪政建设之重任的。宪法惯例的不恰当泛化,已构成对宪法规范性的直接挑战,因而有必要重申宪法的规范性。总之,寻求对中国宪法实施问题的解释,最紧要的不是去寻找和确认业已存在哪些宪法惯例,而是要去追问和探求是否存在宪法惯例发展的土壤和机制。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以其卓越的智慧、崇高的地位和无与伦比的威望,领导全国人民制定了新中国宪政建设初期标志性成果的我国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的颁行与毛泽东宪政思想的传播,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历程。由于十分复杂的原因,这部宪法制定不久便遭到被废弃的命运并成为一张被尘封起来的纸片。新中国的宪政实践启示我们,必须要处理好执政党及其领导人与宪法的关系,必须培育民众对于法治精神的理解和宪法的信仰,必须发挥宪法在权力配置与制衡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须尽快完善我国的宪法监督与违宪审查制度。唯有如此,中华民族才能真正跨入伟大的法治时代。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宪法的变化形态主要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形式主义宪法稳定观意义上的宪法修改,另一种是实质主义宪法稳定观意义上的宪法变迁.宪法变迁作为一种重要的宪法变化形态,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实践形式广泛存在的,它对中国改革实践发挥了特定的实效性.也真正因为如此,导致作为主要宪法变迁实现机制的宪法解释处于非典型的地位,这种单一的以政党政治形式主导的“单一化”宪法变迁实现机制,并不能满足“改革宪法”时代人民对宪法的规范性需要,这就为从基本权利体系、宪法修改程序、宪法解释和多元的宪法变迁实现机制等角度完善中国宪法变迁实现机制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宪法的价值谱系演绎着我国宪法生成演变的深层逻辑与发展脉络,主导着我国宪法的存在形式和运作过程,反映着我国宪法的精神气质和整体风貌,映射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和规范特征。富强、民主、法治、人权诸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构成了四维一体的中国宪法价值谱系。虽然中国宪法的价值要素与西方社会的宪法价值在话语符号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其精神实质却有着诸多重要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差异。中国宪法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正是蕴含于宪法的价值要素以及立基于这些价值的制度建构及行宪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宪法的人权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冉思东 《法学家》2006,1(3):62-68
2004年中国宪法修正案将"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表明我国人权保障的理念和实践达到了一个新的纪元.回顾人权表达的历史,中国宪法大致经历了否认-区分-承认三个阶段;表达结构采取人权保障一般条款和具体基本权利相结合的方式;在功能上,宪法人权表达条款具有更新人权理念、指引人权立法和支撑人权外交的积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中国宪法人权条款在强大的综合国力支持下被转换成显著实践效果;承前启后的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把中国人权事业推向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7.
一、齐玉苓案批复的意义齐玉苓案批复的发布引起了中国宪法学界对中国宪法适用的理论和实践的广泛和热烈的讨论。首先是对该批复的定性和一些学术概念,特别是宪法司法化的讨论。有观点认为该批复是中国宪法司法化第一案,标志着宪法进入了司法诉讼程序。有学者认为是司法抢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在《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一文中明确提出“宪法精神”概念。宪法精神对当代中国宪法的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但理论和实践中不宜泛化使用“宪法精神”概念,要在揭示宪法文本中宪法规定、宪法原则背后蕴涵的宪法原理的基础上,运用宪法解释的方法,通过明确宪法文本中宪法规定之间、宪法规定与宪法原则之间以及宪法原则与宪法原则之间的价值关系,来“发现”宪法精神。科学和有效地“发现”宪法精神,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宪法文本中宪法规定和宪法原则的内涵,提升宪法作为立法依据和合宪性审查依据的确定性,推动宪法实施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宪法学概念体系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的宪政建设在发端之初就走上了移植外来法的道路,从宪法制定到宪政实践,均受到苏联宪政模式的广泛影响。在苏联宪法理论于中国大陆全面传播之时,刘少奇作为苏、中法律嫁接的桥梁,将苏联的制宪建议、宪政精神和选举制度等传入中国;通过移植苏联宪法,主持和参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工作,为"五四宪法"的诞生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一部内容充实,立法技术完善的宪法如果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那么这部宪法也就成了设计精美的空中楼阁。宪法所规定的权利、自由、民主也只能就是公民可望不可及的奢想。中国宪法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在宪法监督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仍需我们进一步完善宪法监督机制,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