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问责制的常态化,问责官员的复出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我国问责官员复出的两大特点就是无序性和隐秘性,严重损害了问责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究其原因,主要是法制的缺位。《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之前的不足,但仍然不够健全和完善,应构建问责官员复出的科学机制:一是对问责官员进行分类管理;二是健全问责官员的跟踪、考评机制;三是完善公开、公正的官员复出程序;四是建立违规复出责任追究机制。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问责制的常态化,问责官员的复出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我国问责官员复出的两大特点就是无序性和隐秘性,这严重损害了问责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究其原因,主要是法制的缺位。《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之前的不足,但仍然不够健全和完善。我们应当构建问责官员复出的科学机制:一是对问责官员进行分类管理;二是健全问责官员的跟踪、考评机制;三是完善公开、公正的官员复出程序;四是建立违规复出责任追究机制。  相似文献   

3.
论问责官员的复出:依据、乱象及机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责制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具体措施,在不到十年的历程中成绩斐然。但近年来被问责官员的种种复出“乱象”使其权威性受到挑战和破坏,进而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其原因主要在于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对问责官员复出的规定过于原则化,操作性欠缺。对复出机制的构建要从复出资格、年限、考核指标、职务安排、透明度方面作出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4.
行政问责制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新亮点,而问责文化则是问责制的灵魂,问责制的良性发展,需要问责文化这种"软实力"作为支撑。构建问责文化,必须多管齐下,要从加强官德建设、建设廉洁政治、增强责任行政意识、重塑政治良心、培养公民问责意识等方面着手,使负责成为一种良好的行政习惯,形成一种问责的文化氛围,实现政府从"权力、管制政府"向"责任、服务政府"转型。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行政问责制的落实还面临众多现实困境,表现在:行政问责法律体系不完善;行政问责复出机制不健全;行政问责透明度有待增强;异体问责的强度有待提升。这些问题不加以解决不仅会削弱政府的公信力,而且还会影响法治政府形象的树立。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推进,确保行政问责制落实的常态化、规范化和法治化。  相似文献   

6.
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完善行政问责制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行政问责制对于促进政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需要加强政府信息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加快制定行政问责法,依法规范行政问责的实施;实现问责主体的多元化,增强行政监督的效力;规范被问责官员的复出机制,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行政问责制的实施是为了使履行政府职能的公共管理主体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自实施以来,其控制成效和发展势头表明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基础。但是,行政问责制的问责主体缺失、问责内容有失公正、问责标准不明、问责程序不科学,尤其随着问责官员悄然复出,人们对问责制的可信度提出质疑,从,而也表现出了其存在明显的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8.
问责制概念及特征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问责制,就是关于特定组织或个人通过一定的程序追究没有履行好分内之事的公共权力行使者,使其承担政治责任、道德责任或法律责任,接受谴责、处罚等消极后果的所有办法、条例等制度的总称。问责制的特点主要有:“问责”、“问责制”这些词是新鲜的,但实质上不是新鲜事物;问责制的出现具有应急性,但已向“长效型”问责制转化;问责制包括法律责任追究机制,但重点是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追究机制;问责制涵盖多元被问责主体,但重点是各级各类领导干部;问责制以同体问责居多,但以异体问责为主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问责制概念及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责制,就是关于特定组织或个人通过一定的程序追究没有履行好分内之事的公共权力行使者,使其承担政治责任、道德责任或法律责任,接受谴责、处罚等消极后果的所有办法、条例等制度的总称。问责制的特点主要有:“问责”、“问责制”这些词是新鲜的,但实质上不是新鲜事物;问责制的出现具有应急性,但已向“长效型”问责制转化;问责制包括法律责任追究机制,但重点是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追究机制;问责制涵盖多元被问责主体,但重点是各级各类领导干部;问责制以同体问责居多,但以异体问责为主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是为保证党政领导干部正确用权、尽职尽责而建立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它明确了问责的根本目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对象,规定了责任追究的具体内容和基本程序,指出了问责后的主要影响及救济措施.这无疑是加强了党政领导干部的问责力度,拓展了问责适用范围,把问责进一步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是从一般行政问责制向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1.
官员问责制度化、常态化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新一轮“问责风暴”迈出了问责制发展的重要一步,但官员问责远未达到制度化、常态化的要求。为此,本文以“问责风暴”过程中蕴含的四对主要矛盾为出发点,探讨官员问责制度化、常态化的路径选择问题,认为其突破口是开展绩效问责,不可或缺一环是构建官员复出机制,关键是统一的问责立法。  相似文献   

12.
行政问责制是现代政府明确和强化责任、改善行政管理的一种有效制度。山东省行政问责制体系建设的现状是:行政问责制逐步规范化,问责机制逐渐健全,问责成效较为明显,社会评价不断提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行政问责制体系建设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行政问责制体系存尚在诸多缺失或不完善,行政问责法规体系不健全及相关制度缺失,行政问责文化建设滞后。进一步加强行政问责制体系建设的对策有:加强领导、统一思想,理顺政府及其公务员的职责体系,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的法律法规体系,积极构建多元化的问责主体体系,建立健全问责客体承担责任的方式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问责程序体系,健全行政问责制的配套制度体系,培育行政问责文化、营造良好问责环境。  相似文献   

13.
实行行政问责制,对行政官员的失职、渎职行为进行追究,是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心、转变工作作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它对于促进干部能上能下、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促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和社会进步,有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目前我国推行行政问责制仍处于起点阶段,各地的发展也不平衡,存在着行政问责立法滞后、主体不清、标准不一、内容狭窄、忽视常态性问责等问题,因此,必须强化权责对等,加快立法步伐,建立健全行政问责的长效机制,明确问责主体,扩展问责内容,注重问责结果的运用,促进行政问责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行政问责制度的不断完善,官员因问责而去职已成为常态,而与此相关的是被问责官员的复出。在制度安排上,被问责官员的复出存在相应的法规政策规定,但其完善性和合理性存在缺陷。在现实中,被问责官员的复出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制度规定,但也存在违规违纪现象,存在由于制度本身的不完善难以判断是否违规的环节。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和对于被问责官员是否可以复出以及应该如何复出的争议。从国家治理角度看,被问责官员的合理复出需要完善并严格执行系统的制度安排,更需改革与此相关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5.
行政问责制是我国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必然诉求。我国行政问责制还存在着问责的法律缺失、问责客体范围过窄、问责主体单一等困境,因此,应从以下方面来完善行政问责制:制定全国统一的问责制法律、扩大问责制的客体、厘清行政机关的职权和实行问责主体多元化。  相似文献   

16.
本意是使我国吏治进入"能上能下"有效运行的官员复出机制,却面临着非公开化、非责任化、非透明化、社会认同度低的困境。要有效解决被问责官员复出面临的现实困境,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完善问责的基础,明晰官员的职责和构建相应问责程序,这是建立被问责官员正常复出机制的前提;二是转变问责的模式,由"权力问责"转变为"制度问责",使被问责官员复出具有制度上的正当性;三是建立官员复出的回应机制,使体制外的"权利问责"与体制内的"权力问责"、"制度问责"形成完整体系,以减少官员复出的外部阻力;四是建立多元化的问责主体,以提高官员复出的社会认同度。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世界各国问责制的实践,问责制既需要同体问责,也需要异体问责,但关键在于异体问责。异体问责是一种更有效更符合民主政治要求的问责方式,离开异体问责的行政问责制是苍白无力、缺乏持续性的。文章从构建异体问责体系的必要性入手,阐述我国异体问责的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8.
行政问责后的官员复出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行政问责这些年持续发力,体现了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应有的责任和态度。被问责官员的复出是官员问责制度的延续,也是对问责效果的检验。但目前被问责官员复出制度方面存在着许多漏洞,问责制度要想起到实效,必须要对官员复出机制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9.
官员问责制作为行政伦理的一部分,在实施中依旧存在着问责法律缺失、问责范围狭窄、问责标准模糊、问责程序混乱、问责结果单一、问责监管不力等一系列问题。应该从完善行政伦理立法、建立行政伦理监管机构、优化官员的道德约束机制、重视行政组织文化建设、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来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官员问责制。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问责官员"悄然复出"事件频发,又一次"触犯众怒",这背后折射出我国行政问责制度的诸多缺失,本文试分析问责官员复出的特点,以此为基础,从法律、文化、监督以及民众四方面来分析问责官员复出机制失范的原因,并试图从中国古代问责制度和西方问责制度中找寻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