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的迅猛发展,"偏居一隅"的辽西北地区越发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从路径依赖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出发,分析和揭示了辽西北落后的根源。以此为基础,形成"突破辽西北"的战略构想。在战略构想的指引下,提出了"突破辽西北"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论坛》2006,(6):I0008-I0008
生态脆弱曾一度制约了云南省富宁县全面建设小康水平社会的步伐。随着国家退耕还林、防护林、天然林和林浆纸一体化等工程的相继启动,县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林业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3.
"十二五"期间,乐山市要继续坚持走"生态兴产业、产业促生态"的林业发展道路,切实抓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三项林业重点工程;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加快林板、林纸、林化工、生物能源四大林业支柱产业发展;切实做好统筹区  相似文献   

4.
"突破辽西北"是当前辽宁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之一,辽西北三市如何发挥资源和后发优势、形成活力迸发的新增长区是一项新的课题。后发优势不是现实的优势,而是潜在的优势。因与先发地区处在同一个时代,先发地区逐渐丧失劳动力、地价等成本优势,给后发地区依托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提供了可能。从1984年建市以来,铁岭市从产业结构单一的农业市实现了大幅度跨越,产业结构实现了合理优化。但从全省各市GDP、GDP指数等排名上看,铁岭市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该市迫切需要找准自身资源优势,用合作取代竞争、理顺政商关系、找准招商项目,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重整旗鼓再出发,建设活力迸发的新增长区。  相似文献   

5.
李莉 《理论前沿》2008,(17):17-19
本文深入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与乡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在综合论述的基础上就退耕还林对乡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生态修复、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影响、产业结构转变等作了深入探讨,从对农户经济效益影响的角度出发,就退耕还林的现状、制约因素以及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实施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和一些基本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6.
自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乐山林业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以全面深化林业改革为总动力,围绕"生态兴产业、产业促生态"的工作思路,走"大生态、大林业、大产业"的发展道路,推进产业化、实施标准化、提高组织化,促进了乐山林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朝阳位于辽宁省西部,地处于辽、蒙、冀三省交界处,在历史上,此地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交汇地带,是多民族起源与聚居地,辽西地区也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之一,在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辽西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也反映人类活动与历史发展历程。本文通过对朝阳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剖析生态环境变迁的原因、经验及教训,为当前治理辽西地区生态环境提供历史的借鉴,对于辽西地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生态脆弱区,面积超过55万平方公里。近年来,贵州省石漠化发展呈加剧趋势,石漠化是一个生态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急需加快构建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拥护和支持。目前,国家已经把退耕还林工作上升到了建设绿色长城工程的高度,这也是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兑现“减排”承诺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和财政部等部委《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精神,衔接核对各州(市)、县退耕还林补助到期面积,切实巩固好全省退耕还林成果,加快建立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对清镇市实施退耕还林(草)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中.中央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两大内容之一,把退耕还林(草)纳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高度重视.作为全省12个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县(市)的清镇市,在西部大开发中抓好退耕还林(草)工作,把25度以上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草),对于减少水土流失,增加林草面积,涵养水土,实现"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山水园林城市"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1999年至今已实施20年的退耕还林工程,不仅提升了我国生态环境的含绿量,而且推动了特困地区脱贫致富。然而,这个过程中也伴生了贪污贿赂、渎职侵权、利益输送、毁林掘地等违法犯罪。基层林业、财政等部门的个别工作人员单独或合谋,利用"微权力"弄虚作假,长期蚕食国家退耕还林资金是该领域呈现的犯罪特点。当前乃至今后,国家应当采取个人预防、制度预防以及监察预防等三个功能来禺合的预防路径,特别是加强纪检监察机关对退耕还林资金分配的廉政性防控,为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提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2.
造成我国西部地区生态退化、自然环境脆弱的原因除生态本底脆弱外,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是直接成因.生态环境的保护,既要重视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政策,更要狠抓政策的贯彻执行,使之真正能够落到实处.本文提出了七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13.
努力实施退耕还林 积极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还草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1998年,我市在四川率先编制了《乐山市退耕还林计划》,1999年在11个区县及时推行了退耕还林试点,采取“政策启动,效益驱动,科技推动,龙头带动,法律保障”的办法,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初步达到了还出青山绿水,还出支柱产业,还出合理结构,还出增收致富的目标。 一、我市退耕还林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我市自1999年10月起实施退耕还林试点工程。三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监管有力,各部门密切配合,加强了指导和服务,充分调动了广大林农积极参与,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退耕还林试点工程三年间,国家累计下达我市11个区、市、县、自治县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计划57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6万亩,配套荒山造林21万亩。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市退耕还林试点任务57万亩已全面完成。经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组织的退耕还林检查组检查验收,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或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是引领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的新型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文件,标志着我国十分重视以生态文明的思想、理论为指导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本文着重以辽西生态治理保护为例,阐述生态治理、保护的创新理念、实践发展和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5.
现行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由于其制度缺陷不能充分保障退耕农的经济利益,也难以对退耕农形成长期有效的经济激励.要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性就必须保证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政策的延续性.由此,应摒弃"补助期限"的规定,并重新合理确定退耕还林的经济补偿标准.为了保障退耕农的长期利益,也应尽快确立"养护者受益"原则,建立"退耕生态林收购"制度.  相似文献   

16.
"弱势群体"是对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理健康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的总称。有的学者把弱势群体分类为"自然性的弱势群体"和"社会性的弱势群体"。所谓"自然性的弱势群体",一是指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受自然灾害影响的灾民等,二是指因生理原因而成为弱势群体的儿童、老人、女性、残疾人、艾滋病患者等。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部地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需要通过治理水土、退耕还林而改善环境,同时更需要通过法律调控保障改善环境途径和成果,如国家要尽快制定《西部地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法》。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余年,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一系列辉煌数据的背后,却难以掩盖环境被破坏,生态平衡更加脆弱的事实。我国的许多地区在通过掠夺式的开发,实现了快速发展之后,却落入了"先污染,后治理"这个事倍功半的怪圈。此文重点从我国现行的一些政策和制度出发,借鉴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想,探讨我国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希望能够找到解决生态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2014年,乐山市林业工作在乐山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四川省林业厅的大力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项目落地年"工作主题,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和主体作用,积极推进改革发展、创新强林、产业富民的有机统一。一是立足资源培育,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扎实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绿化造林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积极实施好灾后生态修复重建项目。二是立足资源保护,夯实林业发展基础。依法治林,突出林木采伐管理和林地  相似文献   

20.
退耕还林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恢复生态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退耕还林与农业产业化相互关系的分析,提出了抓住退耕还林机遇,促进农业产业化,将生态效益和农业经济效益有机结合,从而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