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4 毫秒
1.
付华英 《唯实》2003,(12):77-79
在工业化进程中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特别是向城市转移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在我国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采取了农民工的形式。农民工现象产生于我国二元结构的制度安排 ,而且有不断强化的趋势。为改变这种状况 ,需要通过户籍改革 ,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积累 ,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方式来解决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我国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路问题,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本文从转变二元经济结构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的特点,提出了依靠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联动发展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思路和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要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必须充分认识我国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庞大;社会结构转型同经济结构转轨相结合,加大了问题解决的难度:二元劳动力市场,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落后的农村教育,影响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本文从发展经济学两个模型入手 ,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指出我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 ;加速城镇化步伐 ,加大户籍制度改革 ,提高农民素质以及进一步搞好乡镇企业 ,应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5.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弱质和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加之传统跨越式转移模式的局限性,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的难度越来越大。鉴于此,重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就成为必然选择。在当前情况下,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双梯度转移更具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它更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步骤、持续渐进、科学合理地转移。  相似文献   

6.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实现转移和如何转移是一个重大课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是:二元经济结构约束,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劳动力素质偏低等。  相似文献   

7.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长华 《求实》2005,(Z1):124-125
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关键,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国家已经下决心推行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拆除城市面向农民高筑的户籍壁垒,为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也是我国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重要内容。基于经济全球化视角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机制、内外均衡困境,通过借鉴国际经济内外均衡的逻辑框架,可以看出,我国在二元经济结构转型与经济全球化的双重过程中,通过制度渐进调整可以实现均衡增长。  相似文献   

9.
对社会二元结构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行政主导型的二元结构逐步弱化的同时,一种新的市场主导型的二元结构正在开始形成。这种新的市场主导型的二元结构主要体现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城市对于农村的依赖性越来越小,城市越来越和国际市场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一个体系,而农村越来越成为这个体系中一个多余的、甚至多少有些负担的部分。  相似文献   

10.
要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必须充分认识我国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庞大;社会结构转型同经济结构转轨相结合,加大了问题解决的难度;二元劳动力市场,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落后的农村教育,影响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相关问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3个显著特点:一是在城乡二元分割中进行的;二是其基本动因是在农业十分落后、在比较利益驱动下进行的;三是完全是自发的,在自发转移过程中,没有制定相应的城市发展计划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关于污染和占用耕地的相应制度。上述3个特点导致在劳动力转移中出现如下问题:1.农村工业发展的非城市化。在城乡二元分割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般只能在农村内部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内部转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加速了我国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但另一方面,农村工业化发展的非城市化现象所带来的问题是十分严重的。一是农村工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不能分享城市的外部经济效益,制约着农村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生  相似文献   

12.
李昌来 《当代贵州》2004,(16):39-40
现实劳务输出之"新",在于它是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关系调整、社会流动性加强、农产品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日趋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非农领域和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其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农民个人增收,而且在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改善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这就需要采取更加明确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农民进城务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实现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不仅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如果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顺利转移,现代化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以下特点:高度倾斜性;兼业型;粗放型;布局分散、结构低、层次重复;剩余劳动力由隐性变为显性再到转移;多层次、多样性;不平衡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乡镇企业的吸纳能力减弱;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欠发达严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社会体制约束;制度法规约束。  相似文献   

15.
"外推力"和"内拉力"及其互相作用是影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尽管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已成功地实现了一亿多人的大转移,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然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目前,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加速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这应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6.
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在“民工荒”背景下,文章首先简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进一步分析阻碍转移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推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日益凸显,党和政府为寻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从倡导农业生产的多样化经营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到鼓励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再到允许农民"就近进城",最后致力于城乡一体化,实现劳动力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等等,构成了中国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历史演进脉络.  相似文献   

18.
克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批农村劳动力突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中西部地区转移到东部地区,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缩小了城乡二元经济反差。然而,这种劳动力转移还远远不充分,农业生产领域和农村地区仍然积淀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1998年占全国总数70%的农村从业人员,只生产出46%的国内生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也是我国就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如何加以正确引导,统筹安排,有效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乃至国民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越趋困难,就业极不充分.据统计,我国的农村劳动力人口已超过5亿,"整、半劳动力"过剩已经超过了3亿,且将进一步加剧.本文就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思考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新的时期,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而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镇化进程,建立良好的城乡发展互动机制,无疑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着力点。在传统的经济理论看来,边际生产力几乎为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地区转移,是解决城乡差距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然而,发展的结果用事实告知我们,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在逐年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的并不完全是经济发展的"福音"。本文根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点,着重以模型为基础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