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玉冰 《世纪桥》2008,(6):95-96
系统科学不仅是理论科学,也是应用科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由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环境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尼克拉斯·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角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由传播创造并不断持续新的传播系统,卢曼所提出的以沟通为要素的自我自制式社会系统与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高的契合性,为我们进一步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提升新媒体时代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实效性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遵循中央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实施"走出去"的社会实践,以系统论方法为实施原则,整合课程和教学资源,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和党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紧密配合的教学途径耦合机制,确保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承载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可或缺的介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式变得更加复杂多样。高校只有坚持系统论的指导,积极探寻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融合必须遵循的原则,打造"五位一体"的"载体合力"平台,创新"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才能有效实现载体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为实现民族复兴培养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想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5.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客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力 《求实》2005,42(6):84-85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依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无疑首先且主要具有主体性,但同时我们还应关注其“客体性”,即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的受约性、对象性等特征而使其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论把教育对象视为被教育者,即教育主体影响和塑造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则认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二者是以教育资料为共同客体的一种双主体协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邓小平理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针对青年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人际交往复杂和个性心理的相对闭锁性特点和变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应当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高理论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加强自身修养,同时稳定政工队伍,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8.
于欣 《求实》2012,(1):74-77
近年来,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研究延续了以往的热潮,在梳理、省察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予以新的阐发,主要涉及以"客体性"的主体、"主体性"的客体修正教育者主体说,提出多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全民性的受教育者客体,对主体间性说的深入探索,及"实践共同体"说等方面。为了进一步扩大共识,今后应着力加强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对话与论争,破除对"客体"、"主体-客体"关系的绝对化、片面化理解。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由传统的截然对立转向了相对和不确定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一体化的关系。在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下,这种新的主客体关系对建立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新型师生关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共同充当教育过程中的双主体,作为客体的网络环境在被主体间接重塑的同时,亦深刻影响主体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效果。就双主体中的教育者而言,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不足的问题;就双主体中的受教育者而言,存在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不足的问题;就作为客体的网络环境而言,存在网络监管不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滞后的问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有赖于教育双主体与客体同时发挥作用。要巩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时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并进一步激发其主体意识,此外还要重视作为客体的网络环境的建设,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处理机制,构建立体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11.
《求实》2014,(6)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的主体性哲学为理论依据,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界定、主客体的属性特征、主客体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等为基本论域。基于辩证的主客体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应明确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主客体关系的基本定位,教育者主体具有主体性、受动性,教育对象客体具有客体性、主动性,二者既有明确界限又互促互成,由此形成了"主客体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系统论及其科学属于现代社会的“软科学”,对于研究社会科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方法,当前灌输理论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从系统论视域出发,依据当今社会转型期教育环境的变化情况,探究高校理论课教育中传统灌输理论遭遇的现代困境,对于优化灌输理论结构、扩充灌输理论功能,最终增强灌输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社会特别是对高校师生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高校是互联网+时代的前沿阵地,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园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地。研究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探析通过新媒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范畴争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一桩公案。形成于哲学史中的主客体范畴被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并赋予了多重含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以列宁灌输理论为前提,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根据,对这对范畴进行了跨学科移植。但这种移植的立论根据并不充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始终具有主体性。其实,这种表面上的对立根源于研究视角的单一,缺乏从双重视角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5.
教育社会学兴起于19世纪末期,进入20世纪之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路径,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与其背后的社会文化传承得到了较好的交叉融合,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本文在厘清教育社会学的内涵及其发展嬗变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及挑战,并提出了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方法,大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等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教育社会学兴起于19世纪末期,进入20世纪之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路径,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与其背后的社会文化传承得到了较好的交叉融合,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本文在厘清教育社会学的内涵及其发展嬗变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及挑战,并提出了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方法,大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等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主体性特征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帆 《求实》2002,(9):60-61
主体和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从主体性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 ,发掘主体和客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哲学层面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当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争论聚焦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上,要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及其关系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式。实践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基石,它为我们理解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遵循。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争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特点决定了高校的责任主体地位,这也是由学校的特殊功能和使命决定的,是由"学生"的特定身份和青少年成长的基本特点决定的,明确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责任主体地位,有利于树立全员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高等学校必须履行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求实》2014,(8)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绝不是就关系论关系的窠臼性、静止性关系,而是伴随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断呈现出动态融合的特征,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是一个融动态性、和谐性于一体的统一体。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不仅要辩证看待微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对立统一,而且要从宏观维度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和谐统一,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本真涵义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