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这几年,中国大陆成千上万个家庭都迷上了电视荧屏上的一个新栏目——评书连播。眼下,沈阳人津津有味欣赏的是长达45回的《喋血上海滩》,这部书反映的是本世纪初一批武林志士反抗帝国主义势力,弘扬中华武术的故事。而在首都北京,男女老少则掀起了《杨家将》、《瓦岗寨》两次“评书热”。意犹  相似文献   

2.
1970年8月,经毛泽东批准,斯诺携夫人实现了第三次访问新中国的愿望。前两次访华,斯诺实地了解了中国人民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后所取得的成就。他回国后在美国进行了38次演说,一直殷勤地向世界展示一个全新的中国。他自费拍摄了记录影片《四分之一的人类》,并写成《大河彼岸:今日红色中国》一书,向美国各界介绍"红色中国"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3.
思想工作要因人制宜,对症下药,必须研究和注意人的不同气质。影片《高山下的花环》激动了成千上万的人们。梁三喜和靳开来都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战士,都把一腔热血洒在了捍卫祖国尊严的杀场上,有着共同  相似文献   

4.
仰光专电 中国著名古典小说《红楼梦》已译成缅文,共分9册,预定3月在缅甸出齐,第一、二、三册已在仰光等城市发售。这是中缅文化交流中呈现出的一朵奇葩。 《红楼梦》是由缅甸著名翻译家、作家吴妙丹丁先生翻译出版的。30多年来他为缅中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少贡献。1961年他到瑞典参加世界和平大会后曾访问中国,会见了郭沫若、茅盾、巴金和曹禺等中国著名的作家。他曾把曹禺的《雷雨》和《日出》、老舍的《茶馆》以及斯诺的《西行漫记》等书译成缅文。1977年他还翻译了韩素音的《毛泽东与中国革  相似文献   

5.
李潞 《瞭望》1988,(36)
今年春节,赵紫阳、杨尚昆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南海邀请外国老专家叙谈。柯鲁克和伊莎白这对夫妇当面向领导人陈述了对教育问题的意见。这是两位普普通通的外国朋友,在中国已经生活了40年,他们与中国和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1936年,出生于英国的大卫·柯鲁克在伦敦报名参加了保卫西班牙共和国的战斗。在他被派往巴塞罗那做政治工作期间,他从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  相似文献   

6.
刘肃勇 《侨园》2012,(12):62-63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1905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小印刷厂主之家,斯诺在自家印刷厂一边当工人一边上学读书长大。1925年,21岁的斯诺考入密苏里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先是在纽约《太阳报》当记者,1928年7月来中国上海,任美国《密勒氏评论报》主编助理,后以该报游历记者身份,去往中国内蒙古、台湾,以及日本和印度,采访和撰写  相似文献   

7.
江涌 《瞭望》2004,(40)
应美国财长斯诺的邀请,中国财政部长金人庆和央行行长周小川将出席10月1日在华盛顿举行的七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的“延伸”活动,就中国与七国集团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磋商。中国财金高官首次参加G7财长会议,依照美国财政部副部长约翰·泰勒的话说,“具有历史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党政论坛》2009,(16):53-53
中国空射导弹PL-13构筑“死亡区” 据美国《华盛顿时报》报道,华盛顿战略评估中心的报告显示,中国“霹雳”(PL)导弹家族涌现出的先进空射导弹——PL-13应引起美国军界的高度关注。《华盛顿时报》称,这款导弹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超越美国和俄罗斯同类装备的强力武器。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解放军拥有了一定的非对称空战优势。美国部署在亚太地区的庞大空军力量难以再对中国领空构成太大威胁。  相似文献   

9.
去年,海伦·斯诺在美国出版了她的新作——《我在中国的岁月》。这部自传体的回忆录出版后,立即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被称为“本世纪写得最好的十个女性传记之一”。《一个美国女记者在中国的冒险》,记述了海论·斯诺一九三七年延安之行的传奇式经历,是本刊根据安危的译文节选的。总题与小题均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0.
冷和热     
杨柄 《瞭望》1989,(15)
1936年,我在武昌上小学,攒下每天的早点钱,购买开明书店出版、叶圣陶先生主编的《新少年》。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给了美国剧作家奥尼尔,主要原因是他的剧本《悲悼》,《新少年》发表一篇文章专讲这件事。它先讲诺贝尔是个大军火商,他的火药杀死了成千上万人民,他  相似文献   

11.
(续上期)1970年12月18日,毛泽东在游泳池的书房会见了斯诺和他的妻子。毛泽东和外国人谈话,仍然表现出他坦诚的品格。当斯诺赞扬中国人不反对节育是文明进步的标志时,毛泽东毫不掩饰地说:"你这个人受骗啦!"  相似文献   

12.
钱行 《瞭望》1985,(39)
这篇文章犹如一篇“人物小传”,把中国人民的朋友埃德加·斯诺,如何从一个“密苏里人”(“我是密苏里人”在美国是一句谚语,意为眼见为实,不轻信,不受糊弄)到“国际人,”叙写得有声有色。文中特别提到了斯诺和鲁迅、宋庆龄的友谊。  相似文献   

13.
难忘的回忆     
今年四月,本刊第十五期发表了《建造中国的“通天塔”——访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一文,国内外许多报刊曾予以转载。当时,华罗庚教授正在美国访问,在从旧金山至华盛顿的旅途上,他看到了英国报刊上转载的这篇访问记,心中十分激动。尽管讲学和访问活动繁忙,他还是抽空写了《难忘的回忆》这篇文章,叙述他在从事科学实践工作中受到胡耀邦同志启发、帮助和支持的过程和体会,以及他为建造中国的“通天塔”继续添砖加瓦的壮志,情真意切,读来感人。一位长年从事理论研究的数学大师,能把自己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对我们所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同志来说,不是没有教益的。  相似文献   

14.
在毛泽东的读书评语中,《水浒》是一部政治小说。而毛泽东的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这本书。1936年,毛泽东同美国记者斯诺说: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有许多国际友人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1988年6月,在纪念斯诺《西行漫记》出版五十周年时,许多同志认为,国际友人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他们的著作和事迹,翻译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研究》2021,(2):F0003-F0003
《毛泽东自传》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7月来到陕北访问三个月后写的《西行漫记》一书中的一部分。据1937年11月8日上海黎明书局发行单行本《毛泽东自传》广告“本书是毛泽东先生亲向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氏的口述生平事迹的忠实记录,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文献。原文在亚细亚杂志上分四期发表,经本社译出并在《战时旬刊》中连续刊出。”该书记述了毛泽东同志从诞生至革命早期的人生历程和思想脉络,从不同侧面展现毛泽东的人生历程与领袖风范。  相似文献   

17.
我已经87岁。我一生经历了成千上万件事情,结识了成千上万位人士,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使我一生难忘的,教我一想起来便激动不已的,是我有幸认识了一位巨人。我握过他的手,和他谈过话,挨过他的训,得过他的鼓励,吃过他做的菜,受过他的保护。我是个平凡的小人物,回想起来,也许就是这么一点难忘的回忆,使人能安静地坐在窗前,望着自己一生的旅途,对自己悄悄地说:我不是个有福的人,但我是个幸运的人。因为我见到过世上最完美的人。  相似文献   

18.
舒展  方成 《民主》2001,(10)
北京申奥成功,我认为向有一半并未到过中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作陈述报告,是关键性的一步!我国陈述人是代表中国发言,他们靠以诚动人,以情感人,以事实说服人。据报道,在介绍北京的陈述中(7月14日的《广州日报》16版登了杨敏写的申奥的内幕故事《亮点》),确有许多闪光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国的魅力所在。中国9位陈述人中,有8位会说英语。何振梁讲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法语;李岚清在结束时分别用英、法、俄三种语言向大会表示感谢;他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金岳霖的《知识论》胡军1亚里士多德以“求知是人的本性” ̄①这句话开始了他的名著《形而上学》一书。无独有偶,中国的先儒荀况也直截了当地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 ̄②这两位先哲在地域相隔辽远、文化背景迥异,交通极度闭塞的环境中却表达出...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媒体对中国从零星报道向主动策划的全方位深入报道转变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误读":这其中既有像日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某教授抛出的《即将到来的中国战争》之类的别有用心,也有像美国《华盛顿时报》炒作"中国潜艇威胁"这类的添油加醋,还有"中国环境污染危害全球"等过分担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