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权行为理论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物权行为理论由区分原则、无因性原则和形式主义原则所支撑。物权行为理论在物权法中处于基础理论的地位。这一理论使民法体系及法律关系更加清晰;在保护善意第三人方面,这一理论弥补了善意取得制度的不足;它的主要意义是对市场交易行为的解释及对市场交易安全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法法典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立法是物权法,而物权法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制度就是物权行为。在立法中对物权行为的态度问题是我国物权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围绕我国物权立法是否应采纳德国的物权行为理论,在学术界存在激烈的争论。因此,对物权行为理论进行一番探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就该理论及我国物权法是否应借鉴这一理论作一些分析。一、物权行为理论起源。物权行为概念和理论是由18世纪至19世纪德国著名法学家萨维尼提出的。他于19世纪初在柏林大学的讲义中提出,为履行买卖契约或其它以移转所有权为目的之契约而践行之…  相似文献   

3.
吴宏光 《世纪桥》2012,(1):57-58
物权无因性原则作为法律行为的一部分,这在彼邦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民法中则弃而不用。这些国家和地区之间对于物权行为独立性和无因性原则存在与否以及是否运用,长期争论不休,最终也无妥协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们的领导行为在自身素质、领导职能、管理方法、决策方式、用人标准等方面,与知识经济时代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显然不相适应,对此,笔者认为必须努力实现领导行为方式的根本转变。1、立足变革领导权力影响方式,全面实施领导干部知识更新工程。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一个领导者不具备驾驭知识经济所必需的知识、才能、品德,单纯依靠权力、职位来实施领导行为,显然不可能实现领导行为目标,从我们现有干部队伍的知识状况来看,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文化程度偏低。就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而言,具有高等学历的干部仅占干部总数的三分之一。二是文化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专业型、经济应用型、现代科技和管理型人才少,知识能力停留在基本的认知、读写上,缺乏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基础。针  相似文献   

5.
一个组织中,影响其成员积极性的因素很多,诸如工资待遇、工作条件、规章制度等等,但是,在各种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中,领导者的个人品德行为乃是一个关键性因素,它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和感染力。这是因为领导者的个人品德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表率作用和榜样作用。因此,领导者的领导行为要得到正常实施,在相当的程度上要依靠其自身品德行为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从﹃物权行为﹄理论看过户登记在房屋买卖中的意义季立刚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育,房屋买卖日益成为较为普遍的民事法律行为。但我国目前尚未编纂系统的民法典,对于民法物权理论的研究还较簿弱。因此对于房屋买卖等不动产物权变动中的一些主要法律问题还有待于进一...  相似文献   

7.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制定《民法通则》的时候,对于民事法律行为本质问题在理论界就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是我国民法通则最终把其界定为合法行为。它导致了民法学理论的冲突和混乱,也违背了逻辑规则,因此应该对民事法律行为概念重新认识。合法性并非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特征、必备要素和成立要件,只能把合法性作为国家对当事人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评价和生效要件来对待。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兼并和联合本是一种企业行为,除了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意义上的调整和改组外,政府一般是不会干预企业行为的。但在我国具有特殊性:(1)几十年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彻底打破,企业在某种意义上说还不完全具有独立法人的行为能力,改革还没有能够使企业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2)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和直接经营者的双重身份也远未改变。国有企业的厂长或经理只是经营者,并不是老板,他们对国有企业的资产只有使用权,并无处置权。如果企业的经营者不经过批准就处理国有财产,那就超越了自己的  相似文献   

9.
浅议贿赂行为的社会危害及防治姚天宏贿赂行为是社会阴暗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滋生腐败现象最直接的根源之一。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贿赂案犯罪率上升,社会危害也越来越大。本文试就贿赂行为造成的危害及防治贿赂的办法谈点粗浅看法。一、贿赂行为...  相似文献   

10.
一、物的界定物权法早已出台,但是对于什么是物权法上的物,仍然不很清晰明了。根据盖尤斯的解释,罗马法上的物的概念分为有体物与无体物。法国民法继承罗马法也将物分为有体物和无体物,将权利也作为物的一种。德国民法受到巴伐利亚州和黑森州等民法草案的影响,将物限定于有体物,进而将直接行使于物之上的权利界定为物权,是为现行法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1.
一则新闻引出的话题 2007年5月1日凌晨,当享受假日轻松的人们还在熟睡的时候,一伙不明身份的人持镐把、铁棍等凶器,冲进哈尔滨市香坊区成高子镇成胜街1-2号居民陈玉学家,进行野蛮拆迁.在拆迁的过程中,他们与被拆迁入陈玉学一家发生了激烈冲突.就在陈玉学和家人乘车赶到派出所报案时,十余名手持凶器的男子从出租车里冲出来,当着民警的面,围住陈玉学就是一顿殴打,并砸坏了陈玉学及其家人乘坐的车辆.  相似文献   

12.
黄金桥 《唯实》2008,(5):52-57
我国物权法吸收借鉴其他立法例的成果,比较全面地建立起非基于法律行为导致的不动产物权变动规则体系。但是物权法对该制度中若干关键问题规定得较为原则抽象,需要结合法理与实践对笼统模糊之处进行具体分析解释,以探讨法律规范背后的真正意旨,明确在非因法律行为引起的不动产物权变动后登记公示原则回归的必要性,从而为准确实施与适用法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物权法》的颁布与实施为人们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城市建设中的一些较为激化的矛盾属于物权纠纷,而政府有关部门在其中处于两难境地。本文就这些纠纷展开分析,力求给政府依法行政,在城市建设中妥善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以启示。  相似文献   

14.
高翔在4月3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物权法》的问世,不仅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亿万中国人自我权利意识增强的内在要求。从20年前制定的《民法通则》中“物权”这两个字连用都不能用,到一部完  相似文献   

15.
孟繁超  吴寿东  索婷 《唯实》2005,(7):52-55
在反担保中,原担保人有权接受主债务人向其提供的反担保抵押或质押,成为反担保物权人,这与立法规定的抵押权人、质权人为债权人并无矛盾。原担保人享有反担保物权符合法律逻辑的演进;也完全符合担保法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我国《物权法》规定,物权因法律行为而发生变动时,除了需要当事人之间有债权合意外,还需要登记(不动产)或交付(动产)的形式,才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依此我们可以看出,物权的取得和交付并不是同时的,这就造成了实践中一物二卖或者标的物风险转移责任承担争议问题.一、交付行为在物权变动中的法律地位物权变动需要公示,不动产的公示方法为登记,动产则为交付和占有.关于交付的分类包括现实交付、指示交付、占有改定、简易交付等,而债权的设立、变更只以双方合意或者法律规定为准.对于动产来说买卖合同成立后,交付动产的时间就是所有权和风险转移给买受人的时间.当然在简易交付、在途货物交易时,合同成立时间即为交付时间.  相似文献   

17.
蔡小娥 《学习月刊》2009,(16):13-14
我国2007年3月16日通过的《物权法》第三章对物权请求权进行了独立的规定.使其区别于债权性质的侵权请求权.这对于物权的保护是非常有利的.也是科学合理的。但令人遗憾的是,纵观整部物权法.也没有关于物权保护方式诉讼时效的规定,这也许与物权请求权是否适用诉讼时效存在较大争议有关。物权请求权的诉讼时效问题.关涉到如何更好地保护物权.采用何种方式保护物权.而这些与物权法的价值理念.与立法技术密切相关.因此.笔者认为有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曹治国 《求实》2006,6(Z2):92-93
我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民事立法形式必然采用法典模式,作为民事法律规范之一部分的物权客体制度也不可能单独存在,必定在民法典体系中有其位置。基于民法典的体系化效应,物权客体制度的不同定位必然影响到整个民法典体系的设计,因此物权客体制度的体系定位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  相似文献   

19.
张武  黄宏 《世纪桥》2007,(2):52-53
目前,物权立法已提上议事日程,而物权变动是物权立法的核心问题。而充分保护物权变动中第三人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第三人的利益实际上正是市场经济交易秩序的化身,社会整体正常的经济秩序就是由一个个第三人连接起来的。”本文结合善意取得制度、公示公信原则和物权行为理论进行评析,进而提出以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为基础,以公示公信为原则,以善意取得制度为补充来保护物权变动中第三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当前,强势物权人寻租获利的动力导致一些竞争性物权滥用,而不受限制的物权滥用是公权力的代理人滥用公共物品的诱因。被物权人俘获的代理人收受物权人的寻租投入,其成本转嫁给社会其他群体,这些群体还要承担更多的给付,这种支付不在经济市场而在不对称性政治市场形成。因此,限制物权行使的物权社会化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