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邹苏 《人民论坛》2013,(11):180-182
中国传统社会运行的主要规范是伦理规范而不是法制规范,因此德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与欧洲古典时期的教育主要掌握在教会手中不同,中国传统时代的教育主要掌握在儒家学派手中.文章主要以儒学的德育实践思想为例,对传统德育实践思想进行考察,并探讨其对现代德育实践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是贵州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由于贵州民族地区复杂的历史环境,客观上带来了儒学传播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民族战争、兴学校、办书院、游学、修方志等成为贵州民族地区儒学传播的主要方式和途径。贵州民族地区儒学发展与传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仅为民族文化建设注入鲜活的动力,而且加快了整个西南地区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儒学复兴中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庆福  金小方 《求索》2007,(3):169-171
知识分子在现代儒学发展中需要承担什么文化使命,这一问题在百年来的儒学研究中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知识分子是儒家思想的载体,《论语》规定了儒家知识分子在传播和发展儒学的过程中所担负的重要使命。在儒学的复兴中,有必要进一步考察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重塑知识分子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儒家学术归根到底是封建制度的产物,是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两汉以后的儒学,更是紧紧配合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生存繁衍的。本文的主旨在于说明,儒家学术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是如何紧贴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进行变化和改造的,它经历过辉煌发展的时期,在封建社会晚期又随着它赖以生存的制度的最后完结而走向衰亡,这就是它的历史命运。在清末,有人试图利用这件陈旧的封建思想武器完成资产阶级社会变革,在现代,又不断地有人站出来,提倡所谓新儒学,历史证明,这种沿用落后思想体系来完成历史新任务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是注定要破产的。因此,对历史上儒学的思想统治及其终结进行总结,对于澄清人们对儒学的认识,警惕一些人在新形势下继续贩卖旧儒术,会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少数民族和儒学通过多种途径互动的过程中,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伦理思想吸收融合了儒家的伦理观念,在家规、乡训、格言等方面予以体现,调适改善了本民族的伦理关系,形成了伦理互通。在此,以儒学的"五伦"为中线,对少数民族和儒学的伦理互动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孔子在春秋末年创立了儒家学说。孔子死后,儒分为八,主要是孟子和荀子。汉代则是董仲舒,以后经历魏晋隋唐和宋明理学,直至晚清,儒学基本上是中国占居统治地位的思想,特别是在社会伦理道德和政治领域。一儒学历二千多年,始终能居统治地位,是因为它能随时俱进,不断吸收每一时代的  相似文献   

7.
有些学者认为,梁漱溟并非现代新儒家。然而,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梁漱溟完全具备了现代新儒家的一些主要特征,如具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强烈使命感和道德忧患意识;以儒家学说为中国文化之正统和代表;援西学入儒,等。可以肯定,他就是现代新儒家。此外,在诸多方面他都有着自己的鲜明的思想特色,与其他现代新儒家有着很大的不同。关于现代新儒学的发端,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开始于戊戌维新时期。而从现代新儒学的性质、内容、形式等方面考察来看,其发端应为五四时期。综合而论,梁漱溟还是现代新儒学的当然开启者。  相似文献   

8.
儒学的时代化历程杨庆中自孔子于春秋末期创立儒家学派以来,它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每一重大时期,都曾进行过调整自我,适应时代,丰富内涵,提高发展的过程。我们把儒学的这种自我发展称为儒学的时代化。纵观中国思想史,儒学大体经历了三次大的时代化变革:第一次发生在西...  相似文献   

9.
中国德育从古至今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中国德育的正题乃是传统儒家德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儒家德育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代以来,现代西方德育在中国取得"独尊"的地位,传统儒家德育则与整个传统儒家思想一起,处于一种被解构之境地。这一阶段乃是中国德育的反题。现代性自身问题的不断凸显,招致了广泛的批判;与之相反,传统儒家德育思想的价值则日益重新彰显。因此,中国现代德育的合题应该是二者的优势整合。在这一整合过程中,我们应该向传统儒家德育思想中去进行"文化寻根"。  相似文献   

10.
张腾 《人民论坛》2013,(2):220-221
儒家学说从初创至西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不断吐故纳新,始终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安邦定国的指导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学并称"显学"的儒学,并非名副相实。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先秦儒学倡导的德治、仁政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霸政要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纷争局面使儒学无法独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