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月革命胜利后,美国参与了协约国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并试图借此机会推翻苏维埃政权。由于美国的干涉遭到国内外民众的反对;参与干涉的各国,特剐是美日存在明显的矛盾;俄国反布尔什维克派别自身的腐败;俄国广大民众的英勇抵抗等因素,美国和协约国的武装干涉最终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2.
18世纪,俄国加快了对哈萨克草原的蚕食。它采取三项措施:一是使哈萨克诸部臣服于俄国;二是在哈萨克草原上建筑要塞;三是推行所谓“民政建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完成了对哈萨克的征服,将其纳入俄国版图。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A.B.鲁达科夫对中国东北进行了四次考察,奠定了他在俄国汉学史上的地位。其主要成就:(1)出版了俄国第一部研究义和团运动史的著作;(2)出版了俄国第一部研究奉天皇宫的著作;(3)出版了俄国第一部研究当时中国吉林省的著作;(4)使俄国东方学院图书馆汉学文献收藏跻身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4.
斯托雷平改革在俄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内容涉及较广,村社政策是改革的重要方面。虽然由于村社的自身特点,改革没能彻底打破村社,但对村社生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份地交易培养了农民私有财产的观念;越来越多的农民被卷入市场经济,同城市和工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村社权威削弱,村社成员不再视村社各种规范为金科玉律。  相似文献   

5.
1905年,俄国历史上最大的资产阶级政党——立宪民主党成立,其政党领袖米留可夫试图引导俄国走上他所倾心的君主立宪制道路。在与沙皇政府和列宁等人的论战中,米留可夫成为俄国自由主义的代表,即将经典的传统自由主义应用到俄国的理想实践中,结合俄国文化土壤中所特有的东西,通过不流血的和非暴力的改良道路实现国家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俄国自17世纪以来交替对中日两国进行扩张,但是他对日本的扩张举动总是遭到日本政府的强烈抵制,而在中国的蚕食扩张屡屡得手。中日在国际体系转换中角色定位的不同是出现这种反应差异的根本原因;而中日两国地缘位置不同和对外界信息的了解程度不同深刻影响了两国对俄国东扩的反应;同时,中日两国对国际环境理解和把握的差异也是两国对俄国东扩出现不同反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民粹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俄国沙皇专制农奴制度走向危机和资本主义薄弱发展的产物,它作为一种农民社会主义,是落后农民国度的特有现象。俄国所有各派别即最广义民粹主义共同的主要特征,是信仰和崇尚“人民”,以“平民化崇拜”反对文化崇拜;对资本主义怀着厌恶和恐惧,企图通过被理想化的农村公社,绕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此外,本文还指出了社会民主主义、布尔什维主义同民粹主义在思想史上的联系和继承关系,并简介了民粹主义在苏联和俄罗斯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8.
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开始了俄国向近代社会转变的历程,迈入近代社会的路径并非只资本主义一条,俄国也没有注定要走资本主义道路,正如俄国没有历经古典奴隶制而直入封建社会一样。民粹派主张俄国走一条独特的、非资本主义道路,并为此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在19世纪70年代,民粹派的革命活动构成了俄国革命运动的主流。在马克思主义登上俄国历史舞台后,民粹主义运动逐渐让位于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但民粹派的思想主张并没有消失,还在俄国社会长期存在。有学者认为社会革命党的纲领具有浓厚的民粹主义色彩;①还有学者认为,民粹派对…  相似文献   

9.
犹太人“无根性”使反犹主义成为一种历史必然;整体的犹太人要为个体的犹太人所谓的“过错”付出沉重的代价。这是反犹主义的突出特点。俄国是一个具有浓厚反犹主义历史传统的国家。但是,高尔基是一个“例外”。在《新生活报》开设的“不合时宜的思想”专栏中,他对俄国的反犹主义进行了无情揭露和深入剖析,为俄国犹太人“控诉”。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俄国知识分子“良心”和“良知”的一种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张凤鸣 《西伯利亚研究》2002,29(2):40-42,55
19世纪中叶俄国占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并向该地派遣驻军和移民后,俄国远东地区所需物资、尤其是农畜产品极度缺乏,所缺农畜产品中的相当大部分需从相邻的中国东北购买。19世纪后半期中国东北农畜产品的对俄输出,一方面满足了俄国远东地区对粮食、肉类和畜力的迫切需要,从而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对中国东北农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英国人没有组织起有计划的大规模的西伯利亚殖民活动之前,俄国凭地利之便和哥萨克之勇,抢先占领了西伯利亚。近代以来,直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前,英国人在西伯利亚地区的活动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555年“俄罗斯公司”在伦敦成立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俄国发生工业革命,在这一阶段,英国人活动规模小,赴西伯利亚动因之一是为了商业利益,二是受沙皇政府聘用出访或途经西伯利亚,三是出于传教或慈善事业的目的。第二阶段从俄国工业革命到1917年十月革命,英国实业家和资本家伴随大规模的对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来到了西伯利亚,从事各种经营活动。  相似文献   

12.
吉皮乌斯是俄国白银时代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俄国面临社会转型和重要历史变革的背景下,作为俄国知识分子的一员,诗人从传统宗教哲学和西方外来文化中寻求解决俄国现实问题的途径,将自己的文学表现和社会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其诗歌通过丰富的象征和冷峻的笔调书写了对个体和社会的思考,从而使诗歌中的自由主题呈现出双重性,同时与道德范畴下善恶的道德指向密切相关;而二元对立的善恶问题以及上个世纪之交俄国社会的动荡更是令诗人对自由的思考呈现出矛盾统一的特性。由此,吉皮乌斯诗歌中的自由书写不仅是其“新宗教意识”下基督的自由,更具有道德思考以及现实关切,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探索,还表达了她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相似文献   

13.
列宁逝世以后,布哈林继续坚持和捍卫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结合俄国的实际,针对当时苏俄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总结过去经济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系统地阐释自己的观点,从而形成了关于过渡时期的经济理论。这些理论观点可以简单概括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因各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民族类型”;只有实现工业化,才能消除二元经济之间的差距;要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使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保持综合平衡。  相似文献   

14.
“统一俄罗斯”党目前是俄国第一大党。它自称人民党,是代表俄罗斯全民族利益的政党。它的思想基础是“政治中派主义”,宣称采取介于左翼和右翼之间的中间立场;反对“政治激进主义”,主张“保守主义”;对苏联历史在批判其消极因素的同时肯定其积极成果;全面支持普京总统的路线政策;主张建立强有力的国家,保护人权和生态环境;要求把温和的自由主义与俄罗斯的传统价值观结合起来;外交上支持普京总统推行多边务实政策。俄国政党制度目前虽然保持多党制形式,实际上出现了一党独大的格局。“统一俄罗斯”党与普京总统结盟使它的影响迅速扩大,但也造成了对总统的高度依赖性,出现了“强势总统、弱势政党”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帝俄末期杰出贵族官僚斯托雷平试图对俄国进行政治改革,彻底改变俄国国家从中央到地方落后陈旧的封建管理体制,采用更加有效和符合实际情况的现代管理机制。改革遭到仍然庞大的传统政治势力和社会阶层激烈反对和极力阻碍,最后败亡。斯托雷平的实践表明,沙皇封建专制统治已经不可救药。  相似文献   

16.
阿尔巴津人先是入侵中国领土的侵略者,后来变成了中国人。因为他们的存在,中俄签订了第一个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确立了正式的交往关系;也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俄国东正教传入了中国,并引来了俄国宗教传道团驻华240年。阿尔巴津人在中俄关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2012年初普京再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开启了新一轮“普京时代”。普京面临的最大压力来自俄国内:俄政治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生的中产阶级提出加速政体改革、提高国家管理效率等政治诉求;部分民众因经济不景气和官员腐败问题对当局感到失望,社会不满情绪不断积聚;俄经济结构改革缓慢,依赖能源出口的增长模式未有根本改观,现代化步伐受阻。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普京调整治国思路,在内政、经济和外交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意在巩固执政地位,确保俄政治和经济稳定,维护并提升俄国际地位,进而为俄崛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俄国地处欧亚大陆之间,其历史和文化发展中呈现出了东西方倾向的摇摆性,19世纪上半叶在俄罗斯思想觉醒的过程中,有关俄国历史命运问题的思考成为俄国哲学的主题,恰达耶夫的哲学思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这是俄国思想史上出现的第一次对俄国历史的反省和批判,也是俄国历史哲学理论建构的第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9.
俄国是一个十分好战的国家,在18世纪初成为了欧洲强国之后,为了维持它的强国地位,俄国坚持对外扩张的政策,连年战事不断。受国家落后的经济状况和巨额战争经费所累,俄国货币体系混乱不堪。进入20世纪,俄国经历了日俄战争、1905年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受战争影响俄国的货币体系几乎陷入瘫痪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本文力图描画出苏联学在美国产生的历史脉络,时间跨度是从19世纪末期到1950年代初期。一战以前,除了大学里极少量有关俄国的课程之外,俄国研究在美国的发展十分缓慢。两次大战之间,通过出版物和研讨班等形式,美国人对俄国有了初步了解。当时苏联国内开展的大规模“社会实验”,令一些美国学者对这个国家产生了兴趣。二战期间的战争需要催生了以苏联学为代表的地区研究。战后美国政府一改往日的冷漠态度,开始支持对苏联的研究。在大型基金会资助下,1940年代后期,以哥伦比亚大学俄国研究所为代表的专业研究机构应运而生,有关学术团体和学术期刊也相继建立。从此,苏联学在美国逐步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