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习近平青年观为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奠定了主基调、阐述了总思路、明确了总目标。它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新时代,高校开展青年工作必须以习近平青年观为基本遵循,可以从切实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从严治团优化队伍建设、协同发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推动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等四个维度入手,探究习近平青年观视域下高校青年工作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的过程既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指导青年群体在具体实践中发挥作用、促使其不断成长、成才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论述在这一实践中不断演进的过程。通过梳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观的演进轨迹,把握其发展的历史脉络,有助于指导新时代青年工作,升华新时代青年教育路径,增强青年使命感、责任感,激励青年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相似文献   

3.
《世纪桥》2021,(5)
青年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重点关注对象,青年问题也是新时代国家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内涵丰富,是对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级化背景下"为什么要培养青年、培养怎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重大时代课题的创新性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创新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吸收并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理解和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有利于在新时代引领新青年成长成才,有利于对新时代青年工作的有效指导,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的稳固发展。  相似文献   

4.
《求实》2013,(6)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化"、"化什么"以及"如何化"。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直接指向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因此,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内容与方法要求的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框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相似文献   

5.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包括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具体理论成果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内在的、逻辑的和历史的辩证统一体。分析和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要从其理论形成过程、内容内在联系、价值取向和实践创新性等方面把握其整体性,才能科学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关于青年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及价值旨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近平关于青年的重要论述根植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理论基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要求。习近平个人经历构成重要的内在条件,当代中国青年现状则是客观依据。习近平以战略眼光和创新视角,对青年相关问题展开深入而细致的论述,形成了青年作用论、青年教育论、青年成才论、青年工作论为主要内容的认识系统。它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与新时代实际结合的产物,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它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不断丰富与深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利于推进新时代青年工作开展,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对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陈曙光 《探索》2012,(6):4-10
要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必须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等相关概念的内涵和边界,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前提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袁敬伟 《探索》2007,(1):4-7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聚焦于学科视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需要特别强调增强学科意识。要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要注意明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概念,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意义;要紧密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本问题,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要想赢得大众,首先就要赢得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中之重是要"化"好青年,依靠广大青年去"化"更多的大众。审视历史、立足现实、放眼未来,马克思主义青年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着力点。当前要以深入实施"青马工程"为抓手,运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利用社会实践锤炼青年,通过多种途径发动青年,建立长效机制培养青年,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培养一代又一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10.
姜喜咏 《学习论坛》2009,25(8):53-55
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已经呈现方法多元化的倾向,其中以解释学为甚,其他如现象学、存在主义、后现代解构主义方法也在介入之中.这种局面对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和思想进程的理解是有益和必要的,但也带来了许多"似是而非"的混乱,还存在着表象化、弱化、边缘化甚至去主导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学术倾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命题,坚持科学地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有学术深度的"内在性"比较和融合性研究,深刻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意义和价值,特别是其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全新范式的基本内涵、结构功能和理论意义,科学地审视解释学等多元方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影响,汲取其合理因素,批判其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异质性.这不仅始终是一种基于理论立场的理论本能,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方法论层面应有的自觉的合理的理论意识,更是当前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理论体系。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习近平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新时代青年人在民族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来评价青年;从时代需要来回答新时代的青年应有理想信念、实现理想的本领、勇于担负使命的精神和开阔的视野;从立志、修德、铸魂和提能等方面论述了新时代如何培养青年。习近平关于青年问题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创新性发展,是当代青年工作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思想论述中,对广大青年寄予殷切关怀和热切期待,形成了修德、笃学、践行和成人成才的青年教育观。习近平青年教育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理论起点,以"博学、慎思、笃行"为理论内涵,以广大青年立志成才为理论终点。新时期认真贯彻和研究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对落实青年立德树人任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9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形成了要坚持正确的"党的领导观"、"基本国情观"、"马克思主义观"、"传统文化观"、"群众实践观"、"结合观"、"思想路线观"、"当代世界观"、"经验教训观"、"问题意识观"等十大经验。科学总结我党90年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有助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今天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深入探索中发现的疑问却是不容忽视的,它们甚至可能误导一些人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能统而论之,而应当指出它们中的哪一个需要中国化,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化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内容是不同的。就中国化而言,其具体内涵体现在民族化、大众化、政治化等内容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实事求是也是“事是求实”。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是重建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是构建中国的大众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清除所谓“官方文化”。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当代青年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构成了一套虚无主义话语体系,对当代青年的历史观、国家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其话语产生的发展逻辑显示,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才能克服虚无主义对新时代青年意识形态的侵蚀。  相似文献   

16.
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习近平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以"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唯物史观为前提,站在"新时代"的新高度,要求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根据"新时代"的新特点,拓宽"人民"的内涵;把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中国人民书写历史的实际结合起来,使其中国化,增强了"四个自信"的底气和无穷的精神力量;遵循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逻辑和"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刻理解"新长征"中的重大使命,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指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的中国化,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一些基本原理的中国化。本文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化,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更加准确、全面地理解这一理论的内涵,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姜喜咏 《探索》2007,5(3):4-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语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根据和首要的基本理论前提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国家的时代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实质和方向问题。必须追问:我们需要怎样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言说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语境”问题首先要深刻反思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化的理论向历史转化的复杂内在递进逻辑,特别要注重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的中间逻辑环节。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语境”问题的基本内容主要有:(1)实践方面: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实现“软着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内在融合,民族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2)理论方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多样性,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根,等等。  相似文献   

19.
钥锦涛的马克思主义观——基于学习观视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富雄 《唯实》2011,(4):25-29
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胡锦涛的学习观也不例外。它内含着对“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回答,不但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指导理念——科学发展观,而且确定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政治保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还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意识形态主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宝贵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法,还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此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观。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中"群众"概念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鲜明的理论和实践特性。学界对这一概念的探讨研究由来已久,争论不断,这些争论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群众"概念的内涵、"群众"概念的外延、"群众"概念的基本特性。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对于理性解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中"群众"概念,对于党的群众观、党群关系、党的群众工作理论研究,对于当下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