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着力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世界经济两极分化和政治霸权主义导致西方大国与其非盟友国家矛盾丛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议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世界以"化解对立调和矛盾";中国富起来的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四个全面、五位一体、深化改革等方略"创新理论强大国家";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论述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和方略,推动"融洽关系和谐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群众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他人、自我的关系,个人与物质、精神、心理的关系,最终"良善内心提升自我"。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凝聚了"党的领导""发展为要"和"以人为本"三大价值诉求。三大价值诉求和价值扩充逻辑,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坚守与调适提供历史参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坚守体现在对"党的领导""发展为要"和"以人为本"的继承上,其价值调适则体现在"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五大发展理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国家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五大主张上。这种价值坚守与调适,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道德意义和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已4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主要矛盾变化中可以看到平等的时代价值愈加凸显。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在国家层面有着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著作中寻求理论指导,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详细论述了什么是平等、达到什么样的平等的重大命题,对解决我国当前的不平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把"真正共同体"描绘为摆脱了劳动异化和利益冲突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它是对市民社会物质利益共同体、国家虚假共同体的扬弃与超越,其形成基础不是脱离现实世界物质利益的所谓普世伦理或准宗教信仰,而是全人类的普遍利益。马克思断定:拥有共同利益是维系共同体存在的核心纽带;调控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是虚假共同体的出场语境;消解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矛盾是"真正共同体"的实现路径。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为当代中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建设的关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5.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有其深远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天下观""天下大同"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真正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和价值渊源。虽然"天下大同"与"真正共同体"的理论思想与价值寻求有其时代性与社会文化的差异,但又呈现对人类社会发展之理想状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的追求,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在当代世界历史进程中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基础上会通并耦合。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既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智慧,也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持,我们要在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和推进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7)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起源、生成和发展都立足于唯物史观,以人的社会本质为核心。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本思想,它在中国的建设、改革和发展中担当了重要角色,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得了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为本的思想更加成熟地贯彻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马克思人本思想对于当下乃至今后我国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关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的中国价值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选择;三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的价值追求;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这四个方面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前三个方面中都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是中国能够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8.
毋庸置疑,唯物史观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最高理论成果。与传统哲学的致思逻辑截然相反,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的个人"在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即人的生活方式的深入考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向,从而展现出唯物史观的致思理路,深刻彰显了"真正的共同体"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旨归意义。"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探讨"人的自由发展"问题的必然结果,而且也在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论意蕴中展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遵循唯物史观的致思理路,对走向"真正的共同体"的逻辑梳理,不仅展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底蕴,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明确了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真理性和影响力、生命力,再一次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必须立足社会现实"回到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又一次转变中,追本溯源,探求这一思想的唯物史观的理论根据;还要求必须回眸历史与现实,从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梳理这一思想的"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现实根基。把握"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现实意义,启发我们应从现实出发以现实视角体认"新时代""新方位";由理论本身逻辑解读"新思想""新方略";从实践维度谋划开启"新蓝图""新征程";由推动工作矢志做实"新举措""新要求"。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2,(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地论述了"共同体"概念,通过对"共同体"概念的根本意蕴的分析和探究,形成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演进过程的科学认识,以全人类的真正自由解放为最终价值追求。这对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了深远的启示,对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贡献了中国智慧,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推动世界共同发展起到了"稳定锚""发动机""助推器"的作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感受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目标维度和价值维度,两者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中国梦对核心价值观起着价值奠定和目标引领作用,其核心价值在于形成并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它承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使国家、民族、个人三重价值高度统一。核心价值观对中国梦起着价值支撑和思想保证作用,为中国梦凝练价值内核、坚定中国道路,构筑价值共识、凝聚中国力量,提供价值准则、激发中国精神。它们共同构成了引领社会进步的旗帜,在互动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习近平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对国际关系提出的新期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的新指导,是推动建构新型国际秩序的价值依托。新时代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具体实践方案,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创新发展,旨在造就以政党外交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国特色政党外交具有高度的相互依存性,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离不开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的有力保障,而新时代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离不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支撑,这既是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政治逻辑,也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建构逻辑。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9,(11)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培育学生的价值导向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育学生"三个精神"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国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立德树人的任务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寻找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导向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21,(9)
人民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实践支点与价值原点。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工作的新发展、新变化,做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明确回答了新的历史阶段中维护和保障人民利益的方向,形成了新时代人民观的整体理论形态。把握其生成逻辑和价值意蕴是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的本质要求,是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的力量之源,标定"中国之治"新境界的价值坐标,为世界人民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21,(6)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与世界历史思想有着紧密的关联,从原始共同体到虚假共同体再到真正共同体的发展,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和标志性结果。在此过程中,人对自身发展的认知也由浅入深,逐渐从追求片面的自由、公正等意识形态幻象进入到对真正政治价值认同的追求。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角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就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的最新成果,是人的主体性与社会公共性的完美融合。中国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构建中发挥引领作用,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凝聚共识,构建全球新秩序,为世界提供一种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李宏 《理论导刊》2020,(2):107-112
应对全球发展危机,需要人类谋求世界各国发展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价值共识,共谋全人类发展蓝图。共同体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方式,理想共同体的生成过程,需要确立符合时代精神的人类命运与共意识,确立各民族国家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或地区性问题过程中的价值共识。基于全人类的价值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世界发展进步的历史和现实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它指引人类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们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的伟大实践,以之构筑世界和平发展的新支柱、探索全球合作共赢的新机制、提供各国同舟共济的动力源,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共同问题,促进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7.
在中华民族绵延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培育、继承、发展起来了伟大民族精神,这就是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伟大民族精神是体现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思想精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伟大民族精神具有历史、现实和未来三重维度,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伟大民族精神具有时代价值,始终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及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哲学研究的理论视域中,价值是具有彰显旨归意义的重要范畴,是"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彰显着唯物史观的理论旨归,深刻阐发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价值诉求。在这个意义上,唯物史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的致思逻辑,将理论的价值定位从逻辑自洽转向了生活实践,从而开启了价值哲学研究的全新场域。唯物史观的价值诉求从来都没有停留在"能够生活"的底线层面。从"能够生活"的理论指向到"美好生活"的实践旨归,不仅是理论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而且是理论价值的升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物质生活资料的日趋丰富必然构筑起价值诉求跃迁的实践前提,而价值诉求层次的跃升则充分彰显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20,(4)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目标,马克思早期关于人的解放思想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精华所在。本文主要从《论犹太人问题》以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两部代表作来讨论马克思早期关于人的解放思想。《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两本书分别主要论述的是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关系、人的解放的基础力量以及人的解放赖以实现的现实途径。马克思早期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导向,是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时代的学术语境中,"现代性"作为一个极富张力的哲学范畴,不仅业已成为一种理论视阈和研究范式,而且业已成为一种与"现代化"和"现代社会"发展道路密切相关的价值理念、价值尺度、价值标准和价值追求。然而,无论是对其作何理解都是以西方现代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为理论基础的"西方现代性",而不是建立在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基础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更不是建立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础之上的"新现代性"。以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为指导,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视阈和思想维度来看,与建立在"理性"或"启蒙理性"基础之上的以"资本"或"资本逻辑"为中心的"西方现代性"不同的是,"人民性"不仅直接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及其由此决定的社会运行机制,而且直接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以"人民性"为根基和中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原创建构,不仅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性"的扬弃和超越,而且赋予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以更加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以"人民性"为中心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正确处理好"资本逻辑"和"人民逻辑"之间的张力关系,防止和遏制"资本逻辑"对"人民逻辑"的渗透和侵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