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罗大蒙 《理论建设》2020,36(3):13-19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人类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大考"。疫情发生后,我国以举国体制开展疫情防控,坚持全国一盘棋,进行全民动员,建立健全了集中决策机制、对口支援机制、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治机制、资源统一调配机制等,凸显了我国强大的组织决策能力、社会动员能力、资源统一调度能力和制度执行能力等。举国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显著体现,是打赢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战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采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式解决问题,其理论逻辑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就是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内在要求;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生产社会化和分工精细化的客观要求。其历史逻辑在于:中华民族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对集中力量办大事具有高度的文化认同;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国家治理的优良传统和先进经验。其实践逻辑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提升我国国家治理能力和赶超发达国家的现实需要。当代中国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缘于我国强大的制度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党的领导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民主集中制等制度。新时代更好地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体制机制;保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的稳定性与政策的灵活性,善于运用政策组合拳集中力量办大事。  相似文献   

3.
《理论导报》2020,(3):37-38
正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严峻斗争中,全国上下一心、全力应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取得的成效,再次证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同时,这也引发人们深入思考:集中力量办大事何以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围绕这一问题,"言之有理"工作室专访了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  相似文献   

4.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战,疫情防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强大的治理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依法防控、集中力量办大事、党的初心与使命五个方面得到生动展现,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指引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实践》2020,(3)
正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党的坚强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我们的根本优势。依法防控,将疫情防控纳入法治轨道,是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发动依靠群众、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是战胜疫情的胜利之本。处在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的广大社区,是联防联控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6.
<正>内容提要:中国之所以能办成这么多大事,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中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经济基础。我们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不断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路径、方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我们继承发展国家治理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使集中力量办大事成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巨大优势。  相似文献   

7.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无数中国人的心,疫情防控阻击战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真正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相继建立省市对口帮扶抗疫计划,涌现出太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彰显出中国精神的强大力量,是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一部生动的、鲜活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基层位于社会治理的最前沿,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尤其是在防控初期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体现出基层社会治理的短板,通过此次抗击疫情得出,基层社会治理应抓住机遇,提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一、凯里基层疫情防控,展现能力也暴露不足疫情暴发以来,凯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应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保障。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  相似文献   

9.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就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导。他强调,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以坚决有力的措施防控疫情;必须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要坚持改革创新,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和能力建设;要坚持统筹兼顾,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国际合作。认真学习习近平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和把握其中要义,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疫情防控相关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博览之窗     
《党史博览》2021,(11):32-33
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机制由构建到逐步完善的历程 中国能够制定和持续实施国家发展战略及其导向下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在于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势. 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机制的构建起于要办成工业化这件大事.新中国在成立初期,仍处于农业社会,百废待兴,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准了重点,明确了以工业为战略性先导产业,尤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当时,由于资本稀缺,加上遭受资本主义国家禁运封锁,只能依靠 自身的力量,也只能把有限的财力、物力、技术力量集中到办好工业化这件大事上.  相似文献   

11.
此次新冠病毒肺炎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一次直接考验。总体而言,仅仅依靠政府的单一力量很难迅速、快捷地形成应对策略,难以保证社会的总体稳定,而社会稳定的大后方主要依赖于城乡联动防控的支撑。自2003年“非典”以来,我国就格外重视对城乡联动防控策略研究。简言之,对城乡联动防控策略的探究,是应对当下肺炎疫情的一项关键举措。不难看出,此次疫情防疫阻击战,侧面暴露出城乡之间疫情防控措施的诸多不足。因此,以政府为主导,最大限度地运用城乡联动防控策略,将成为此次防疫阻击战胜利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疫情风险的高度不确定性、巨大传染性和严重破坏性,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有效的防控机制,尽最大限度防止疫情风险向公共危机转化。风险社会理论、系统脆弱性理论和社会燃烧理论为疫情风险预防机制的建构提供了理论范式。武汉市在“新冠”疫情发生初期的防控实践为疫情风险预防机制的建构提供了经验教训。风险致灾机理为疫情风险防控预防机制的建构提供了逻辑基础。重大疫情风险防控预防机制包括风险隔离机制、阻断机制、防御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四大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时代,危机背景下的敏捷治理是各国政府面临的热点话题和重要问题。新冠疫情这场公共危机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危害和挑战,也为地方政府部门的治理和创新提供了机遇。面对疫情,中国各省政府令行禁止,快速有效地控制了疫情蔓延,体现了特有的"中国速度"。本文以四川省的疫情防控工作为例,通过复盘典型案例揭示了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敏捷性机制。主要贡献为:(1)将敏捷性的内涵与特点拓展到公共部门的应急管理领域,识别出公共组织敏捷性体现为危机识别、流程以及双元敏捷性;(2)提出危机治理能力和高效的管控方式的动态匹配是获取敏捷性的核心要素,其中危机治理能力是实现敏捷性的基础,高效的管控方式是实现敏捷性的关键手段;(3)归纳了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敏捷性机制过程模型。本研究结论为各省政府的制度建设以实现敏捷治理提供有益指导,也进一步丰富了地方政府创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重大疫情,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防控化解工作,为维护人民健康福祉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70多年来,党和国家积累了有关防控重大疫情的丰富经验,即必须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摆在核心位置,必须形成对重大疫情的科学认知,必须高度重视医疗卫生相关制度和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深化国际合作.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安全挑战,党和国家的疫情防控工作已彰显出了一些新的特征,以史为鉴,当前必须进一步推进舆论引导机制、疫情上报机制、卫生保障机制、监督问责机制和协同参与机制的发展完善,以确保党和国家防控重大疫情的水平和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5.
高质量公共信息在政府与民众间的开放及流动,不仅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对政府提升危机应对能力起到关键作用.在本次新冠疫情防治中,各地基本做到了及时公开权威性信息,但信息公开程度有所差异,这对民众的风险防范行为和疫情防治效度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对信息公开与治理效度的研究在理论上缺乏因果机制分析,在方法上依赖观察...  相似文献   

16.
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是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重要路径。部分基层党组织缺乏组织力、领导力,街道与社区等社区治理主体职责界定不明晰、治理载体单一,导致以党建推动社区治理制度向效能转化存在困境。天津市“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模式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明确街道与社区作为社区治理“主战区”、强调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主体责任、坚持治理重心下沉,有效推动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创新。新时代提高社区治理效能必须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基层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手段、以制度为保障,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社区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位,是基层治理创新的重点场域,其治理成效事关民生福祉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从行动者网络理论看,基层智慧治理遵循问题呈现、网络组建、利益赋予、多元互动的行动逻辑,推动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但同时,也存在权力与责任不匹配导致的权宜性治理、治理一体化与个体差异化张力导致的居民参与不足、技术应用数字鸿沟导致的老年群体被边缘化和技术平台公益性与运营部门营利性之间的冲突等治理限度。因此,要从深化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需求识别的精准度、提升行动者的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8.
周泽龙 《理论建设》2020,36(1):5-10
当前在中国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目前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充分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并从高度、力度、速度和强度四个维度得到体现。打赢这场战役的力量来源是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立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我们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利条件和可靠保障,我们必将打赢这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党的坚强领导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政治保证,疫情防控要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得出了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铿锵结论。讲话体现了超常的及时性,强烈的人民性,措施的求实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讲话,不仅是我们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理论指南,也是我们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精神动力,更是我们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总体战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20.
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研究主要侧重结构功能主义、治理与善治两种视角,而政党和社会的二元结构构成了基层社区治理转型的逻辑。基层社会存在着政党、政府与社会三重力量,基于整合这三种力量的思考,建构“结构-能力”的包容性耦合框架,契合中国的制度环境。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包容性耦合是一个过程,需要通过党建“引领”实现多元主体纵横结构的包容性耦合,并同步实现政党执政能力、政府服务能力和社会自治能力的聚合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