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呈现出数量增加和对抗加剧等特点和态势。以公民社会理论为视角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公民社会建设滞后与公民社会组织匮乏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防治群体性事件必须积极推进中国的公民社会建设,培育公民意识并提升公民有序参与、理性参与政治的素质,培育和壮大公民社会组织,拓宽群众政治参与的渠道。  相似文献   

2.
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存在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社会矛盾的凸显;二是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这两大特点.使维稳和维权成为执政者必须认真面对和谨慎处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试论从刚性维稳向韧性维稳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将维护社会稳定提到更加重要的地位。无疑维稳是十分必要的,但我们也要看到,过去那种刚性的维稳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花钱买不来长久的真正的稳定,反而还带来一系列的弊端,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科学的稳定观,才可能真正维护稳定。  相似文献   

4.
公民社会是独立于政治社会、经济社会的社会组织及民间公共领域,它所强调的自主、平等、参与、互助等价值理念,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首先从公民社会的含义出发,分析了我国建设公民社会的必要性;其次针对我国具体情况,从制度、文化、经济层面分析了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困境;最后,从政府、配套制度、公民精神、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从公民社会的概念及其概念的演化中分析公民社会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外界环境因素的重要关系,进而从公民社会与这些因素的关系来分析当前中国公民社会成长所面临的文化困境、制度困境、经济困境,并试图为公民社会在中国成长的困境,找到根本的问题所在和更可行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民众以群体性事件等方式维权的案例越来越多的情形下,既要维稳,又要维权,就给我们提出了争取维稳与维权和谐共赢的课题。只有正确认识维稳与维权的关系,认真分析造成维稳与维权矛盾的原因,倡导政府法治维稳、民众法治维权,才能争取形成和谐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社会维稳     
《党课》2012,(19):4-5
要认真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深层次原因,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主动地从源头上预防矛盾、从限本上解决问题。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群体性事件日渐增多,维稳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首要任务。但由于以往在维稳思路、维稳方式和维稳机制上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维稳压力越来越大,维稳成本越来越高,维稳结果是"越维越不稳"。因此,迫切需要对原有的维稳思路、维稳方式和维稳机制进行变革和调整,尤其是要把民众迅速扩大的参与愿望纳入到制度化的政治参与轨道,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建立健全官民之间的政治沟通与合作治理机制,才是实现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现代民主政治是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社会冲突在公民社会建立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正确的态度不是消灭社会冲突,而是让社会冲突发生在一个有限的、可控制的范围内.我国在建立公民社会的过程中,只有妥善处理好矛盾和冲突,才能在建立法治国家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健.  相似文献   

10.
志愿精神:在公民、社会与国家之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志愿精神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 ,它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而在培育公民社会中如何处理公民、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始终是人们热切关注的话题。本文在回顾“公民社会”概念内涵的历史流变及当代诠释的基础上 ,指出志愿精神是培育公民社会的有效助推器 ,是构建公民、社会、国家三者良性互动社会模式———“三位一体”体系 (“三位”指公民、社会、国家 :“一体”指公民社会 )的黏合剂。  相似文献   

11.
公民意识的自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涌 《理论学刊》2003,1(5):122-124
公民是现代社会里特有的概念 ,是政治和法律概念的统一体。在现代社会里 ,人们缺损“人”的社会意识 ,更多具有的是“人”的自然意识 ,即公民意识缺损 ,反映了公民对国家政治改革的淡薄性。而要建立现代社会制度 ,确立法治的政治体制 ,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等 ,如果没有公民意识的确立 ,所谓的现代社会制度也只能是一种不健全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2.
构建公民社会与培育社会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所倡导的文化价值理念——合作、信任、互惠等无不与社会资本理论相契合,公民社会是社会资本得到滋养和发展的温床,社会资本同样也对公民社会的成长起着重要的黏合作用。因此,目前需要大力培育我国的公民社会,提升我国社会资本的存量,形成政府与公民合作治理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3.
朱箫洁 《世纪桥》2012,(3):82-83
本文揭示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本质,并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同时,本文还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浅识。  相似文献   

14.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与公民社会的构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构建公民社会可以改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环境,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构建公民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过程中构建公民社会,在构建公民社会的过程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维稳工作的重要任务.为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群体性事件维稳工作应重点建立六大机制,即利益公平分配机制、诉求回应解决机制、风险预防预警机制、危机妥善处置机制、舆论正确引导机制和事后责任追究机制.  相似文献   

16.
李劲  李蕊 《福州党校学报》2008,1(1):27-30,40
威熟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战略性的作用.而建构公民社会的关键在于改造权力至上、自上而下、高低有别、金字塔式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建立"三维制衡"的新型社会结构,提高公民的民主素质,形成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7.
以法治方式治理国内日益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从群体性事件作为民众以非规范化方式公开表达诉求的面向观之,其法律治理需要兼顾保障公民表达权利与规范无序行为两个维度。民众以集体联合的"群体性行动"方式进行公开表达有其特定的正面功能,然却极易造成社会失序。因此,应充分发挥我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对保障公民表达权和规范公民集体行动的作用,适度放开公民表达权利行使的许可限制,将公民的集体诉求表达纳入规范和可控的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民间团体、公益性组织,这些组织普遍带有公民自治色彩,这表明一个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新的公民社会正在产生。成熟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建构公民社会的关键在于改造权力至上、自上而下、高低有别、"金字塔式"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建立市场、政府和公民社会"三维制衡"的新型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日益减弱,个人的自由度和社会的自主性不断得到提升,促使公民为了实现或维护自己的利益组成各种各样民间组织,同时以民间组织的大量涌现为重要特征的公民社会也慢慢成长起来.公民社会强调多元性和多样性,尊重社会自治,这就要求政府和社会的界限应该进一步明晰,政府的职能、权力和规模应该受到宪法和法律的明确限制,政府在高效地承担有限责任的同时应充分尊重公民在社会领域内的自治权.  相似文献   

20.
对于公民意识的概念,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抛开外表的纷繁与芜杂,笔者认为,公民意识的概念包含着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一是公民意识的法律之维,体现为公民的身份意识,即对公民身份所包含的权利、义务的认识;二是公民意识的道德之维,体现为公民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即公民美德或公共精神;三是公民意识的实践之雏,体现为公民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参与、协商、妥协等意识,即公民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