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的交往行为达到了从未见过的维度,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达成的理解是解决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间冲突的重要手段。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缘起之一的理论大师,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认为,幸福是人通过行为达到的最大善,从人类所有美德中衍生出来的善就是幸福,践行美德不仅仅是实现幸福的手段,而且是构成它特有的最具体形式。友爱是和幸福、美德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分为功利型、享乐型和完美型三种形式。友爱具有支配政治的能力,政治具有保护友爱的使命,善治就是友爱之人追求美德和幸福的道德生活。当政治和社会领域发生危机时,如果还有解决问题的良药的话,这就是重建系统、专注的道德生活的基础流程。  相似文献   

2.
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角度看,人的价值是作为客体的人对于作为主体的人的意义和作用,它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部分.但是人的价值还具有手段与目的的意义,人的价值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在其实现过程中是互为目的、互为手段的辩证统一关系.从发展的角度看,人类发展的历史正是目的与手段相互交织所构成的人的价值的动态统一过程.  相似文献   

3.
赢得有尊严的生活,有尊严的劳动,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难道尊严这个东西真的是那样虚无缥缈?难道尊严这个东西真的是那样可望不可求?难道尊严这个东西真的是离我们很远很远?然而,只有有尊严地生活,有尊严地劳动,才能让人们享受到真正的幸福。《人民日报》一篇文章说:"一个人是否能够有尊严地生活,一定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劳动观视域下,"敬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价值准则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强调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启示我们"敬业"是实现国家富强的根本途径。马克思对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论述,启示我们幸福根源于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劳动而非单纯的物质享受。马克思对劳动主体的人的强调,启示我们"敬业"并非只是一种职业价值观,而是与其他核心价值观相互包含的、彰显人格魅力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5.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本质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人能够从事创造性劳动,是人有别于其它动物的最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的社会属性才构成人的本质,使人类对自己本质的认识第一次达到科学的水平,从而为人的本质理论奠定了可靠的基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性论断。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和认识马克思这一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层面提出了人的劳动与社会关系的本质,并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的揭示.其基本的思路是:从人的生存需要的自然本性出发,把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产实践即劳动看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内在本质.这样做,一方面批判了西方近代启蒙哲学把理性视为人的本质以及与费尔巴哈把人的自然性等同于人的本质的形而上学做法;另一方面又从现实的人的劳动出发去说明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及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理解为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历史的过程,从而把劳动解放看作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内在规定.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规定中,人的需要是其起始要素,也是幸福的起始条件。以人为主体的需要,它表明的是人出于内在欲望与素质而对客体的有意识的价值选择,把外在物转化为内在物和内在精神。这种有意识的价值选择,既反映了人的本质的重要方面,又揭示了人趋求幸福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全面论述中,人的需要常常占有优先的位置。因为人的生命的存在和发展,总是同人的多方面的种种需要分不开,而且是从需要开始的。马克思曾直截了当地指出人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4页)他把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的重要意义,视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32页)当马克思制定共产主义的原理时,认为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以研究人的本性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8.
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幸福,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人们在理解幸福时,却往往把它与快乐等同起来,从而造成了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某种片面解读。如果以快乐取代幸福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则容易陷入享乐主义、信仰危机的泥淖,显然与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价值诉求相去甚远。而实际上,从构成多维性、目的终极性、人格道德性、人生意义性、动力持续性的角度来看,幸福和快乐都存在着本质的界限。准确把握幸福和快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幸福与快乐相比较的视角,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幸福观,不仅对于准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本真语境,而且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幸福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懿  陈晓燕 《新视野》2021,(3):67-72
马克思认为,幸福就是人对其本质的全面占有。人的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体系,主要包括天性、本性、类特性、社会本质四个维度,实现幸福既要对四个维度分别占有,也要对整个体系结构性占有。共产主义运动是实现幸福的路径,与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具有同一性,即现实占有人的全面本质,便成为了“真正的人”,实现了幸福。  相似文献   

10.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就是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相统一的过程。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实现条件,以提高人的主体本质力量的社会作用,从而提高它的社会统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