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岚  丁凯利 《岭南学刊》2020,(4):50-56,63
政务新媒体矩阵是指政务新媒体向多种模式互动及多介质互融转变,形成包含网站、"两微多端"等在内的跨媒体形态的传播矩阵。通过梳理"共青团中央"新媒体矩阵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知乎、B站和抖音的传播现状、平台定位、受众特征和内容类别等,发现其新媒体矩阵中存在着权威消解下的"冷处理"现象,低原创率背后的"同质化"难题以及矩阵扩张中的"人格分裂"危机等困境,因此,新媒体矩阵的未来发展要以制度树立权威,做疑声的"回应者",要深度利用平台,当好内容的"创作者",要注重解决身份矛盾,选好后台的"运营者"。  相似文献   

2.
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核心渠道,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尝试通过微信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为此,要善用微信平台的传播特征,转变信息传播思维,善用"微表达"、用活"微课",以此优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讯"大家好!我叫郑小宣。"这清脆的声音正在各界委员和微信中传播开。为便于社会各界更加及时了解市政协工作,方便政协委员运用新媒体履职建言,扩大政协社会影响力,今年3月,市政协正式开通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北京政协"。该公众号由市政协研究室宣传处与千龙网合作,旨在通过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深入解读市政协重点工作,权威发布市政协重要信息,充分展示政协委员风采,主动回应社会各界对市政协的关切,向更多的人宣传市政协工作。市政协研究室宣传处将通过该平台,积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传播具有放大"蝴蝶效应",凸显"意见领袖",强化"刻板印象",弱化"沉默的螺旋"的特征,从主体、客体、介体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构成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更新"配方"、优化"工艺"、美化"包装",从强化新媒体理念、运用新媒体技术、融入新媒体环境、建立电子考核平台四个方面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5.
正5月上旬,中宣部、中央文明办门户网站中国文明网在首页头条刊发文章,总结该市切实加强网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果。去年以来,该市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积极创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新平台、新空间,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搭建"网站+双微"一体化传播平台。创办余姚文明网和"文明余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每年投入30万元,着力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去年以来,余姚文明网共发布稿件2328条,"文明余姚"发布微博1328条、微信313期。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广铁集团认真落实铁路总公司党组宣传工作要求,顺应媒体格局深刻变化,不断强化"新媒体+铁路宣传工作"新意识和新思路,大力加强新媒体建设与运用,推动集团舆论工作创新发展。一、建好新媒体平台,抢占铁路宣传工作新阵地着眼抢占宣传工作新阵地、拓展宣传工作新途径,切实加强了集团新媒体宣传平台建设。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发展,目前集团公司已形成"两网双微两端"(门户网站、网上家园,微博、微信,自主研发客户端、头条号客户端)  相似文献   

7.
<正>信息社会,传播手段日新月异,传播媒介已超越以报刊、电视、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和以数字、网络传播为代表的"新媒体",进入了"自媒体"传播阶段,社会已进入"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全民记者"时代。近几年,公安微博、公安微信、警察微电影等自媒体传播媒介被广泛应用于公安工作中,"微警务"初现端倪。本文以公安微信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进一步利用这一新兴媒介提升警务工作效能。  相似文献   

8.
在新媒体背景下,以微信、微博为特征的"微"传播成为传播的重要方式。"微"传播以便捷、灵活以及高效等特征在民间适用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可小觑。建设优秀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应当利用好、掌握好"微"传播的特征和功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畅通、准确的传播途径。这不仅是新媒体时代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更是社会正能量传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微时代"高校工会工作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改进工作方法,提升服务水平。微信公众平台具有传播信息迅速,促进有效沟通等优势。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视角,研究高校工会应用微信公众平台的意义价值,实施路径和管理控制,有利于实现高校工会工作管理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0.
《电子政务》2015,(1):59
2014年12月25日,新华网发布《2014年全国政务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014年全国各级政务新媒体活跃度继续提升,内容更加趋向于多元化,风格更加亲民,互动更加明显;包括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APP在内的政务新媒体,已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发布权威信息、加强政民互动、引导网络舆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报告对2014年全国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和政务APP的运营成长情况进行了统计:1政务微博。2014年,"微博国家队"在各大微博平台中均成为传播最为活跃的第一梯队成员,截至2014年11月底,中国政务微博  相似文献   

11.
张迪 《人民论坛》2020,(9):52-53
政务新媒体能以通俗易懂的网络语言、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传播政务信息、开展政务服务等,实现政府和民众的无障碍沟通,提升政府部门的亲民度和公信力。但在用户存量资源不断减少的网络环境中,许多政务新媒体都面临着用户数量减少、点击量下降等问题,陷入无人浏览的尴尬境域。为此应以社群化促进新媒体发展,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政务新媒体社群,提高政务新媒体的用户黏性和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是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的窗口。新媒体时代中国画在海外的传播应正确处理好"媒体图像"与中国画创作、"快餐式消费"与中国画创作的两大关系,加快对外传播平台建设,创新对外文化交流方式,不断增强中国传统艺术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的感召力、亲和力、吸引力,展现我国开放、包容、文明、民主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3.
正近些年来,随着新浪微博、微信等平台迅速崛起,活跃于此类网络平台上的大量"微博大V""知名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已经拥有不亚于主流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这固然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但侵犯他人名誉权的现象也愈演愈烈。继"狼牙山五壮士"侵害名誉案宣判后,9月20日,"侮辱邱少云  相似文献   

14.
正今天,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内容是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我们参观了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公司、"中央厨房"、新媒体中心等。总的感到,这几年媒体融合发展成效很大。去年6月15日,在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我发去了贺信,要求人民日报忠实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其中就要求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现在,人民日报社已经有十多种载体,是影响力最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对如何建设人民满意的"指尖上的网上政府"提出了明确要求。从整体目标来看,《意见》提出,到2022年,建成以中国政府网政务新媒体为龙头,整体协同、响应迅速的政务新媒体矩阵体系,全面提升政务新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从工作职责上来看,国务院办  相似文献   

16.
宗朋 《北京观察》2016,(10):46-49
正近年来,北京市政协解放思想、知难而进、勇于创新,新闻宣传工作在新媒体运用上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效,形成了"一网、两微、三平台"的新媒体宣传格局,为建设良好网络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尽了一份应有的力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以微博、微信等产品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上,已经  相似文献   

17.
周安华 《群众》2014,(11):46-47
<正>在世界范围内新媒体快速壮大、传统媒体不断转型升级的历史情势下,科学弥合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缝隙",加速媒体融合以提升当代媒体自身多元传播力,已是摆在今天媒体人面前的一项重要使命。而在主动拥抱新技术中"云"化、"终端化",在交互传播和即时传播过程中,介入内容生成,自主实现内容的持续性生产和增值,对于媒体融合战略中的新旧媒体而言,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任务、工程和职责。然而,在这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媒体融合是一个大工程,融合可以开阔思路,融合能拓展空  相似文献   

18.
正期刊编辑作为宣传思想工作战线队伍的重要组成,应该在历练"四力"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转作风、改文风、走基层,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扎实历练"笔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联系实际、努力实践。在具体的期刊编辑工作中,明白自身工作的角色定位,找准提升期刊编辑工作中"四力"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为贯彻党中央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要求,国铁集团构建了以《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人民铁道""中国铁路"微博微信新媒体平台为龙头的"1+18+N"的铁路全媒体平台,加强中央厨房建设,推动了铁路媒体融合发展。但是,目前部分干部职工,特别是一些铁路新媒体从业人员仍存在新媒体著作权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性的普法教育,切实增强干部职工的法治意识,推动铁路新媒体健康发展。一、新媒体及其特点1.新媒体。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网络终端的普及,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规律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由相对单一的主流媒体,转移至信息海量、信源开放、交流互动的网络媒体。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以提供资讯为主的移动终端应用产品,成为大众了解外界信息、参与信息传播、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和渠道。作为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类别,城市形象传播也必须顺应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适应网络新媒体传播环境,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来实现传播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