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学理论》2017,(12)
生态文明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都是关涉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具体到西南民族地区而言,其农村生态治理有效地在二者之间实现价值共契。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的推进,西南民族农村地区在生态和经济上都有所改观,但与"建设美丽中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为此,我们应该深刻分析西南民族农村地区生态治理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努力实现本地区生态治理的善治,一是构建政府、农户、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治理系统;二是基于可持续生计视角创新西南民族地区生态治理制度;三是以生态文明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双推进为动力。  相似文献   

2.
从三大文明到五大文明,是对我党科学发展观的不断优化,其中最主要一点就是强调了生态文明的维度,但如何实现生态文明还处在探索的起始阶段。在走向生态文明的道路中,坚持领导机关、实践一线干部、广大人民群众"三位一体"的政绩观,加强环境立法执法,构建生态文明新现代化,为生态文明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群众基础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试从以上几点对生态文明的实践路径做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内涵与实践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论坛》2017,(3):124-128
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是"生态"问题,只有厘清了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内涵,才能采取正确的实践行动。中国在经济发展、工业化过程中,生态压力呈现,像雾霾、水质恶化之类的生态问题不断。"生态现代化"理论源于西方,中国人选择了一条继承西方优秀思想又不同于西方的生态道路,我们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它是实现经济与环保双赢之路。依生态逻辑,中国生态治理从新法律法规方面迈向绿色发展,从多元主体共治上着力绿色发展,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实现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中国道路的成长,是党和国家领导全国人民在接续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实现的。探索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生态绿化和环境保护理念、战略的提出与实践;生态"协调"理念、战略的提出与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战略的提出与实践;"绿色"发展理念、战略的提出与实践。这一历程蕴含着思维逻辑、价值逻辑和认识逻辑等多重逻辑变革,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为奋进新时代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之镜:生态文明只能走自己的路;生态文明应从社会形态上把握,从战略全局上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路径;要注重生态文化的培育和深化。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是世界和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关系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渊源深厚、内涵丰富,从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实践上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在国际上开创了中国模式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全面探析这一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理论体系的渊源、内涵和价值的科学维度,从广阔的理论语境和伟大的社会历史实践视角对其进行理性凝练,有助于为新的历史起点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为向国际社会真正讲好当代中国的"绿色故事",生动有效地展示传播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道路提供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本质上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三维层面上两次飞跃的基本规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实现"三维统一"的制约因素包括:感性认识维度上的"西化"挑战,理性认识维度上的非科学化误区,实践维度面临的诸多挑战。克服三个维度上存在的现实障碍,就要在感性认识维度,掌握意识形态宣传的主动权;在理性认识维度,实现核心价值体系先进性与大众性的统一;在实践维度,由自为向自觉升华。  相似文献   

7.
《行政论坛》2016,(3):91-96
立足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生态文明融入社会管理不仅契合了后者创新的要求,还具备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种条件。具体来说,这一融入的具体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超越传统社会管理,拓展管理领域,建构起社会生态管理场域;二是以生态文明为思想主线,以社会政策体系的协调为主要方式,实现社会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双重生态化,建构起内和谐的社会管理体系。从而在标与本两个维度,推进并完成生态文明融入社会管理的崭新任务,实现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8.
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之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要求。党性是党内政治生态理论的原初范畴。党内政治生态论述是以党性为逻辑起点,从认知、价值和实践三个维度展开逻辑演绎,系统阐明党内政治生态清正廉洁的深刻内涵、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价值取向、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战略,最后达到人民民主的逻辑归宿。  相似文献   

9.
生态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核心,通过对劳动、资本、异化等相关概念的分析,将人类对生态危机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从以下三个认知层面展开: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原初动态平衡关系,强调了自然对人的"先在性"和人所独具的"能动性";二是生态危机呈现及其深层次原因,认为伴随人类工业文明进程的是自然界遭到破坏而出现了生态危机,并探究了引起生态危机的根源;三是克服生态危机的途径,主张解决生态危机之道不在于自然本身,而在于变革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落后的价值观念,以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高度契合。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生态文明理念在引领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生态发展目标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关系,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破解生态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方法。我国在经济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实践中,随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的深入认识,生态理念的发展经历了从微观局部层面的生态保护意识到具有宏观全局视野的可持续发展观,再到科学系统成熟的绿色发展理念的不同阶段。其中,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标志性论断的系统性绿色发展理念,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又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当代中国的新诠释和新发展,还是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思想指南。  相似文献   

11.
生态中心主义是当代具有影响力的一种生态伦理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虽然与其存在一些共识,但并不是对生态中心主义的再版、翻版,而是对生态中心主义的超越,是贡献给世界的又一中国智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自然观上,对生态中心主义实现了从自然主义整体论到实践论整体论的超越;在发展观上,对生态中心主义实现了从对立论到互促论的超越;在价值观上,对生态中心主义实现了从以生态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超越;在治理观上,对生态中心主义实现了从注重德治到主张德法并治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这表明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我国没有盲目效仿发达国家在生态建设领域的角色定位,而是探索确立既尊重客观实际规律,又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前瞻性"的政府角色定位。主要从社会发展的现实维度,即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论证了政府"引导人"角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确立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代背景下,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内涵的四个维度,即现代化的维度、总布局的维度、人与自然的维度和美好生活的维度,这四个维度为人们学思践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内涵提供了多样性的视角。从时代内涵上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明确了良好的生态文明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标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要着重补好的短板是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家园暨美丽中国的建设标准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上的热切需求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生态振兴在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具有基础性、可持续作用,是后扶贫时代治理相对贫困的重要路径。后扶贫时代乡村生态振兴的价值逻辑主要体现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价值追求、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生态之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推力等方面。后扶贫时代乡村生态振兴需要攻克"物理"和"治理"两大难题。"物理"层面的难题可从自然生态、生产生态、生活生态三大领域系统推进;"治理"层面的难题需要构建乡村生态振兴治理的引导机制、合作机制、驱动机制、保障机制,以走出乡村生态治理的深层次制约,走向持续发挥绿水青山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7,(4)
地方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地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科技支持,为区域发展培养生态型人才,为区域生态发展提供示范效应。地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服务区域发展,可以通过实施"生态导向"的校地合作工程、丰富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设置、推进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开展常态化的生态社会实践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两山"论是习近平对我国生态实践进行文化反思的理论结晶,蕴含生成、构造、价值、实践四重逻辑。生成逻辑有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昭示文化适应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及其演进规律;构造逻辑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横向结构基于文化适应的日常生活面向,纵向结构囊括社区、地域、国家、国际的多层次共同体;价值逻辑体现在源于中国本土地方性知识,但在人与自然、全面小康与美丽中国、中国话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彰显多维普同性价值;实践逻辑围绕生态文化的宣传与重塑、生态制度的系统化建设、生态治理行动的绿色开展等层面推进,体现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17.
浅论当代生态伦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门显学 ,我们可以从三个大的方面来阐述其主要内容。即明确生态责任意识 ;树立生态文化理想 ;加强生态伦理实践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运用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展开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从社会制度层面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社会协同发展的规律性,触及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本质,提出了以"物质变换"为特征、以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为原则的劳动实践观,基于劳动价值论的物质财富观,注重自然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生态观,倡导节约消费的适度消费观,超越资本逻辑、解决社会各种利益矛盾的社会正义观.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发掘经典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资源,可以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态视域,为推进绿色发展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9.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关乎党的生命和前途。追溯中共90多年历史,其中有三次比较典型的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实践——从古田会议的思想建党到延安整风的作风兴党,再到十八大以来的制度治党,从思想、作风、制度三个层面从严管党治党,成为我们党从严治党史上的三个节点,不仅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供了范本,也为我们进一步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构建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21,(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内涵丰富,从逻辑维度看,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回归和发展,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借鉴和吸收,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实践与国内外环境现状的现实结合;从内涵维度看,两山论、生命共同体论、生态文明兴衰论是支撑起这一思想的四梁八柱;从实践维度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